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经典案例 >

案例分析:我为什么总是这么倒霉?

责任编辑:tspsy-流年  发布于2013-09-10 21:46   浏览次  
  
  心理导读:其实,不用说别人,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会有一些不如人的感慨,这是人生常态,要不然,生活的抱怨也不会如此之多。那么,为什么大家都感觉自己那么不幸呢?为什么最倒霉的总是"我"?    ——  www.tspsy.com
  
案例分析:我为什么总是很倒霉?

案例分析:我为什么总是很倒霉?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人,整天祥林嫂一般抱怨:我怎么这样倒霉?生活为什么对我不公平?为什么别人都活得光鲜亮丽而我不行?……仿佛他(她)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同时,我们很少看到另外一类人,整天欢呼雀跃:我怎么这样幸福?为什么上天如此眷顾我?……这样的人即使看到了,我们也觉得似乎是神经兮兮的一个人。其实,不用说别人,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会有一些不如人的感慨,这是人生常态,要不然,生活的抱怨也不会如此之多。那么,为什么大家都感觉自己那么不幸呢?
  
  在心理学上,存在一个知觉显著性(perceptual salience)的概念,意思是那些成为人们注意焦点的信息常常被认为是更为重要的信息,换言之,你关注到什么什么就重要。心理学家(Taylor等,1975)为此曾做过一个有趣的研究。在这项研究中要求两名男生进行一段对话,其他人进行观察。实际上,这两个对话者是实验的同谋,对话的内容也是事先安排好的。在每一轮的实验中,都有6名真正的被试,他们坐在指定的位子上,围绕着两人对话。安排如下图所示:
  
案例分析:我为什么总是这么倒霉?
 
  其中的两人分别坐在两名对话者的两侧,他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两名对话者;如,观察者A+B(ObserverA+B);另外四名观察者分别坐在两名对话者的后方,他们可以看到其中的一名对话者的背面以及另一名对话者的正脸,如,观察者A或观察者B(ObserverA或ObserverB)。
  
  对话结束之后,研究者要这些观察者说出,在对话过程中谁是最具有影响力的,虽然这6名观察者看到的是同一场对话,但答案却不相同,谁最有影响力呢,他们看得最清楚的人最有影响力。具体地说,观察者A认为角色A更有影响力,在谈话中处于主导地位;而观察者B认为角色B更有影响力,在谈话中处于主导地位;至于A、B都看到的观察者A+B,则认为两个人的影响力差不多。因此,如知觉显著性概念所预期的,我们注意到的信息,是最为重要的信息。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注意到什么信息了呢?作为一个个体,当然你最清楚自己的环境遭遇,你最明白自己所面临的艰难困苦,但你看不到别人的,尤其是难以了解别人的不幸遭遇,因为在公开的场合,谁不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表露出来呀。因此,结果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感觉自己是世界上那个最倒霉的人。
  
  另外,这种现象我们也可以用心理学上“当事人/旁观者差异”(Actor/Observer difference)概念得到进一步的解释,这种观念认为,在观察别人的行为时,人们习惯于做性格归因,即别人遭遇困难是因为他(她)人品差;而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则更注重情境因素,即自己遭遇不幸则是因为老天不公。这样,别人倒霉是罪有应得,而自己倒霉则是天妒英才,我们就更感觉自己委屈了。
  
  其实,千人千般苦,别人不晓得。我们觉得自己痛苦其实是没有看仔细别人的挫折,你比下面的人更痛苦吗?
  
