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心理学堂 >

心理学堂:儿童为本游戏治疗案例

责任编辑:tspsy-念暖  发布于2018-05-16 15:24   浏览次  
  心理导读:阿德一家住在一所棕色石头造的房子,坐落市内东区上较高的地方。房子外面经过极细致的护理。门户擦得一尘不染,门上的古铜装饰擦得闪亮。那住宅位于一条美丽的古旧街道,似乎保持着建筑初期的古色古香精粹。我打开那道铁门,拾级而上,按一按有音韵的门铃,透过紧闭的门户,我可以听见里面有仿佛被抑制着的尖叫声:我不要锁门!不要锁门!不要!不要!不要!不久趋于沉静。   ---www.tspsy.com
 
心理学堂:儿童为本游戏治疗案例

心理学堂:儿童为本游戏治疗案例
 
  这几天在看一本儿童游戏治疗案例实录--《阿德找阿德》,这个6岁的小男孩,像是一个自闭、退缩的孩子,在幼儿园里从不跟小朋友一起玩,也不理会老师,不跟人目光接触,常常躲在桌子底下或在教室四周爬行,一有人接近就又踢又咬或者趴在地上一动不动。但是他会阅读,能算术,能正确拼写很多单词,这方面的能力远超过他的同龄小朋友。
 
  他的父母都是高知,父亲是科学家,母亲也是优秀的外科医生--在阿德出生之前,他们在事业上都发展得非常好。阿德的出生是个意外,父亲原本不打算要小孩,母亲也因他的出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职业生涯--因为他生出来“那么大、那么丑”,父母都觉得不好意思让朋友来探望。
 
  但是母亲觉得不能放弃这个孩子,她要证明这个孩子是健康的,是好的,所以从阿德两岁多起,就教他认字,给他做各种测试,但在内心里,她是不接纳这个孩子的,孩子之后的表现,更是让她担心这个孩子有精神分裂症。她几乎对他绝望了,只是出于道义,她觉得不能丢开他。她跟治疗师是这么说的:“我们不会预期在阿德身上有什么改变,但如果在研究这个孩子上,能促进你对人类行为的了解,甚至很微小,我们也很乐意合作的。”
 
  一、内容节选
 
  又是星期四,阿德到达治疗中心。他一见我就迅速露出笑容向我打招呼,随即在我前头走到游戏室去。他一进游戏室便走到玩偶房子那里。
 
  “这不一样了”,阿德说,“各种东西都已改变了。”
 
  “可能有其他人来玩过!”我说。
 
  “是的。”阿德答道。他急速地把身一转仔细察看沙地,他说:“家畜也给人搬动了,不像我上次摆它们的位置。”
 
  “大概也有其他人来玩过它们。”我说。
 
  “看来是如此。”阿德说。他站在室的中央,聆听着。“听见打字声吗?”他问道,“有人在打字,用打字机打信件。”
 
  “是的,我听见了。”我答道。
 
  当一些事情困扰他,阿德擅长利用安全、无生气的物体做话题,作为他的防御盾牌。他心情混乱,因为那些玩具不是他离开时所保持的模样。在他上次离开时,他曾说过切不可移动它们,但没有人给他诺言和解释。这是特意避免作这种承诺和解释的,因为阿德也和一般的儿童一样,必须从经验上学到他的世界没有任何部分是一成不变和可操控的——这对于他是重要的。现在由于他遭遇到他那变动着的世界的具体证据,那处理他对这证据的反应是很重要的——不是以保证、长篇的解释或道歉,更不是以一些话语来替代以缓和他的不满,却要他在这次经验中,用他的能力以抵抗一个在变动的世界。
 
  阿德走到沙池那里,注视那已变成平坦的沙堆,和其中四散各处的人物。“我的小鸭在哪里?”他奇异地问道。
 
  “你想知道你上周放在沙丘上的小鸭究竟怎样吗?”我问道。
 
  他急忙转过来,直视着我。“对呀,”阿德怒气冲冲地说:“我的小鸭在哪里?”
 
  “你走时曾说过把小鸭留在原地,有人却把它移去了。”我这样说,为了使他追忆当时的情景,而以我的回应缓和了他的反应,他就更能正确地判断他自己的思想和感觉。
 
  阿德走进我那里,正视我的眼睛。他强调:“对啦。为什么呢?”
 
  “你要问我为什么不把你上次放置的东西照你所留下的一般,保持原状吗?”我说。
 
  “是啊,”阿德说,“为什么?”
 
  “你为什么以为我让这事发生呢?”我追问道。
 
  他说:“我不知道,你使我恼怒。你竟会这么做!”
 
