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心理学堂 >

心理学堂:宗教究竟是什么?

责任编辑:tspsy-张茵  发布于2019-03-27 14:44   浏览次  
  心理导读: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认为宗教产生的根源在于,我们不能成熟地处理自己以及自己的文化所遭遇的威胁,于是将恋母情结投射到更为广大的世界中,有点像儿童期神经症。    ---www.tspsy.com
 
心理咨询师:宗教究竟是什么?

心理咨询师:宗教究竟是什么?
 
  在我们的语汇里,很少有像宗教这样的词,既能在瞬间得到识别,却又无法给出精确的理解和定义。也许是这个词太普通了,所以很难下定义。宗教的践行者和仰慕者,或者宗教的批评者和敌人,都认为他们对自己所支持的或摒弃的对象非常了解;但经过无数年的努力,学术界还是没有就如何定义宗教现象达成一致。更糟糕的是,平民百姓对宗教一词的理解也千差万别,有的理解甚至截然相反。在有关宗教的激烈争论中,争论的各方常常是在谈论宗教现象的不同形式。所以,如果他们所下的结论完全不同,也不足为奇,因为事实上,他们谈论的是不同的实体。
 
  有些人把宗教看作是某一人群的生活方式。另一些人认为宗教就是信仰某种比人类更伟大的事物——即对某种神圣存在或实在的追求,因此施密特(Welhelm Schmidt)认为,所有的宗教都有“高位神”(High God)这个概念。当然,也有一些人把宗教看作一套特殊的行为——诸如崇拜、仪式、伦理行为、祈祷、献祭等。还有人认为宗教起源于我们的求生本能,被我们用来抵抗死亡的恐惧。更有人认为宗教就是人类在努力为生命寻找和建立意义,有很多故事描写过这样的一些人:他们千辛万苦地攀登上山顶,向天下闻名的大宗师叩问生命的意义。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宗教只是存在于感觉世界,诸如某些情绪、灵感、渴望、热情,或某种敬畏感、恐惧感、出神人迷感等之中;德国19世纪新教神学家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就写道:“宗教的本质在于绝对的依赖感。”一些伟大的思想家注意到宗教与道德伦理之间密切的关系,并且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德国哲学家康德说: “宗教(从主观方面来考虑)就是将所有的责任看作是神圣的诫命。”
 
  有些定义关注个人经验(如威廉·詹姆斯),有些定义关注社会方面(如涂尔干)。有些人认为发现宗教本质的最佳方法应该是追本溯源,即追潮宗教产生的原因。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认为宗教产生的根源在于,我们不能成熟地处理自己以及自己的文化所遭遇的威胁,于是将恋母情结投射到更为广大的世界中,有点像儿童期神经症。马克思则认为,阶级社会所导致的异化是宗教产生的根源,阶级社会无法满足人们对幸福和共同体的需要,于是人们沉浸在宗教的幻觉和鸦片里,从而放弃了真正的现实的解决方法。上述四种观点将在以后展开详细的论述。还有一些人认为,当人们无法解释梦境、理解死亡和面对人的必死命运时,宗教就产生了。南斯拉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博兰柯·波斯尼亚克(Branko Bosnjak)宣称,只要有对死亡的恐惧,就会有宗教的痕迹。爱德华·斯克里布纳·爱默斯(Edward Scribner Ames)的观点是:宗教是关于最高的社会价值的意识。
 
  这里还有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一定义究竟是描述性的、规范性的、功能性的还是本质性的。一个描述性定义必须简练地概括某一现象最重要的特征,这一方法即使对单一宗教而言也是非常困难,更不用说有那么多不同种类的宗教。因此,描述性方法几乎不可能成功。下一个是规范性定义方法也就是按照宗教应该是什么来定义。人们通常把自已所属的宗教或非常理想化的宗教形式作为标准,然后把这一标准与其他特定宗教进行比较。这样的比较,通常依每种宗教符合规范的程度,而把它们区分为优等宗教和劣等宗教。不用说,这种定义方法一般是以贬低某些不被看好的宗教为代价的。也许可以这么说,规范性的定义方法具有帝国主义倾向。
 