  有这么个人,也许你知道他。在1832年,当时他失业了,这显然使他很伤心,但他下决心要当政治家,当州议员,糟糕的是他失败了。在一年里遭受两次打击,这对他来说无疑是痛苦的。他着手自己开办企业,可一年不到,这家企业又倒闭了。在以后的17年间,他不得不为偿还企业倒闭时所欠下的债务而到处奔波,历尽磨难。他再一次参加竞选州议员,这次他成功了。他内心萌发了一丝希望,以为自己的生活有了转折:“可能我可以成功了!”第二年,即1835年,他订婚了,但离结婚还差几个月的时候,未婚妻不幸去世。这对他精神的打击实在太大了,他心里憔悴,数月卧床不起。在1836年他还得过神经衰弱症。1838年他觉得身体状况良好,于是决定竞选州议会仪长。可他失败了。1843年,他又参加竞选美国国会议员,但这次仍没有成功。直到17年后的1860年,历经更多的磨难和失败之后,这个人当选了美国总统,他的名字是阿伯拉罕.林肯。可是他的噩运并没有结束,1865年,他被暗杀了。
  
  心理学上还有一个真实的更夸张而具有戏剧性的案例:
  
  那是一个14岁的男孩。8岁那年的11月,他的母亲突然去世。9岁那年的11月,他从梯子上掉下来,摔断了胳膊。10岁那年的11月,他骑自行车时发生车祸,造成头骨断裂,还伴有严重的脑震荡。11岁那年的11月,他从天窗跌了下来,造成臀部骨折。12岁那年的11月,他从滑板上摔下来,导致手腕骨骨折。13岁那年的11月,他被汽车撞伤,造成骨盆断裂……
  
  看了这两个案例,你还觉得自己最倒霉吗?
  
  最后,我们再回忆一下《多拉A梦》中的大雄同志:
  
  据不完全统计,大雄在《哆啦A梦》全集中一共被胖虎揍173次,被老师骂60次,被妈妈骂了327次,被狗咬23次,掉进水沟14次……
  
  你心情好多了吧,大雄那么倒霉,还这么乐观地活着,向大雄同志学习吧。
  
  注:两个案例来源于李笑来著《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
  
  (文/迟毓凯 心灵花园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心理导读:从性心理学角度讲,每个幼儿在3~6岁期间都会有一个把自己的异性家长当作性对象的时期。若由于种种原因,性心理停滞不前,不能超越以异性家长为性对象的阶段,那...
  •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心理导读:痛失亲人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早期的适当干预能帮助居丧者顺利渡过悲哀过程,使他们能正视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www.tspsy.com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
  •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心理导读:和国内不一样的是,日本民间或人们私下里对那些不伤害当事人且不危及他人的乱伦事件是保持比较宽容的态度的,这样一来乱伦行为的私密性就不是特别强,不少日本人...
  •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心理导读:母子乱伦源于俄狄浦斯情结,这个希腊传说说的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象征着人类在特定成长阶段的心理规律,人类在2、3岁左右是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由于与...
  • 母子乱伦,谁之错? 母子乱伦,谁之错?
    心理导读:在浴室里母亲告诉我,我是吃她的奶长大的,并让我的手按在上面,还让我看了她的下身并抓着我的手摸了那里,告诉我说那是我的生命之门 ---心灵花园 案例描述: 我...
  •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心理导读:在大多数乱伦案例中母亲的反应都很类似:她的心理防线开始一点点松懈,对儿子的过激行为往往只是嗔骂,温情的责备,或者默认、容忍,往往都没有严厉地惩罚和教育...
  •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心理导读:你有没有做过性梦?人们经常在梦里得到非常美妙的性感受,梦幻中的性体验,其实跟性生活本身一样自然又平常。女人为什么会做性梦?性梦会不会导致出轨呢? ---www...
  •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心理导读:你可以说这是重口味,也可以说人脑子坏了,但是事实真正的如此少女遭到警察的强奸后,发现自己怀孕,于是辍学与这个警察同居。这件事让很多人不能理解,也想不明...
  •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心理导读:所谓控,大意就是指对某一种事物的过度喜欢和关注,在现实生活中,自然也会有丝袜控,究竟是被丝袜控得不行,还是对丝袜没过多的兴趣?自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

热门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