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经典案例 >

钓鱼岛广告:玩的就是心理战!

责任编辑:tspsy-流年  发布于2012-10-05 06:57   浏览次  
  
  心理导读:28日《中国日报》在美国《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投放钓鱼岛广告。中国日报这么做是精明还是火上浇油?这背后有什么心理玄机?小小钓鱼岛广告广告,惊起大波澜,让我们走进该事件心理分析   ——www.tspsy.com
  
钓鱼岛广告:玩的就是心理战!

钓鱼岛广告:玩的就是心理战!
 
  28日《中国日报》在美国《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投放钓鱼岛广告。中国日报这么做是精明还是火上浇油?这背后有什么心理玄机?小小钓鱼岛广告广告,惊起大波澜, 让我们走进该事件心理分析。
  
  事件回顾:
  
  中国官方媒体日前在美国主要报纸上刊登广告,宣示对钓鱼岛的主权。据日本共同社10月3日报道,日本外相玄叶光一郎3日在出席记者会时,就在国外颇具影响力的报纸上刊登广告以传达日方对钓鱼岛问题的主张这一做法“态度谨慎”。
  
  共同社强调,关于中国此前刊登“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广告,玄叶认为“必须慎重考虑是否应以同样方式还击”。
  
  有意见认为,玄叶可能是考虑到通过在报上刊登广告的方式与
  
  中国竞争未必会给国际社会留下好印象,所以持上述立场。
  
  据日媒此前报道,玄叶在出席一个记者会时就表示,日方拟就钓鱼岛问题进一步加强面向国际社会的宣传工作,以“正面迎击”中国。同时,日本外务省还在野田政府的授意下,编写所谓的“关于钓鱼岛的三大真相”的文件,要求日本驻外公馆以此为基础向相关国家说明情况。
  
  事件分析:
  
  一、中日钓鱼岛之争,中国日报为何在“美国”投放钓鱼岛广告
  
  1971年日美签订《归还冲绳协定》,将钓鱼岛划入“归还区域”交给日本。但随后美国表示“归还冲绳的施政权”,地理归属给日本,主权归属给中国。这种安排的狡猾在于,既不彻底激怒中国,又为美国保留日后制约中日两国的手段。既防止中日两国走得太近,又让美国处于随时介入的有利地位,让中日关系不舒服。中日钓鱼岛之争,中国日报为何在“美国”投放广告?因为美国也是始作俑者之一~
  
  二、中日钓鱼岛争端,美国捣糨糊,对付他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选择A:撕开来打!美国自然坐收渔利,中日经济倒退数载,到头来落后就只有挨打的份儿!
  
  选择B:收拢了谈!中国人历来对日本狠到骨头,如此来,爱国情绪难以平抑,就算国家是为人民好,可对人民感情上不好交代过去!
  
  选择C:你捣我的糨糊,我则将清水直灌你所谓民主国家的后方!
  
  你美国不是牛么,一直打着民主的旗号,花者美国纳税人的钱到各地主张正义!你捣糨糊,那我就澄清和说服给你看,中国和钓鱼岛到底什么关系,美国和日本到底在做什么?
  
  三、如何用心理战术澄清和说服?
  
  1、一个错误的观念,该怎么用心理战术进行澄清和说服
  
  ——用证据,让错误的观念与事实发生矛盾,钓鱼岛广告正中靶心!
  
  本来钓鱼岛就是中国的,我们有历史证明。央视报道美国《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28日整版刊登了“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广告。两份美国报纸都用一个整版刊登了钓鱼岛照片以及地图等内容。广告中指出,钓鱼岛之名在1403年出版的书籍中就已经出现,14-15世纪期间由中国发现并命名。钓鱼岛因甲午战争而被日本抢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归还给中国。首先我们摆证据证明了,其次我们告诉美国人民,你们看啊,你们美国人之前把所谓钓鱼岛领土给日本,主权归中国是很奇怪的做法!让美国人民也觉悟一下子。哦,原来我们国家干了一件捣糨糊的事儿!
  
  《中国日报》这个事儿,用心理学的话来说就是——让认知失调发生!
  
