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经典案例 >

案例分析:听医生的话死得更快?

责任编辑:tspsy-流年  发布于2013-08-04 09:07   浏览次  
  
  心理导读:医学研究中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医从性高的人(绝对服从医生的人)生存率明显低于医从性差的人。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听医生的话死得更快”。不恰当的医疗破坏了人体的自然康复能力,当然会缩短生命的历程。医学界现在讨论较多的是滥用药物的问题,尤其是抗生素、维生素、营养补液的滥用给人体带来不可逆的伤害。     ----www.tspsy.com
  
案例分析:听医生的话死得更快?

案例分析:听医生的话死得更快?
 
  对疾病的恐惧从心理根源上来说是一种对死亡的本能恐惧。很多人不接受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有时嘴上接受,内心深处却在拒绝。以我个人的临床经验,可以把人们对看病的态度粗略的归为三类:
  
  一是讳疾忌医,轻易不去医院,视医院和医生为危险地带,严重的可以形成一种恐医症。
  
  一般来说,对医院、医生有防备的人医学上是欢迎的。因为,人体有许多的差异,同样的病、同样的治疗在不同的人身上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人们应该知道在治疗中你是有自由抉择的权利的,可以自动终止治疗或要求医生提供不同的治疗方法,这样做能减少医源性的伤害。研究那些长寿者,会发现他们都是不那么爱去医院的人,也是对化学药物有心理排斥的人。
  
  二是完全信赖医院医生,把自己完全托付给医生。
  
  效果如何要看我们的医疗制度、医疗水平是否完善,还要看救治你的医生的个人素质、水平和责任感。医学研究中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医从性高的人(绝对服从医生的人)生存率明显低于医从性差的人。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听医生的话死得更快”。不恰当的医疗破坏了人体的自然康复能力,当然会缩短生命的历程。医学界现在讨论较多的是滥用药物的问题,尤其是抗生素、维生素、营养补液的滥用给人体带来不可逆的伤害。
  
  三是对医生将信将疑,这样的人如果个性洒脱,是医院最好的“消费者”,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感觉来决定吃什么药和吃多久的药。
  
  有时间时,他们会战战兢兢地阅读一些医学书籍和热衷于医疗健康信息,希望了解更多以追求就医中的安全感。这类人如果对身体过度关注就很麻烦。首先他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对危险敏感,整天被一些可疑的身心症状缠绕,时时感觉大祸临头。热衷于看医生但又对医生持怀疑态度,事事处处身心都在一种对立的矛盾状态,我们把这样的看病称作是在逛医生商店,采购医生,恨不能天下的名医都能见一见,天下好药都能试一试,但治病却像蜻蜓点水,朝秦暮楚。
  
  我个人希望人们对医疗报以中等程度的期待与信任,原因是医学对生命的理解和解释还非常有限,医学并不是万能的。人们和现代医学的协调有赖于人们是否愿意改变对疾病的观念。最近,世面上流行一本书叫《疾病的希望》,作者是两位德国心理学家。他们认为:“疾病是生命的一种状态,生病属于健康,就像死亡属于生命一样。”用另一种角度看,疾病不是人类的敌人,而是人类的朋友。比如人体发育中,疾病或感染会增加人体的免疫系统、体温平衡系统和对环境的适应力;创伤会加速皮肤和骨骼的修复与新陈代谢,使之更具有抵抗力等等。比如,不小心吃了不好的东西,拉肚子的症状就帮助我们尽快地排出毒素。
  
  近几年出现了一种崇尚自然与自我康复的新观念,生病的时候停止使用化学制剂、药品,少进饮食,多喝水,依赖自身的康复机制,减少脏器消化代谢中的负担,允许身体经历疾病的自然发生发展过程,以此来促进康复,增强生命力。你可以鼓励先生给疾病两三天到一周的观察期,如果是感冒咳嗽自然会好转,稍重一点的病首先要注意休息,保持心情的平和,吃易于消化的饮食,补足清洁的水份和呼吸新鲜的空气,然后才是服用毒性小、副作用少的药物来减轻症状与体征。
  
  在知识信息爆炸的今天,健康信息的过剩、极端化倾向、伪权威色彩与自相矛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无尽的烦恼。人们已经彻底地失去了对健康的自我鉴别能力。现代医学认为,人类的许多疾病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信息病,是人们或多或少地受了某些或某类信息的误导、干扰、冲击和过剩所致。信息是有能量的,正如有的科学家大胆地说癌症患者是被吓死的而不是病死的一样。接受疾病是生命的一种状态,疾病可以成为人类的朋友。因为疾病让你坦诚,让你关心并检视自己,就像车内指示灯亮了,提示你需要为车(身体)修整或加点什么。拒绝疾病甚至不惜“饮鸩止渴”来消除疾病的人,疾病就真正成为了人类的敌人。
  
  (文/李子勋 心灵花园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心理导读:从性心理学角度讲,每个幼儿在3~6岁期间都会有一个把自己的异性家长当作性对象的时期。若由于种种原因,性心理停滞不前,不能超越以异性家长为性对象的阶段,那...
  •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心理导读:痛失亲人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早期的适当干预能帮助居丧者顺利渡过悲哀过程,使他们能正视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www.tspsy.com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
  •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心理导读:和国内不一样的是,日本民间或人们私下里对那些不伤害当事人且不危及他人的乱伦事件是保持比较宽容的态度的,这样一来乱伦行为的私密性就不是特别强,不少日本人...
  •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心理导读:母子乱伦源于俄狄浦斯情结,这个希腊传说说的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象征着人类在特定成长阶段的心理规律,人类在2、3岁左右是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由于与...
  • 母子乱伦,谁之错? 母子乱伦,谁之错?
    心理导读:在浴室里母亲告诉我,我是吃她的奶长大的,并让我的手按在上面,还让我看了她的下身并抓着我的手摸了那里,告诉我说那是我的生命之门 ---心灵花园 案例描述: 我...
  •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心理导读:在大多数乱伦案例中母亲的反应都很类似:她的心理防线开始一点点松懈,对儿子的过激行为往往只是嗔骂,温情的责备,或者默认、容忍,往往都没有严厉地惩罚和教育...
  •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心理导读:你有没有做过性梦?人们经常在梦里得到非常美妙的性感受,梦幻中的性体验,其实跟性生活本身一样自然又平常。女人为什么会做性梦?性梦会不会导致出轨呢? ---www...
  •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心理导读:你可以说这是重口味,也可以说人脑子坏了,但是事实真正的如此少女遭到警察的强奸后,发现自己怀孕,于是辍学与这个警察同居。这件事让很多人不能理解,也想不明...
  •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心理导读:所谓控,大意就是指对某一种事物的过度喜欢和关注,在现实生活中,自然也会有丝袜控,究竟是被丝袜控得不行,还是对丝袜没过多的兴趣?自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

热门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