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经典案例 >

亲子教育:与孩子谈话需要技巧和耐心

责任编辑:tspsy-周雷  发布于2012-09-26 12:52   浏览次  
  
  心理导读:与小孩子说话不单是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一句话可以引导孩子,让他们驶入人生正确的航线;一句话也可以误导孩子,让他们陷入明天的沼泽。教育学之父裴斯泰洛奇就说过,母亲与孩子交流,是孩子未来人际交往的理想典范。可以说,你怎么说,将来孩子就会怎么说。   ——www.tspsy.com
 
与孩子谈话需要技巧和耐心

亲子教育:与孩子谈话需要技巧和耐心
  
  与小孩子说话不单是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一句话可以引导孩子,让他们驶入人生正确的航线;一句话也可以误导孩子,让他们陷入明天的沼泽。教育学之父裴斯泰洛奇就说过,母亲与孩子交流,是孩子未来人际交往的理想典范。可以说,你怎么说,将来孩子就会怎么说。除此之外,语言的使用往往会带有很深的心理暗示作用,要知道0-6岁,尤其是0-3岁的小孩子非常“吃话”,他们愿意倾听与相信父母说的每一句话。
  
  这个阶段的小孩子,正处在性格的“服从期”,为了获得生存经验,他们必须在行动上模仿,在语言上学习。这是因为他们的自学能力与感知觉并不发达,所以父母的一句也就顶上一万句了。我们从以下几个常见问题说起。
  
  客观评价是引导,主观评价是误导
  
  所有人都躲不过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是死亡,一件事情就是别人的评价。成年人对于人的评价会有很多种反应,有的人一笑了之,有的人却紧张兮兮。0-3岁的小孩子则不一样,他们还是张“白纸”,正等待着父母为他们定这张画的风格。
  
  在现实生活中,家长朋友往往采取两种不太恰当的方式去评价我们的孩子。其一,过高评价。一方面我们望子成龙,另一方面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的眼中当然是NO.1的!常见的评价有“宝宝是最棒的!”“宝贝就是个超人!”“你真是个天才,最聪明的天才!”可以肯定这些话都是真诚的,而非客套,其中反映了父母的过度期望。0-3岁的宝宝当然不会感到压力,但他们开始相信自己就是NO.1,因为这是父母“亲定”的,错不了。
  
  然而,这种错误的认知形成了“积极”的暗示效果,并且会埋藏在她的心灵深处。长大之后,这样的孩子会形成功利的性格,由于自己是“NO.1”,他们不能接受自己的失败和别人的负面评价,生活会很辛苦。
  
  其二,弱化评价。有一些家长,并不看重评价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他们会这样对孩子说,“你是一个普通的孩子。”“我们大家都一样的。”“你和其他的小朋友没有区别。”可以说过度评价太“火”,弱化评价的做法又太“温”。如今是一个开放的,主张个性化的时代,良好的个性非但不会脱离群体,反而更容易被大家所喜欢。拥有个人特点,才会拥有个人魅力,才能增强人际吸引力。
  
  就像莎翁说的,世界上没有一片相同的叶子。世界上也没有一个相同的孩子。弱化评价,就是弱化孩子的个体存在,这样做会牺牲她的自信心,甚至形成抑郁性格。
  
  总的来说,带有个人色彩的评价都是误导,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性格,以及如何与人相处的方式。正确的评价语就是客观的评价,当然我们的语言可以委婉,语气可以随和,关键是让孩子们早一些接受正面与反面的双向评价,同时更加全面的了解自己。还有一种做法是设计《富兰克林表》,在一张白纸的中间画上一道线,左面让孩子写5个优点,右面让孩子写5个缺点,目的同样是让孩子们客观地评价自己、认识自己。
  
  安慰也分“引导型”与“误导型”
  
  当孩子磕到了椅子,当孩子摔了跟头,当孩子搭错了积木……孩子会伤心,会哭泣,我们应该说些什么?我们自然会将母爱或父爱大面积地覆盖在我们的安慰中,然而要知道,简单的一句话可能会让孩子学会坚强,简单的一句话也可能让孩子变得务必脆弱。
  
