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经典案例 >

案例分析:总是被排挤怎么办?

责任编辑:tspsy-流年  发布于2013-09-03 17:01   浏览次  
  
  心理导读:每当我们感觉到自己格格不入,被别人遗忘,被排挤在外,我们的人际关系就会变得像地狱一般。但是,这种痛苦是可以超越的,有很多人都战胜了自己的超级敏感,最终让别人接受了自己。     ---www.tspsy.com
  
案例分析:总是被排挤怎么办?

案例分析:总是被排挤怎么办?
 
  从小到大,王昕说她一直都有被排挤的感觉:“在家,爸爸妈妈总是以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姐姐为荣,在亲戚朋友面前,夸赞的总是姐姐,好像我不存在似的!”王昕说,在学校,同学嫌她老土,总是嘲笑她,不跟她玩儿;在单位,无论她怎么卖力工作,升职加薪的好事总与她无缘……”她感觉自己都快失去生活的动力了。
  
  在希腊神话中,排挤被视作是一种惩罚。代达罗斯和俄狄浦斯正是因为受到上帝的惩罚而被流放,被排挤在外。“这个传说其实道出了我们最深层的焦虑——害怕没有人爱,害怕被别人排挤和冷落。人类天生就希望自己被群体接纳,希望自己能够讨人喜欢。”心理治疗师玛丽·多尼米克·兰德尔(Marie Dominique Linder)这样解释。
  
  每当我们感觉到自己格格不入,被别人遗忘,被排挤在外,我们的人际关系就会变得像地狱一般。但是,这种痛苦是可以超越的,有很多人都战胜了自己的超级敏感,最终让别人接受了自己。
  
  害怕被抛弃源自生命初期的恐惧
  
  玛丽·多尼米克·兰德尔说:“这种恐惧可以源自对创伤事件的过激反应,譬如新生儿和照顾他/她的成人的分离,可能会让孩子开始产生自己被遗弃和不能让别人满意的感觉。”
  
  而治疗师亚米拉·鲁尼(Yamina Nouri)却认为,被遗弃的感觉根植于整个童年期间,而自我形象认知错位会更加剧这种感觉。什么是错位呢?譬如说孩子对自己的定位和别人给他/她的角色不吻合。
  
  38岁的张辉是一个大家庭的长子,他一直觉得自己很有责任心要去照顾弟弟妹妹。回忆往事,他不无后悔地说:“有的时候,别人也会对我很关注很宽容,就像我对弟弟妹妹一样。如果当时我能喜欢和享受这些就好了,其实现在想想自己并不比弟弟妹妹们强大多少。”
  
  同样,我们给孩子的爱和孩子真正感觉到的爱之间也会存在错位。有时候,我们只把婴儿当成一个身体上需要严格照顾的物体,而不是真正地投入感情,于是造成有些孩子一直在缺乏爱的感觉下长大,本能地产生一种被迫害的妄想。如果情况严重,就会转化成偏执狂。
  
  感觉自己是丑小鸭
  
  “他们不喜欢我,因为我与他们太不一样了。”“我觉得自己很不自在。”“我太出格了。”有些人总是不停地猜测别人的想法,并不断地矫正自己的行为。玛丽·多尼米克·兰德尔认为这些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来到这个世界就像丑小鸭一样纯属偶然。这种感觉在青少年时期尤为强烈。为了被集体接纳,青少年都会竭力掩盖自己的个性,而成长就意味着要从这一切里走出来,肯定自己的个性。
  
  重复和诱发
  
  如果我们因为童年时的创伤记忆而一直活在对抛弃的预想中,那么我们就会无意识地重演这一幕。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每当我们非常想去取悦别人,每当我们自以为别人要求我们太多,我们就会自发地作出负面反应去抵抗。因为,一个人越是预想着被抛弃,就越容易遭遇这一切。
  
  “我意识到自己在作茧自缚”
  
  苏菲 33岁 油画家
  
  “我老觉得被晾在一边。当我妹妹出生时,妈妈为了照顾她不再工作。也许我的焦虑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吧。妈妈和妹妹亲密无间,我觉得自己被排斥了。长大以后,我发现自己总是在恋爱关系上处理不好。我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一次聚会上,这种感觉让我非常痛苦。我觉得谁都不会注意我,我完全是透明的。我后来意识到是我自己在作茧自缚,是我自己不愿意去和别人交流。然后,我决定把我对被关注的需要都表达出来,把自己的孤独也说出来。后来,我的人际关系变得平衡多了。今天,含蓄和敏感已经变成了我的优势。”
  