  让美国人民思考到美国政府关于钓鱼岛事件的时候,稍微不舒服那么一下子,觉得有点不对劲儿!
  
  认知失调又名认知不和谐,是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通常是正面的积极的自我)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其中有两个重点:一是认知成分,即所谓人们的思维、态度和信念等等;二是推断,即所谓逻辑推理是否正确。这两点是产生失调的原因。
  
  公开媒体列举证据的澄清和说服,我们设想,无论是对于美国政府还是对于美国普通老百姓,都是一个小小挑战。传递一个信息,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捣糨糊的请你站出来别糊弄人了。选择这样一个时机!大家都在讨论会不会被日本拖以待毙的思想麻木掉,国家媒体就除了这一个广告,可以说是对为自己扬正气,也是为我们在国际上树立新的形象!这一局,中国胜!
  
  心理学延伸思考:当我们被误解,需要澄清和说服的时候,该怎么办?
  
  明智的做法是,举出证据,让之前一贯以为认识正确的个人或机构,感觉到出现了矛盾,用心理学的话说——让认知失调发生吧!听起来跟内分泌失调如此相似,每一种失调都会让失调的主体(个人或组织)感觉到不舒服,这是所有“误解”解冻的毕经一步!为什么要举证?导致失调有两点,一个是信念,一个是逻辑推断;相比较而言,逻辑推断更加容易被推翻!信念却不是那么随随便便可以动摇的!所以,如果想要澄清和说服误会,那就让认知失调发生吧!
  
  2、澄清和说服,该从哪里开始?
  
  ——钓鱼岛广告”有图有真相,内外皆攻!
  
  钓鱼岛事实准确,我们当然拿出铁证,开展说服工作。自以为是的权威通常都不太容易说服,如何扳倒权威?直接对抗失败几率大,绕道迂回或可有效!就中国日报投放广告的事情而言,中国媒体选择了一个非常恰当的地方开展了这次澄清和说服。
  
  不是在中国,因为没必要;
  
  不是在日本,因为不可能;
  
  而是选择在其中捣糨糊的美国
  
  美国本身有相当大的国际影响力,无论在其他外国如何干涉内政,在国内都以发动正义之战著称,如果我们在美国开展民众舆论宣传,而不是政治高层辩论,就避开了中日钓鱼岛甲方所谓“权威人士与机构”,绕道而行的是个智慧的做法。因为舆论的力量在这个时候是惊人的!
  
  如果美国支持日本,那么这一下是给他所谓的支持的后方点了一把火;
  
  如果美国支持中国,那么正好,也是一个证明,我们齐心协力证明,中美的协同一致;
  
  如果美国想要趁机夹在中日之间挑事,那么美国民众起码在内心是不能接受的小小一张报纸,从几个方面牵制了美国的行动,不可谓不聪明之举!
  
  心理学延伸思考:面对权威,我们该如何开展“澄清和说服”?
  
  说服的两个途径:
  
  (一) 中心途径
  
  1、关注论据,是人们在某种动机的引导下,且有能力对某个问题进行思考时更多使用的;如果论据有力且令人信服,那么就很可能被说服。这一次中国日报正好是利用了这一点。
  
  2、任何有效的宣传都必须限制在很少的几个点上,且不断重复这些标语,直到每个公众成员都理解为止。
  
  (二)外周途径
  
  1、说服的外周途径:关注那些令人不假思索就接受的外部线索,而没有专注于信息,不考虑论据是否令人信服。
  
  2、当人们转移了注意力或没有足够的动机去思考的时候,熟悉易懂的表达比新异的表达更有说服力。比如对一个外行或注意力不集中的人来说,“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比“不要在一次冒险中压上你所有的赌注”更有影响力。
  
  3、对媒体来说,视觉形象就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外周线索。食品、饮料、烟草和衣服类产品的广告通常使用外周线索,人们对这类商品的广告往往是基于感觉而非逻辑。这次的广告也很好的运用了这一点!论据,图像我们一应俱全!
  