  有一个案例,3岁的彤彤在家里自由自在地奔跑,突然,她被桌腿无情地绊倒了。一阵剧痛,让彤彤不禁失声痛哭。妈妈这时候走过来,对她说:只要你不哭,妈妈给你糖吃。这一招确实很奏效,彤彤果然不哭了。貌似很高明的做法,其实仍然是不当的语言。不哭与吃糖没有关系,吃糖与摔倒没有关系,母亲的一句话让这些本来没有关联的事情连接在了一起。这样做的后果是,孩子会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只要哭就可以得到糖。传统的做法可能更为可笑,母亲会使劲打桌子,让孩子感觉自己是无辜的,是受保护的。彤彤妈妈的做法有进步,但同样并不是最好的做法。误导式的安慰会让孩子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会让孩子失去独立思维与独立性格,最终更加依赖父母。
  
  正确安慰应该是理性的归因。我们可以一边抚摸孩子的头,一边告诉孩子摔倒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很多家长把孩子的一些举动定义为闯祸或犯错,其实是小题大做。0-3岁的孩子做的任何事情都不会坏到哪里去,唯一坏的事情是他们没有保护自己的意识。可以和孩子说,在屋里活动可以锻炼身体,但是也要注意安全,注意安全是做任何事情的前提,我们虽然摔倒了,但是长了经验,以后注意了就不会摔倒了。
  
  不要拦着孩子尝试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是引导他们正确地去做喜欢做的事情。
  
  还有一种安慰是基于孩子的相貌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本是非常值得父母的骄傲的事情。然而受到社会取向的影响,家长不愿意接受孩子的缺点,哪怕这是从她那里遗传而来有一个案例:有一个女孩长得很黑,母亲从3岁的时候就安慰她说,“你是一个黑美人!多漂亮啊!”等孩子13岁的时候,同学之间都是她是黑煤球,她反驳说,“我是黑美人!”同学们更加嘲笑她了。幼年时的不合时宜的安慰反而形成了错误的认知,当青春期来临时,对孩子造成了更大的伤害。
  
  (文/佚名 唐山心理咨询网 www.tspsy.com)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心理导读:从性心理学角度讲,每个幼儿在3~6岁期间都会有一个把自己的异性家长当作性对象的时期。若由于种种原因,性心理停滞不前,不能超越以异性家长为性对象的阶段,那...
  •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心理导读:痛失亲人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早期的适当干预能帮助居丧者顺利渡过悲哀过程,使他们能正视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www.tspsy.com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
  •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心理导读:和国内不一样的是,日本民间或人们私下里对那些不伤害当事人且不危及他人的乱伦事件是保持比较宽容的态度的,这样一来乱伦行为的私密性就不是特别强,不少日本人...
  •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心理导读:母子乱伦源于俄狄浦斯情结,这个希腊传说说的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象征着人类在特定成长阶段的心理规律,人类在2、3岁左右是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由于与...
  • 母子乱伦,谁之错? 母子乱伦,谁之错?
    心理导读:在浴室里母亲告诉我,我是吃她的奶长大的,并让我的手按在上面,还让我看了她的下身并抓着我的手摸了那里,告诉我说那是我的生命之门 ---心灵花园 案例描述: 我...
  •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心理导读:在大多数乱伦案例中母亲的反应都很类似:她的心理防线开始一点点松懈,对儿子的过激行为往往只是嗔骂,温情的责备,或者默认、容忍,往往都没有严厉地惩罚和教育...
  •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心理导读:你有没有做过性梦?人们经常在梦里得到非常美妙的性感受,梦幻中的性体验,其实跟性生活本身一样自然又平常。女人为什么会做性梦?性梦会不会导致出轨呢? ---www...
  •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心理导读:你可以说这是重口味,也可以说人脑子坏了,但是事实真正的如此少女遭到警察的强奸后,发现自己怀孕,于是辍学与这个警察同居。这件事让很多人不能理解,也想不明...
  •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心理导读:所谓控,大意就是指对某一种事物的过度喜欢和关注,在现实生活中,自然也会有丝袜控,究竟是被丝袜控得不行,还是对丝袜没过多的兴趣?自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

热门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