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经典案例 >

心理素质教育:要育人先育心

责任编辑:tspsy-张茵  发布于2013-05-12 06:37   浏览次  
  
  心理导读:高校惨案屡屡出现,行凶者竟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十几年的教育到底学到了什么?要育人,先育心。    ——www.tspsy.com
 
心理素质教育:要育人先育心

心理素质教育:要育人先育心
 
  听闻复旦大学投毒案,朝华般得生命陨落,让人痛心不已。两个家庭,也许是更多的家庭,从此必定改写将来的命运走向,只是,这样的走向,谁都不愿意看到。同时,也对很多的大学生造成心理压力,甚至网络一片因为焦虑而产生的戏谑式的防御—跪谢当年室友不杀之恩。
  
  94年,清华大学也出过投毒案件,那次的投毒也是因为一种化学毒药-铊,一种无色甚至少有气味的化学物品,而到了邪恶之手,那就是杀人的毒药。那个案子到现在似乎还是一个谜。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三位学生,也因为遭同学报复,铊中毒。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因为报复同学平时对自己的不友善,一人杀了整个宿舍的人。
  
  每一次这样的事件发生,都给整个社会群体造成多大的恐慌?这样的恐慌事件,希望越少越好。
  
  这些在校园发生的惨案,说明了什么?是的,大学并不是净土。都说有三类人最有可能成为终身的朋友:同学,战友,难友。而同学之情,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为什么开始变得要用毒药和榔头对待,曾经的那首感动许多年轻人的老狼的《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还有多少人可以不带任何愧疚之色地大声吟唱呢?
  
  一个道德至上,礼仪为先的社会里,这样的事件背后到底说明了什么?
  
  我们自己试想下,在你的群体生活的经历中,有没有一个人让你讨厌到不想见到他或者她呢?你又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去面对这个人,而你有没有过一些极端想法,甚至做过一些怎样的行为,就是不想看到他或者她呢?
  
  这些极端行为的背后,难道真的只是教育出现了什么问题吗?而这里说得教育不光是学校教育,还包含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是的,教育出现了问题。教育,其实一直是文化和政治的产物,这谈起来有点大,那我们尝试小小分析一下吧。在精神分析的训练中,分析代表着攻击,假如看一个人不顺眼,作为精神分析师会这样说:我真的狠想分析你一下。
  
  厚黑当道,“成功”至上,虚假与控制并存。这可能是最恶心现在教育的话了。大学生,曾经在一段时间里称为“天之骄子”,象牙塔里的人,但是,这些也一度成为很多大学生内心的“殇”,带着殷切期望,在无聊和迷茫的大学里,学习着不知道有用没用的专业,为的是那一纸文凭,期望将来找到一个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梦想和理想,有很大一部分人在选择大学的时候已经破灭,在没有经历自我能力检验的当下,当然也没有机会再去审视自己的理想,混日子也就成为很多人的选择。无聊生事,有许多人甚至无聊到用制造一件事情来获得别人注意,并去证明自己的存在感。
  
  我们很小的时候,曾经有人问过我们,长大了想做什么?这个问题越来越大的时候,似乎已经连自己都不问自己了。为什么?有很多人在告诉你:你应该做什么。看似多元价值观好像出现,但那骨子里的顺从和不能不顺应主流,成为了追求自己理想的极大障碍。有几个人敢脱离主流而去寻找自己的需要呢?哪怕知道自己需要,那自己的能力真的可以象“心灵鸡汤”和“成功学”那样坚持就会得到吗?
  
  被很多教育专家奉为圣旨一般的思想品德,真的在这个社会上可以成为人际规则中的金科玉律吗?它能解决我们自己内心的心理冲突吗?难道还要出现“用某某某思想指导杀猪”类似的笑话出现?有多少人在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看待“思想品德”。
  
  社会有很多不公平,但总被我们粉刷为公平与公正。从小我们被人们用以个假象包围,无法认清真实的世界是怎样的,当一旦面对真实社会,很多孩子方寸大乱,不知所措。愤怒的背后是无力感,而这样的无力感淹没的时候,愤怒的情绪也就不会再被压抑,有些人就开始见诸行动了。
  
  我们经历了很多的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但很少有心理教育。而心理教育的目的,是为我们能更好的了解自己,更好的面对自己的心理冲突和情绪处理,当然也包含人际交流与如何适应环境。
  
  教育,教书育人。大学校园里老师们的功利性,也将会给学生们制造一个榜样,比较心让很多人非常焦虑,而人处在群体焦虑中,为保护自己会更多激发自己的攻击性。
  
  对于现在的教育,我们需要思考了!希望有一天,网络上不再出现在饮水机里养金鱼,来证明水无毒。当我们开始要防备身边每一个人的时候,这个社会将会是罪孽深重,人类的灾难了。
  
  (文/胡慎之 心灵花园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心理导读:从性心理学角度讲,每个幼儿在3~6岁期间都会有一个把自己的异性家长当作性对象的时期。若由于种种原因,性心理停滞不前,不能超越以异性家长为性对象的阶段,那...
  •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心理导读:痛失亲人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早期的适当干预能帮助居丧者顺利渡过悲哀过程,使他们能正视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www.tspsy.com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
  •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心理导读:和国内不一样的是,日本民间或人们私下里对那些不伤害当事人且不危及他人的乱伦事件是保持比较宽容的态度的,这样一来乱伦行为的私密性就不是特别强,不少日本人...
  •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心理导读:母子乱伦源于俄狄浦斯情结,这个希腊传说说的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象征着人类在特定成长阶段的心理规律,人类在2、3岁左右是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由于与...
  • 母子乱伦,谁之错? 母子乱伦,谁之错?
    心理导读:在浴室里母亲告诉我,我是吃她的奶长大的,并让我的手按在上面,还让我看了她的下身并抓着我的手摸了那里,告诉我说那是我的生命之门 ---心灵花园 案例描述: 我...
  •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心理导读:在大多数乱伦案例中母亲的反应都很类似:她的心理防线开始一点点松懈,对儿子的过激行为往往只是嗔骂,温情的责备,或者默认、容忍,往往都没有严厉地惩罚和教育...
  •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心理导读:你有没有做过性梦?人们经常在梦里得到非常美妙的性感受,梦幻中的性体验,其实跟性生活本身一样自然又平常。女人为什么会做性梦?性梦会不会导致出轨呢? ---www...
  •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心理导读:你可以说这是重口味,也可以说人脑子坏了,但是事实真正的如此少女遭到警察的强奸后,发现自己怀孕,于是辍学与这个警察同居。这件事让很多人不能理解,也想不明...
  •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心理导读:所谓控,大意就是指对某一种事物的过度喜欢和关注,在现实生活中,自然也会有丝袜控,究竟是被丝袜控得不行,还是对丝袜没过多的兴趣?自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

热门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