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心理学堂 >

心理学堂:什么是权威情结?

责任编辑:tspsy-张茵  发布于2014-02-09 09:49   浏览次  
  
  心理导读:孩子小的时候希望自己有全知全能的父母,可以依靠、崇拜、予取予求,但若成长过程中始终无法超越父母成就时,自信总是有缺憾。在自我形成的过程中,常需要为反对而反对,否定父母或师长的权威,然后才会开始承担自己所作所为的后果。     ---www.tspsy.com
  
心理学堂:什么是权威情结?

心理学堂:什么是权威情结?
 
  第一部分:关于权威情结
  
  弗洛伊德在“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一文中论述Gustave Le Bon的“大众心理学”时,讨论对于权威的渴望服从与无法忍受,所引发的现象。弗洛伊德认为小时候的原初自恋,在接触环境之后渐渐对自己不满意,而对周围的客体产生『理想化』,并且对自己有『自我理想』的期望。然而,自我理想会对自我产生限制,所以对于权威会渴望服从又无法忍受。这两者的摆荡关系,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群体的不稳定。
  
  Winnicott认为,攻击与自发性息息相关。婴儿在生命最早期时,还没有能力做因果联结时,他的攻击等同是活动,例如在子宫内踢脚,只是满足了本我的冲动,也是在对环境做接触,提供了自我的存在感,还没有能力承担责任或感到罪恶,而且还是爱的一部分。这攻击的本能,需要有一个可供对抗的外在客体,才会产生真实自我的存在感,所以不是只需要一位满意的客体。所谓病态的内向,是把关系分裂为二,坏的关系被投射在外界,好的关系集中在内心想像世界,所以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当这种孩子在从这种分裂中恢复时,他会开始对他感到充满迫害的外界表现得有攻击性,但这时若管教失当,会令他又缩回自己内向的世界中了。
  
  孩子小的时候希望自己有全知全能的父母,可以依靠、崇拜、予取予求,但若成长过程中始终无法超越父母成就时,自信总是有缺憾。在自我形成的过程中,常需要为反对而反对,否定父母或师长的权威,然后才会开始承担自己所作所为的后果。
  
  E. S. Person提出人们纠结于服从与反抗的冲突中,为了寻求超越,采取三种策略:
  
  一、掌握神格
  
  人类生命中无可避免的,是虚弱无助的感觉,来源不只是在童年时必须要依赖,还有人体功能的限制,以及关系中权力的不平衡、被虐待的经验、无法决定环境及命运、存在的寂寞感、终究会死亡的事实。为了对抗这令人虚弱无助的感觉,人类自古以来就会拜神,并在神话中创造具有神格的人类或半人半神。至于现代,随着科技的进步,许多人类鄙弃宗教,转而崇拜知识的力量,认为知识可以无限扩展人的想像与自由,追求成为强势的权威,科技可以改造自然与扭转命运。但知识和宗教一样,极端的时候也会变成双面刃,它会点燃人的自大狂妄,令人产生错觉,以为一切操之在己,可以征服一切,不容许别人质疑或反抗,这样的结果迟早还是会导致腐败或毁灭。
  
  二、服从上帝
  
  许多人没有能力或者不愿意掌握神格,经由虔诚地服从宗教神祉,寻求安全与救赎,放下个人的野心,承认自己的不足与罪恶,把谦虚与服从视为理想与美德。在极端的状况,人放弃反抗,只有服从时,会宁可放弃选择的自由,期待宗教带来奇蹟、神秘、与权威。这种人可能赋予领导者极大的权力来统治、操纵、侵略。
  
  三、教父幻想
  
  教父是世俗版本的神格。为了确保财富、知识、或权力,人们会渴望追随英雄、大师、教父或教母。这种人会在大家『理想化』的需要中产生,也必须要有能力制造权威、奇蹟与神秘,例如极权主义的领导者、商业钜子、XX学之父。这种渴望的内心深处,也埋藏着慾望,想要藉着追随而分得一杯羹,甚至将来可望有一天换成自己来当那教父(母)。
  