  4、达到说服的最好方法:
  
  -提供强有力的论据;
  
  -增强被说服者对论据进行思考的动机和能力。
  
  广告商、传教士和教师的最终目的并非引起人们对信息的关注,通常他们的终极目的是引发个体某种行为的改变。而中心途径(个体卷入,关注论据,论据需有力且令人信服)过程能引起个体更持久的行为改变。
  
  5、即使乐于思考的人,有时候也会使用外周信息来形成自己的初步观点。我们会使用一些其他的启发性策略来迅速做出判断:如表达清晰流利、富有魅力、具有非常好的动机和一定数量的论据。
  
  3、澄清和说服,一次是否足够?
  
  如果希望将此次说服工作起到更大的效应,单独一两次的作用是不足一成气候的。在现实生活中,要说服别人,一次也是不够的。任何有效的宣传都必须限制在很少的几个点上,且不断重复这些标语,直到每个公众成员都理解为止。
  
  我们会发现很多成功学,传销,邪教其实都是在用这种方式进行精神统治。其实除开这些极端黑暗的部分,任何一个国家不断重复自己的口号与目标,也是一个同样的道理,只不过一个发我们引向深渊,一个把我们引向光明!对于本来就正确的观点,我们当让也应该积极主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澄清和说服,一次是远远不够的……
  
  学点心理学:重复的妙用
  
  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记忆系统的研究表明,外界信息要进入人的长时记忆系统之中,其最重要的条件就是重复。而很多外在观念的植入也是通过“重复”完成的!
  
  相关阅读:
  
  看看“中央电视台连续多年的脑残版脑白金广告你就知道了”广告词只有一句: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且每年过节前后,日播放期间都是每次循环重复3次。所谓恶俗广告也是利用了人们心里的这一特征!
  
  此次钓鱼岛事件及后续广告,可以说是我们国家对外公关的一次精彩亮相!在这其中我们也了解到。如果误会发生在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开解!如果需要澄清和说服,我们该从哪里开始。本文评的是钓鱼岛,说却是生活的智慧,或许这些方法在以后你的生活中就会有用。当误解发生,别忘了,拿起你手中的心理学,科学有妙用,心理乐无穷!
  
  (文/JOELY 唐山心理咨询网 www.tspsy.com)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心理导读:从性心理学角度讲,每个幼儿在3~6岁期间都会有一个把自己的异性家长当作性对象的时期。若由于种种原因,性心理停滞不前,不能超越以异性家长为性对象的阶段,那...
  •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心理导读:痛失亲人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早期的适当干预能帮助居丧者顺利渡过悲哀过程,使他们能正视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www.tspsy.com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
  •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心理导读:和国内不一样的是,日本民间或人们私下里对那些不伤害当事人且不危及他人的乱伦事件是保持比较宽容的态度的,这样一来乱伦行为的私密性就不是特别强,不少日本人...
  •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心理导读:母子乱伦源于俄狄浦斯情结,这个希腊传说说的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象征着人类在特定成长阶段的心理规律,人类在2、3岁左右是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由于与...
  • 母子乱伦,谁之错? 母子乱伦,谁之错?
    心理导读:在浴室里母亲告诉我,我是吃她的奶长大的,并让我的手按在上面,还让我看了她的下身并抓着我的手摸了那里,告诉我说那是我的生命之门 ---心灵花园 案例描述: 我...
  •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心理导读:在大多数乱伦案例中母亲的反应都很类似:她的心理防线开始一点点松懈,对儿子的过激行为往往只是嗔骂,温情的责备,或者默认、容忍,往往都没有严厉地惩罚和教育...
  •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心理导读:你有没有做过性梦?人们经常在梦里得到非常美妙的性感受,梦幻中的性体验,其实跟性生活本身一样自然又平常。女人为什么会做性梦?性梦会不会导致出轨呢? ---www...
  •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心理导读:你可以说这是重口味,也可以说人脑子坏了,但是事实真正的如此少女遭到警察的强奸后,发现自己怀孕,于是辍学与这个警察同居。这件事让很多人不能理解,也想不明...
  •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心理导读:所谓控,大意就是指对某一种事物的过度喜欢和关注,在现实生活中,自然也会有丝袜控,究竟是被丝袜控得不行,还是对丝袜没过多的兴趣?自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

热门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