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经典案例 >

案例分析:少给自己贴标签

责任编辑:tspsy-流年  发布于2013-09-19 07:10   浏览次  
  
  心理导读:宗教这个话题的不同之处,就是人们不觉得自己发表意见时需要有任何的专业知识。他们所需要的仅仅是坚定的信念,任何人都能拥有它们。没有哪篇关于脚本语言的帖子可以引发比宗教贴更多的讨论,因为人们觉得自己一定要具备一些专业知识才能发表评论。但关于宗教这个问题,每一个人都是专家。      ---www.tspsy.com
  
案例分析:少给自己贴标签

案例分析:少给自己贴标签
 
  今天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政治和宗教会引发如此多无用的讨论。
  
  在网络论坛上一谈及宗教就会引发一场宗教辩论,这已然成为一种现象。为什么?为什么这只发生在宗教而非脚本语言、烘烤,或其它人们在论坛里谈论的话题上呢?
  
  宗教这个话题的不同之处,就是人们不觉得自己发表意见时需要有任何的专业知识。他们所需要的仅仅是坚定的信念,任何人都能拥有它们。没有哪篇关于脚本语言的帖子可以引发比宗教贴更多的讨论,因为人们觉得自己一定要具备一些专业知识才能发表评论。但关于宗教这个问题,每一个人都是专家。
  
  然后我突然想到,政治也一样。它有点像宗教,都是不需要有任何专业知识就可以发表意见的话题。你需要的仅仅是坚信自己的观点。
  
  宗教与政治是否存在一些能够解释它们的共同问题的共同之处?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关于它们的提问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回答,所以人们发表意见时就没有任何压力。既然没有人可以被证明是错误的,每一个观点都是同等有效的,所以意识到这点之后,人们就自由自在地发表他们的意见。
  
  但这不是事实。某些特地的政治问题是有明确的回答的,例如一项新政策的花费。但一些更为具体的政治问题,和一些含糊的问题一样,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回答。
  
  我觉得宗教与政治的共同之处就是它们成为了人们个人身份中的一部分,凡涉及自我认同的争论,人们永远也得不到圆满的结果。从定义来看,它们是属于个人的。
  
  哪个话题会激发人们的自我认同感取决于个人,而非话题。例如,一场关于多国参与的战争的讨论,可能会演变为一场政治口水战。但我们现在对青铜时代的一场战争进行讨论则不会引发这个结果。没有人知道自己该站在哪一边。所以问题的根源不是政治,而是个人身份认同。当人们说一场讨论演变为一场宗教战争的时候,他们所说的话的真实含义是这一切的发生主要是由人们的自我认同所推动的。[1]
  
  因为这种情况的发生取决于身份认同而非话题,所以得出“因为一个问题的缘故而渐渐演变为一场宗教战争”这样的结论是错误的,这个问题本身肯定没有任何答案。例如,关于编程语言孰优孰劣的讨论常常会演变为一场宗教论战,因为有非常多的程序员将自己信奉为X程序员或Y程序员。这有时会引导人们得出“这个问题必定是难以回答的”的结论——因为每种语言都同等优秀。这显而易见是错误的:人们所设计的其它东西都有好坏之分;为什么唯独编程语言没有高下之别?所以只要你与就事论事的人讨论编程语言的优劣,你就能得出圆满的结论。
  
  更一般地,只有当参与讨论的每一方都排除个人身份认同、就事论事,你才能得出一个圆满的结论。政治与宗教讨论火药味如此之重的原因是人们参杂了太多的个人身份认同。但大体上讲,你还是可以与一些人进行一次有益的谈话。还有一些话题看似是无害的,如福特与雪弗兰小货车的优缺点,但与一些人谈起时就未必是这样。
  
  关于这个理论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如果它是正确的,它不仅解释了哪种类型的讨论应当避免的原因,还指出了如何得出更好的想法的方法。如果人们对已成为他们个人身份认同的一部分的任何事情无法作出清晰的思考,那么剩余的其它东西还是平等的,最佳的方法就是尽可能地让更少的东西成为你的个人身份认同的一部分。[2]
  
  阅读此文的大多数人已经非常宽容了。但认为自己是X并宽容Y,则还需要你再跨出一步:甚至不去想自己是X。你给自己贴的标签越多,它们会让你变得更加愚蠢。
  
  注释:
  
  [1]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它会快速地发生,就像达到临界值突然爆发那样。参与这件事的门槛降低至零,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引发更多更激烈的争论。
  
  [2] 也许存在一些东西,把它们加进你的个人身份认同之中百利无一害。例如,成为一个科学家。但可以这样说,这更像是一个占位符而非一个真正的标签——类似于把你的姓名中间名写进有此要求的表单中——因为这不要求你去相信任何具体的东西。一位科学家不会像一位圣经直译者否认自然选择那样去相信自然选择,他只致力于追求真理。
  
  认为自己是一位科学家就相当于在一个碗橱里放了一张告示“这个碗橱里不可以放任何东西”。严格来讲,没错,你在碗橱里放了东西,但从一般意义来讲你没有。
  
  (来源:bestinme 心灵花园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心理导读:从性心理学角度讲,每个幼儿在3~6岁期间都会有一个把自己的异性家长当作性对象的时期。若由于种种原因,性心理停滞不前,不能超越以异性家长为性对象的阶段,那...
  •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心理导读:痛失亲人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早期的适当干预能帮助居丧者顺利渡过悲哀过程,使他们能正视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www.tspsy.com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
  •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心理导读:和国内不一样的是,日本民间或人们私下里对那些不伤害当事人且不危及他人的乱伦事件是保持比较宽容的态度的,这样一来乱伦行为的私密性就不是特别强,不少日本人...
  •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心理导读:母子乱伦源于俄狄浦斯情结,这个希腊传说说的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象征着人类在特定成长阶段的心理规律,人类在2、3岁左右是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由于与...
  • 母子乱伦,谁之错? 母子乱伦,谁之错?
    心理导读:在浴室里母亲告诉我,我是吃她的奶长大的,并让我的手按在上面,还让我看了她的下身并抓着我的手摸了那里,告诉我说那是我的生命之门 ---心灵花园 案例描述: 我...
  •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心理导读:在大多数乱伦案例中母亲的反应都很类似:她的心理防线开始一点点松懈,对儿子的过激行为往往只是嗔骂,温情的责备,或者默认、容忍,往往都没有严厉地惩罚和教育...
  •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心理导读:你有没有做过性梦?人们经常在梦里得到非常美妙的性感受,梦幻中的性体验,其实跟性生活本身一样自然又平常。女人为什么会做性梦?性梦会不会导致出轨呢? ---www...
  •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心理导读:你可以说这是重口味,也可以说人脑子坏了,但是事实真正的如此少女遭到警察的强奸后,发现自己怀孕,于是辍学与这个警察同居。这件事让很多人不能理解,也想不明...
  •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心理导读:所谓控,大意就是指对某一种事物的过度喜欢和关注,在现实生活中,自然也会有丝袜控,究竟是被丝袜控得不行,还是对丝袜没过多的兴趣?自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

热门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