  十字军东征,是藉着服从一种宗教的名义,来争讨侵略屠杀不服从的异教徒。中国的共产主义藉着反抗原有的社会制度而号召大众,大众最后却完全服从另一种号召『文化大革命』而进行屠杀。人类历史中,以意识形态为名所造成的屠杀,远超过因其他犯罪或过失所造成的死亡。这种现象出现在政治、经济、及心理都有。
  
  S. Milgram于1961年在耶鲁大学做了一个很有名的、关于服从权威的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纳粹大屠杀的共犯心态。他以1 小时4美金的代价徵志愿者参与有关记忆的研究,让志愿者抽签当“老师”或“学习者”,但实际上两支签都是“老师”,志愿者一定会当老师,“学习者”其实是与实验主持人同谋的演员。老师与学习者被实验者带到由一道墙分隔的两个房间,老师须先把电线固定在学习者的手脚上,然后到隔壁的房间关上门,彼此看不到但可以听到对方,实验主持人则坐在老师的背后。老师要把一张文字配对的列表,一一念给学习者听,然后再开始考试,方式是念每一文字配对的第一个字,再念4个答案,学习者要回答哪一个是配对的第二个字。学习者若答错了,老师就要按一次电击传到学习者的手脚,强度由15伏特开始,每错一次,就再增加15伏特,直到加到最大的450伏特。若答对了,才能进展到下一题。实验设计令老师相信学习者真的被电到了,但实际上只有音效。当电压增加到150伏特起,演员会开始呻吟,随电压增加还会哀嚎并有撞在分隔墙的声音,老师在此时常会表达迟疑及担心,而实验者只会平淡地指示继续。若老师问学习者是否会因此受伤,实验者一率回答说可能会痛,但不会造成永久伤害。若老师说学习者显然想要停止,实验者只答说:无论学习者喜不喜欢,你必须继续直到学习者全部学习正确为止。
  
  在做实验前,Milgram先向学生及同事调查,大家预测有多少比例的实验对象会按到最大的电压?预测的比例是1.2%。但实验结果竟是65%!这实验一再被学术界以及媒体重做,在不同地区或国度,例如2008年英国的BBC,2010年的法国公视,2011年美国的Discovery频道,都还在报导最新做出差不多、甚至80%的结果,即使现代的西方教育从小就鼓励独立思考。Milgram认为服从权威会令我们的责任感受到抑制或消失,当人们在阶级权力的结构中,自我控制的机制会被抑制,并向较高的阶层退让。
  
  类似的实验是心理学教授P. Zimbardo于1971年在史丹福大学所做的监狱实验。他以一天美金15元的酬劳,徵求男学生志愿参加,并从中挑选心理上最健康稳定的24人,分别扮演狱卒与囚犯,以研究二者之间冲突的原因,他自己则扮演典狱长。这研究本来预计要做14天,但他自己以及扮演狱卒的人,都超乎预期地投入他们被赋予的极权角色,用种种非肢体暴力的方式展现他们的统治,例如关禁闭暗房、强迫数数、罚做操、不准大小便、不准清洁便桶、没收床垫、脱光衣服等等。结果有5位囚犯提早退出实验,其他囚犯则内化了受虐角色。然而实验进行六天就提早中止了,主要因为一位观察访谈的女研究生质疑其道德性,而她也是50多位观察者中唯一一位提出质疑的。她的反应与众不同,是否与她当时正与这位实验主持人交往有关?爱情与权威的关系又是另一个话题了。2004年美国在伊拉克的阿布格莱布监狱,以虐待囚犯作乐的事件爆发,令人联想到这实验,Zimbardo认为这不是少数坏苹果的问题,而是人性在系统中出现的问题。
  
  笔者认为,其实会去参与实验的人,就已是某一类型的人:他们愿意服从、也预期应该服从,不论是服从担任服从的角色,或服从担任有权施虐的角色,否则怎会自愿去参加呢?而另有一种人,无论酬劳或奖金多高,也不会想要乖乖当实验品。
  