  你自己是这样的人
  
  ■ 找出原因
  
  这种情绪是怎么在我身上生根的呢?是不是因为我在童年时期经历了痛苦的分离,还是因为过去的哪件事情改变了我对自己的看法?我们需要自己去找出问题的根本,分析原因所在。
  
  ■ 别再把一切都戏剧化
  
  幽默对于走出孤独是很有帮助的。很多作家和艺术家都把自己的极度敏感作为灵感来创作。当然我们不是人人都像伍迪·艾伦一样有才华,但我们仍然可以尝试说出自己的感受。所以,抛开那些我们死死抓住不放的念头吧。
  
  ■ 对别人敞开心扉
  
  等着别人来找你是徒劳无益的。只有不停地努力才会缔造出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我们觉得被排挤的时候,主动与别人交流能帮助我们搞清楚别人真正想说什么,从而避免误会。
  
  ■ 在没人赞美你的时候,也要继续存在
  
  学会承认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不要总是为了肯定自己而去追问别人,这就是成长。当被抛弃的感觉让我们心里发虚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独自努力去克服,去充实自己。把被排挤转化为超越自我的挑战。
  
  你周围有这样的人
  
  如果你身边的人总说自己感到被抛弃,那么正确的态度是学着倾听他/她的想法,认可和照顾他/她的感受,征求并肯定他/她的意见。但是不要太殷勤,那样只会适得其反,因为他/她会越来越依赖,问题也会越来越严重。
  
  仔细倾听别人的意见,也意味着让你自己学会保持坚定。事实上,感觉受到排挤的人总是在怀疑别人对他/她的目的和兴趣。所以,我们应该坚定自己的态度,让他/她确信自己有能力讨人喜欢。
  
  《自信力——如何培养你的自信》
  
  作者:[英] 韦伯
  
  译者:彭诺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8-01
  
  定价:28.00元
  
  缺乏自信让我们不能尽情地享受生活。作者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学会应对那些容易引发自卑情绪的场景,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意见,学会得到完美的感情,学会享受成功的喜悦。
  
  《重新认识你自己》
  
  作者:[印] 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若水
  
  群言出版社 2004-11
  
  定价:22.00元
  
  克里希那穆提:“有一面镜子,在其中你可以看到完整的自己,看到自己心中所有的感觉、动机、嗜好、冲动及恐惧。这面镜子就是关系的镜子:你与父母、老师之间的镜子;与自己思想之间的镜子……”
  
  ( 文:若兰 Isabelle Taubes 译:吕骢玉  心灵花园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心理导读:从性心理学角度讲,每个幼儿在3~6岁期间都会有一个把自己的异性家长当作性对象的时期。若由于种种原因,性心理停滞不前,不能超越以异性家长为性对象的阶段,那...
  •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心理导读:痛失亲人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早期的适当干预能帮助居丧者顺利渡过悲哀过程,使他们能正视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www.tspsy.com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
  •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心理导读:和国内不一样的是,日本民间或人们私下里对那些不伤害当事人且不危及他人的乱伦事件是保持比较宽容的态度的,这样一来乱伦行为的私密性就不是特别强,不少日本人...
  •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心理导读:母子乱伦源于俄狄浦斯情结,这个希腊传说说的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象征着人类在特定成长阶段的心理规律,人类在2、3岁左右是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由于与...
  • 母子乱伦,谁之错? 母子乱伦,谁之错?
    心理导读:在浴室里母亲告诉我,我是吃她的奶长大的,并让我的手按在上面,还让我看了她的下身并抓着我的手摸了那里,告诉我说那是我的生命之门 ---心灵花园 案例描述: 我...
  •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心理导读:在大多数乱伦案例中母亲的反应都很类似:她的心理防线开始一点点松懈,对儿子的过激行为往往只是嗔骂,温情的责备,或者默认、容忍,往往都没有严厉地惩罚和教育...
  •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心理导读:你有没有做过性梦?人们经常在梦里得到非常美妙的性感受,梦幻中的性体验,其实跟性生活本身一样自然又平常。女人为什么会做性梦?性梦会不会导致出轨呢? ---www...
  •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心理导读:你可以说这是重口味,也可以说人脑子坏了,但是事实真正的如此少女遭到警察的强奸后,发现自己怀孕,于是辍学与这个警察同居。这件事让很多人不能理解,也想不明...
  •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心理导读:所谓控,大意就是指对某一种事物的过度喜欢和关注,在现实生活中,自然也会有丝袜控,究竟是被丝袜控得不行,还是对丝袜没过多的兴趣?自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

热门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