  现在轮到我反问了。“为什么我要这样做呢?我有答应过你我会将这些东西保持原状吗?”
 
  他望着地板。“没有。”他回答时,声音微弱得变成细雨。
 
  “但你要我这么做,是吗?”
 
  “是的,”阿德很细声地说,“我要你只为了我这样做。”
 
  我说:“有其他小孩到这里来,他们也玩这些东西。或者其中有一个小孩把小鸭子移动了。”
 
  他说:“我的山。我的小鸭是站在山顶的。”
 
  我说:“我知道。现在你的沙山也不见了。”
 
  他说:“山也不见了。”
 
  “因此你就感到恼怒和失望,是吗?”我问道。
 
  阿德看看我,点点头,我也望着他。我认为对阿德最有帮助的,不是沙丘,也不是有很大影响力的小塑料鸭子,而是他上星期所建造的创作品中所象征的安全感和适意感。现在面对具体象征的消失,我希望他在对抗他的失望和他自己以外事物的变迁时,能体验到在他里面的自信和适意感——许多时候这些外在的元素,往往是我们不能操纵的,但假如我们学会运用内在的资源时,我们就随时都具有安全感了。
 
  二、精彩书评
 
  这几天在看一本儿童游戏治疗案例实录——《阿德找阿德》,这个6岁的小男孩,像是一个自闭、退缩的孩子,在幼儿园里从不跟小朋友一起玩,也不理会老师,不跟人目光接触,常常躲在桌子底下或在教室四周爬行,一有人接近就又踢又咬或者趴在地上一动不动。但是他会阅读,能算术,能正确拼写很多单词,这方面的能力远超过他的同龄小朋友。
 
  他的父母都是高知,父亲是科学家,母亲也是优秀的外科医生——在阿德出生之前,他们在事业上都发展得非常好。阿德的出生是个意外,父亲原本不打算要小孩,母亲也因他的出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职业生涯——因为他生出来“那么大、那么丑”,父母都觉得不好意思让朋友来探望。
 
  但是母亲觉得不能放弃这个孩子,她要证明这个孩子是健康的,是好的,所以从阿德两岁多起,就教他认字,给他做各种测试,但在内心里,她是不接纳这个孩子的,孩子之后的表现,更是让她担心这个孩子有精神分裂症。她几乎对他绝望了,只是出于道义,她觉得不能丢开他。她跟治疗师是这么说的:“我们不会预期在阿德身上有什么改变,但如果在研究这个孩子上,能促进你对人类行为的了解,甚至很微小,我们也很乐意合作的。”
 
  孩子的感觉,就是有那么灵敏啊,阿德在游戏治疗中表现出来的那些情绪,以及之后表达出来的对父母的感受,简直令人震惊。他认为他的母亲“做了很多不好的事情”“但是她只是吓坏了,她很害怕”。而他对经常把他反锁在房间里(那里有很多很多玩具,大多是“有益于智力”的玩具)、不许阿德去吵到他的父亲,他的愤怒与憎恨,也让人十分震惊。
 
  阿德在情绪以及社会性行为的发展上严重受阻,显然跟父母对待他的态度,而且是内在的态度,是密切相关的。父母从来没有告诉过他对他的感受,他们甚至极力给予他补偿——买各种玩具、优越的生活条件、把妹妹送去读寄宿学校以便妈妈可以全力对付他等等。但越是这样,他们内心里就越是厌恶这个孩子,而这个孩子也就越是封闭自己。
 
  我们不能去谴责父母,他们对于自己内心的那一份厌恶,已经深感内疚,但是没有办法——我们谁也无法逃避内心真正的感受,越是试图逃避,就越是深陷其中。从他们的角度,他们也很无助。父亲为了逃避,拼命工作,离家的时间越来越多;母亲为了逃避,甚至试图让自己相信,这是个智力低下或者有精神分裂症的不可救药的孩子。这种状况毫无疑问影响到他们的婚姻关系,他们在婚姻中都深感孤立无援。
 
  所幸阿德周围还有一两个人能完全接纳他——他的祖母,他们家的园丁,他的某个坚信他已经“在突破的边缘”的老师,他们发自内心的友善,给阿德的内心播下了自尊的火种。当然这些是远远不够的,祖母只是过一段时间来家里小住,园丁则已经退休不知去向。偶最佩服那个老师,阿德对她不理不睬,但她依然能非常友善地对待他而不介意他的没有礼貌乱发脾气等等行为。只是她对于阿德,也深感束手无策。家里的其他人,则是严肃甚至冷漠的,大家都把阿德当一个不正常的孩子,而且都心照不宣地远离他,阿德的内心世界,混乱而孤独。
 
