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导读:存在主义认为,虽然人的存在本身没有任何意义,但是我们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本质,即,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我们在丧失存在的目的的同时,得到的却是选择的自由。 ---www.tspsy.com

心理学堂:旅行的意义是什么?
曾经有一个朋友问我:“旅行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我的回答是:“寻找自己。”
“存在主义”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比较陌生,但是它所研究的问题一定是所有的人都曾经想过的——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在存在主义之前,很多哲学家都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存在的目的。例如:土地的目的是让草木生长,雨水的目的是滋润万物。亚里士多德说:“大自然里,生物的器官顺着功能而演变,功能不是顺着器官而来。”这就好像是在说,人是为了得看见东西,所以才长了眼睛。尽管这种观点在现在看起来荒谬。
如果按照这种目的论的观点,人存在的目的是什么呢?这时候就需要借助于上帝了。因为上帝早已为人类的存在赋予了一个意义。上帝告诉了人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上帝告诉了人们,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于是人类也不需要再去思考存在的意义了,因为上帝早已把它定好。人们只需要去遵循上帝的旨意就可以了。
然而,尼采的一句“上帝已死”打破了这种看似美好的状况。他发现,如果我们仅仅依靠上帝给予的这种道德标准来生活,当信仰被打破时,我们就什么也没有了。尼采所说的上帝,不是指基督教的那种狭义上的上帝,而是代表着一种绝对的,权威的,普遍的价值标准。当人们失去这样的一个标准时,就会变得茫然而不知所措。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似乎会不可避免地陷入到虚无主义之中,认为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毫无价值的。《麦克白》中有这样一段关于虚无主义的描述,简单的几句话,把虚无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
Out, out, brief candle! “熄灭吧,熄灭吧,短命的烛!”
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 a poor player “人生不过是一个过路的影子”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 “一个在舞台上指手划脚的蹩脚艺人”
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 it is a tale, “马上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却”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生命是傻瓜口中故事”
Signifying nothing. (Act 5, Scene 5) “喧闹无比,却空无一物”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几位哲学家绞尽脑汁,各显神通,终于找到了一条通往光明的道路——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认为,虽然人的存在本身没有任何意义,但是我们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本质,即,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我们在丧失存在的目的的同时,得到的却是选择的自由。
然而,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种自由。他们欺骗自己,自己给自己赋予了一个存在的意义。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举了这样的一个例子:
让我们来考察一下咖啡馆的使者。他有灵活的和过分的、过分准确、过分敏捷的姿态,他以过分灵活的步子来到顾客身边,他过分殷勤地鞠躬,他的嗓音,他的眼睛表示出对顾客的要求过分关心,最后,他返回来,他试图在他的行动中模仿只会被认作是某种动机的准确严格,他像走钢丝演员那样以惊险的动作托举他的盘子,使盘子处于永远不稳定、不断被破坏的、但又被他总是用手臂的轻巧运动重新建立起来的平衡之中。……他表演,他自娱。但是那时他演什么呢?无需很长时间我们就可以了解到: 他扮演的是咖啡馆侍者。
我们的存在本身是毫无意义的,但是当我们长时间扮演某种角色时,我们就会有一种错觉:我并不是在扮演某个角色,我就是这个角色。这种想法就被称为是“自欺”。
于是,尼采和其他哲学家经常鼓励我们去生活在“危险”之中。因为这样来动摇我们的自满,脱离那犹如行尸走肉一般的“自欺”的生活。他们也经常建议,普遍的推理是不足以获得存在的本质的。相反,我们必须专注于个人生活经验,自己去感受我们的存在。
旅行,正是这样一种使自己脱离“舒适生活”的行为。当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时,人们便不得不放弃自己长久以来扮演的那种角色,回归到最纯粹的存在中去。
到那时,我们就会发现:“哦,原来我是这样的一个人啊。”
(文/王昱洲 来源/十五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