  精神分析的治疗关系中,分析师的权威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古典精神分析师的中立态度、以专业知识做诠释、保持空白萤幕,是被人际互动学派治疗师批评为权威姿态的部份。Kernberg认为应区分权威(authority)与独裁(authoritarianism):权威是适当的权力,强调功能性与合法性,运用在领导与做决定,若没有权威,会导致无能、瘫痪、混乱;而独裁则相反,是滥用权力。若分析师没有专业权威,病人凭什麽要给予分析师信任、尊敬与费用呢?技术性的中立态度(technical neutrality)并不是冷漠,而是客观的关切,对于病人心中矛盾的两极保持一样的距离,对于病人的超我、自我、本我与现实,亦保持一样的距离。如果分析师过度担心自己的权威,认为病人无法承受权威以及与自己不同的论点,可能会陷入受虐式地服从于病人的病态与防卫。Kernberg提出一位对于权威有心结的病人,在移情反应中,一方面一直想解读分析师心中对他问题的真正想法,诱惑分析师告诉他该怎麽做,一方面指控分析师运用权威要求他不断用反省来解决问题,抗议分析师严守分析关系,认为结束治疗摆脱分析师才能解决他的问题。经过分析与诠释,病人终于领悟父母各以不同方式的独裁对他所造成的影响。若分析师在冲突时就改采接纳与支持的态度,虽然可以带来暂时的缓解或改善,长远来说却会妨碍分析的深度。
  
  分析师要避免滥用权威,就得小心避免将自己的价值观及人生经验加诸在病人身上,抗拒被学派诱惑而把理论的框架套用到病人身上,病人才能自由地经由了解与化解自己的心结而走出自己的路。经过长期的分析,分析师的性格无可避免地会影响到病人,分析师应藉由自己被分析、持续的再教育与督导,把这影响降低,病人终究会把这分析关系好的部份内化昇华。
  
  第二部分:周仁宇的简评
  
  宋卓琦医师提出权威作为一个情结的看法。首先, 她引用几个研究指出:人有服从权威的倾向。因为那几个实验皆与施虐受虐有关,所以或许我们可以更精确地说:这几个研究暗示,人有受权威影响而参与施虐受虐的倾向。即使是我们以为应该会独立思考的人,也无法逃开这个深埋人心的天性。
  
  心理治疗的关系里,自然也受此影响。于是,宋医师在文末引用 Kernberg 的看法,认为在心理治疗中,不可以没有权威(authority),但不能有独裁(authoritarianism)。她说:“权威是适当的权力… 而独裁则相反,是滥用权力。若分析师没有专业权威,病人凭什麽要给予分析师信任、尊敬与费用呢?… 分析师要避免滥用权威,就得小心避免将自己的价值观及人生经验加诸在病人身上,抗拒被学派诱惑而把理论的框架套用到病人身上,病人才能自由地经由了解与化解自己的心结而走出自己的路。”
  
  于是,我们被引到了一个问题上:权威和独裁要用什麽来区分呢?是施予者的行为或意图,还是接受者的呢?如果一个治疗师将每次治疗都结束在固定的时间,我想大部分的人都会同意这属于 Kernberg 定义下的权威。但如果是病人抱怨治疗师无能,而治疗师告诉病人这是病人把自己的无能投射给治疗师,那麽,这是权威还是独裁呢?而又有谁能做这个评判呢?
  
  这有好几个可能。第一,治疗师完全误解,完全被自己的愤怒控制了,因此那不是一个诠释,是把投射认同的理论硬塞给个案,形成了一个施虐受虐的场景。第二,治疗师没有误解,个案的确在投射,为的是要治疗师了解被人看轻是什麽感觉。但治疗师只看到了投射,但没有看到底下的焦虑。所以治疗师在清楚地看到病人丢过来的情绪之后,原原本本地把它丢了回去。第三,治疗师有理由可以认为这个诠释能被病人吸收接纳,并带来改变。
  
  同样的,在病人这一端,也有好几个可能。第一,病人在温尼考特所说,崩解或未整合的状态,无法理解也无法承受任何来自他人的看法。第二,病人了解治疗师所说,并且在心里某个地方也同意,但基于反抗,不得不否认治疗师的想法,同时也否认了自己。第三,个案被诠释深深打动,于是这个理解带来了改变,而且这不是为了服从权威。第四,个案真的被误解了,深深地感到难过和失望。第五,个案虽然被误解,但为了种种原因,相信治疗师所说,于是开始以投射认同的框架来理解自己。最后的这一种,被 Antonio Gramsci 称为霸权 (hegemony)。
  