  很多观察家偏爱功能性的定义方法,因为这一方法从宗教做什么和想做什么的角度来看待宗教。由于这一方法不需要对某一宗教的是非做出价值判断,因而很多社会科学家喜欢这一方法:宗教可以根据它是否成功地满足了信徒的需要来观察和衡量。这使人们最终能够解释为什么某一宗教会衰落和消亡,为什么有人会转变信仰。这一定义会宣称,比如说,宗教是人类通过丰富自己的生活而对生存的现实作出的调节。美国社会学家米尔顿·英格(J· Milton Yinger)给出了另外一个功能性定义:“宗教是一整套信仰和实践,人们依靠它与人类生活的终极困难作斗争。宗教(1)拒绝向死亡屈服,(2)拒绝在挫折前面退步,(3)拒绝任何敌意地分裂人们之间的交往和联合。”
 
  但批评家们则批评功能主义,认为它只关注人类的需要,而忽略了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所说的“神圣的要素”和奥托(Rudolf Otto)所说的“神圣的观念”,而这些都是宗教不可或缺的独特之处。于是,有人便建议给出一个本质的定义一也就是说, 他们试图集中关注所有宗教所共有的本质或植根于他们集体中间的本质。
 
  (作者:Paul·Mojzes  | 来源:心灵花园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女人做春梦的真相 女人做春梦的真相
    心理导读:心理学家认为,当某个人突然出现在你的春梦里时,这未必就意味着你想与这个人有亲密关系。 相反,这个人可能具有某种值得你敬仰的人格特征(比如领导能力,仁慈...
  • 心理学堂:母子乱伦的社会性思考 心理学堂:母子乱伦的社会性思考
    心理导读:一个年仅十八岁的男孩和自己的母亲通奸达两年多时间,并且和母亲合谋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粘贴在街头的《布告》因为篇幅所限只能简述他的罪行。他的姓名被打上...
  • 朋友的父亲去世了,如何安慰? 朋友的父亲去世了,如何安慰?
    心理导读:生命是人类无法左右的,死亡是我们不想去面对的。可是,当我们的朋友突然失去亲人的时候,我们除了悲伤之外,该做些什么?去帮助和支持那个比我们更伤心的朋友?...
  • 心理揭秘:女人渴望被强奸? 心理揭秘:女人渴望被强奸?
    心理导读:她穿得那么暴露是想引人犯罪吧?!强奸和其它形式的性暴力对许多人来说是个难以启齿的话题。对性暴力的认识不足和缺乏讨论,使得人们对它充满迷思和误解。 www.t...
  • 为什么有人喜欢揭伤疤? 为什么有人喜欢揭伤疤?
    心理导读:每个人都有过去,每个人都受过伤。在生活中遭遇揭伤疤是很常有的事儿,比如夫妻吵架专挑对方的痛处说,职场明斗暗斗互掐对方的把柄和旧疮,以及社会公众人物是最...
  • 心理揭秘:母子乱伦心理分析 心理揭秘:母子乱伦心理分析
    心理导读:乱伦发生后,双方的心理已经彻底改变。恋人关系取代了母子关系,他们除了沉迷于肉体上的刺激和满足外,还用种种理由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从而让双方的心理得到平衡...
  • 心理学研究:黑暗三性格 心理学研究:黑暗三性格
    心理导读:在极端情况下,这些性格特征会对传统的人类社会造成伤害,因此其他人会避开这类人,令他们离群、孤独、饥渴而易受攻击。令人意外的是,也有研究发现,这些邪恶会...
  • 社会热点:韩亚空难与权力距离指数 社会热点:韩亚空难与权力距离指数
    心理导读:一个国家的人们,如果越注重等级、尊卑,会越容易导致飞机失事,这不是开玩笑的。为什么会这样?这和最近发生的韩亚航空空难又有什么关系?看完这篇文章你会豁然...
  • 心理学堂:冥想能重塑大脑的结构 心理学堂:冥想能重塑大脑的结构
    心理导读:佛教中的禅坐不是毫无意义的瞎坐,走进来你就知道禅坐对于人们有哪些好处。它不仅可以让你平静身心,还可以改变你的大脑结构,等等等等。 ---www.tspsy.com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