  经过治疗之后——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治疗,允许儿童在游戏中按照自己的节奏去表达、整理自己的情绪,在完全被接纳的氛围中,建立起自尊、自信,培养出儿童对自己情绪、行为的责任感,从而改善他与环境的互动,达成各方面均衡的发展。—— 阿德终于从他混乱而孤独的内心世界里挣脱出来,他的改变,甚至波及他的父母,他们终于敢于面对自己内心的感受,夫妻之间也因为体会到对方内心有与自己一样的痛苦而更加亲密,当然,他们对阿德的态度,也开始转变,爸爸终于可以跟阿德一起玩耍,而不把这当做“白痴和愚蠢”的行为。
 
  儿童心理,说复杂非常复杂,因为儿童没有办法用语言准确地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事实上成年人也很少有这样的才能;说简单,却也非常简单——如果你发自内心地接纳孩子、喜欢孩子,孩子就能以他自己的方式,发展出让你惊叹的能力。
 
  但是这种发自内心的接纳和喜欢,对成年人,特别是做父母的,并不件很容易的事。简单地说,那关系到我们自身的心理健康程度以及心理调整的能力。而这,往往跟智力无关。
 
  这个游戏疗法,在国外也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引入香港大约是九几年的事情,大陆的引入就更迟一些了。但是它在解决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上的贡献,引人注目。这本书出版于1947年,堪称这一疗法的经典之作,读来受益非浅,对我最近在做的个案,也非常有启发。(文/穿过幽暗的岁月)
 
  (作者:Virginia M. Axline | 来源:心灵花园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女人做春梦的真相 女人做春梦的真相
    心理导读:心理学家认为,当某个人突然出现在你的春梦里时,这未必就意味着你想与这个人有亲密关系。 相反,这个人可能具有某种值得你敬仰的人格特征(比如领导能力,仁慈...
  • 心理学堂:母子乱伦的社会性思考 心理学堂:母子乱伦的社会性思考
    心理导读:一个年仅十八岁的男孩和自己的母亲通奸达两年多时间,并且和母亲合谋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粘贴在街头的《布告》因为篇幅所限只能简述他的罪行。他的姓名被打上...
  • 朋友的父亲去世了,如何安慰? 朋友的父亲去世了,如何安慰?
    心理导读:生命是人类无法左右的,死亡是我们不想去面对的。可是,当我们的朋友突然失去亲人的时候,我们除了悲伤之外,该做些什么?去帮助和支持那个比我们更伤心的朋友?...
  • 心理揭秘:女人渴望被强奸? 心理揭秘:女人渴望被强奸?
    心理导读:她穿得那么暴露是想引人犯罪吧?!强奸和其它形式的性暴力对许多人来说是个难以启齿的话题。对性暴力的认识不足和缺乏讨论,使得人们对它充满迷思和误解。 www.t...
  • 为什么有人喜欢揭伤疤? 为什么有人喜欢揭伤疤?
    心理导读:每个人都有过去,每个人都受过伤。在生活中遭遇揭伤疤是很常有的事儿,比如夫妻吵架专挑对方的痛处说,职场明斗暗斗互掐对方的把柄和旧疮,以及社会公众人物是最...
  • 心理揭秘:母子乱伦心理分析 心理揭秘:母子乱伦心理分析
    心理导读:乱伦发生后,双方的心理已经彻底改变。恋人关系取代了母子关系,他们除了沉迷于肉体上的刺激和满足外,还用种种理由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从而让双方的心理得到平衡...
  • 心理学研究:黑暗三性格 心理学研究:黑暗三性格
    心理导读:在极端情况下,这些性格特征会对传统的人类社会造成伤害,因此其他人会避开这类人,令他们离群、孤独、饥渴而易受攻击。令人意外的是,也有研究发现,这些邪恶会...
  • 社会热点:韩亚空难与权力距离指数 社会热点:韩亚空难与权力距离指数
    心理导读:一个国家的人们,如果越注重等级、尊卑,会越容易导致飞机失事,这不是开玩笑的。为什么会这样?这和最近发生的韩亚航空空难又有什么关系?看完这篇文章你会豁然...
  • 心理学堂:冥想能重塑大脑的结构 心理学堂:冥想能重塑大脑的结构
    心理导读:佛教中的禅坐不是毫无意义的瞎坐,走进来你就知道禅坐对于人们有哪些好处。它不仅可以让你平静身心,还可以改变你的大脑结构,等等等等。 ---www.tspsy.com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