  如果回到一开始提到的问题:是什麽区分权威和独裁呢?谁能评判呢?显然,我们不会有简单的答案。任何答案都会又落回此答案是权威、独裁、或霸权的争论里。我们只能说,作为学习精神分析的心理治疗师,我们唯一确定的,是去维护一个架构让我们能够继续在思考和感觉当中不断反省。
  
  (周仁宇:台湾精神分析学会理事长2013.01-2016.12)
  
  第三部分:刘佳昌的简评
  
  宋医师提出了权威的议题,做为一个心理情结来加以讨论。正如弗洛伊德的〈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的标题反映的,源自诊疗室躺椅的精神分析思想,是有可能延伸到诊疗室外,成为一种社会心理学的分析,然而社会心理学的分析毕竟不同于临床的精神分析。同样的,权威议题的重要性也有不同来源。群体生活及人际互动中,对权威的服从或反抗等现象比比皆是,然而放在政治和社会现象的尺度来看,或许在以自由和人权为主流价值的这个时代,大家对涉及权威的命题还比较容易有共识。然而,一些社会心理学对权威议题研究的发现,当引用到具体而特定的关系时,必需要更加谨慎,例如在亲子关系或亲密关系,在应用和解读时更应考虑到个别差异。尤其是在精神分析关系中,牵涉的是移情与反移情的交缠,其中牵动的情感反应往往是非常复杂而又变动不居的。
  
  在精神分析的讨论中,权威之所以成为一个议题,通常来自分析师给人的印象。而这又分两部分,一是个案在分析中对分析师的感觉,二是精神分析师的社会形象。先说前者,精神分析的理论做为一个整体,在学术和文化上留下怎样的印象,是一个太大的论题,在此只能简单地说。在二十世纪下半叶,精神分析理论确实曾引起学术界好几波很根本的质疑。一个着名的例子是英国大哲Karl Popper曾批评精神分析的命题往往可以以各种方法自圆其说,规避验证,因此是不可能被否证(falcify)的,因此他称精神分析是一门伪科学,与占星术并列。他觉得一个不愿接受验证的学说不算是科学,而是教条。如果精神分析学说只是教条,那麽宣扬这些教条的人等于依赖人类的盲从倾向在树立迷信的权威。
  
  经过许多论辩,Karl Popper的说法已证明经不起检讨,而且他更想批评的其实是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有点被拿来陪祭意味。不过精神分析界或许也应该好好想想,为何会被人拿来与二十世纪最大的独断教条之一相提并论。
  
  笔者更在意的,其实是诊疗室内的权威议题,然而在此也只能简单讨论。或许可以这样说,分析师的权威表现在“不说话”和“说话”两方面。不说话,指的是被动等待及沉默聆听的分析姿态;说话,指的是他的诠释。而我们知道,这两者都常被当作反映出分析师的权威态度而招致批评。说得更清楚些,一定程度的专业权威是有必要的,这点毋庸置疑,比较有争议的是分析师在抱持的分析姿态和做出的诠释上,否过度权威或滥用了权威而变得独断,以及是否因此诱发了个案内心里(也属于人性)的服从性,甚至奴性,因而伤害了个案。
  
  笔者认为人的心里可能都有想要顺服的奴性,也都有想宰制别人的权力欲或控制欲,不管你是不是个分析师,然而分析的情境格外容易触动关系里的这个层面。若想要做一个分析师,好好了解自己的这个方面当然是必要的,也就是个人分析加上适当的训练。但更重要的或许是执业后持续地成长,也就是把自己放在专业社群中不断地有被检视的机会。否则自然的发展是不利这件事的,因为年龄越长会看来越像个权威,也越没有人敢挑战,权威就更有机会沦为独断了。
  
  回到日常临床工作,笔者倒是相信,大多数有心开始学习精神分析的新手,都不是冲着想成为很权威的样子而走上这条路的。但正因如此,我们更应重视一个常见的现象:为何那麽常听到个案抱怨精神分析取向的治疗师“冷漠”或“高高在上”?同样地也常听到治疗师的说法太“没有同理”或太“自以为是”。为何精神分析文献带给学习者的印象,和精神分析师树立的榜样(真实的或想像的),展现在新手身上时,却那麽容易沦为一种过度权威的形象?反倒是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真正好的分析师,一个无意识心灵的真正权威,并不会在他的个案面前戴着不合脸的专业面具。但这里并非在苛责初学者,更多是在省思我们的教学有没有甚麽问题?
  
  当然,权威议题不是只在分析师这端,限于篇幅,属于个案那端的(移情的)权威情结,就先搁置不提。
  
  (刘佳昌:台湾精神分析学会理事长2009.01-2012.12)
  
  第四部分:蔡荣裕的简评
  
  感谢宋医师对这个议题的初步整理,如果先简单地说,权威(authority)与威权(authoritarianism,宋医师译为独裁) 的分野,也许可说任何专业的存在都需要专业的权威,这种权威当然有社会的建构,而逐步形成,并让其他人有所认同,缺乏专业权威时这专业是寸步难行,包括精神分析与心理治疗。
  
  例如,教授职位在社会建构里当然比小住院医师,让一般人更觉得有专业权威,如果希望个案可以听进什麽建议,相对于住院医师,当然教授的话较有权威。若是这样子,是否要做心理治疗,就先做教授呢?也许不必然如此,但是为什麽呢?也许意味着心理治疗或精神分析,期待的不只是建议的有效性,还有别的,那是什麽呢?如果是让对方能够更自由地发挥创造力,解决生活的问题,或者更有创意,那可能需要别的想法,而不是以建议的有效性做为主要思考。这问题有些大,暂不在此多谈。
  
  至于威权,涉及的是权力行使(这只是简便的说明,学术上需要更多论述。)行使者要的是权力的获得与感受,并获得了宰制人与人关系的力量,这当然也会呈现在个案与治疗者身上。但值得思索的是,如果要以威权方式得到专业权威,可能带来的现象与问题是什麽,那是心理治疗或精神分析要的吗?更简要说,所谓以威权方式得到专业权威,最可能的现象与感受,即是流行的说法“官大学问大”。虽然这是负面说法,却是最容易被认同与实践的方式,也是做为学习者的我们,最需要思索与想像的课题。那麽,那是当官或是做心理治疗呢?也许不是百分百冲突,但有不少有趣问题值得思索。
  
  (蔡荣裕:台湾精神分析学会理事长2005.01-2008.12)
  
  (文/宋卓琦  来源:心理学空间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女人做春梦的真相 女人做春梦的真相
    心理导读:心理学家认为,当某个人突然出现在你的春梦里时,这未必就意味着你想与这个人有亲密关系。 相反,这个人可能具有某种值得你敬仰的人格特征(比如领导能力,仁慈...
  • 心理学堂:母子乱伦的社会性思考 心理学堂:母子乱伦的社会性思考
    心理导读:一个年仅十八岁的男孩和自己的母亲通奸达两年多时间,并且和母亲合谋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粘贴在街头的《布告》因为篇幅所限只能简述他的罪行。他的姓名被打上...
  • 朋友的父亲去世了,如何安慰? 朋友的父亲去世了,如何安慰?
    心理导读:生命是人类无法左右的,死亡是我们不想去面对的。可是,当我们的朋友突然失去亲人的时候,我们除了悲伤之外,该做些什么?去帮助和支持那个比我们更伤心的朋友?...
  • 心理揭秘:女人渴望被强奸? 心理揭秘:女人渴望被强奸?
    心理导读:她穿得那么暴露是想引人犯罪吧?!强奸和其它形式的性暴力对许多人来说是个难以启齿的话题。对性暴力的认识不足和缺乏讨论,使得人们对它充满迷思和误解。 www.t...
  • 为什么有人喜欢揭伤疤? 为什么有人喜欢揭伤疤?
    心理导读:每个人都有过去,每个人都受过伤。在生活中遭遇揭伤疤是很常有的事儿,比如夫妻吵架专挑对方的痛处说,职场明斗暗斗互掐对方的把柄和旧疮,以及社会公众人物是最...
  • 心理揭秘:母子乱伦心理分析 心理揭秘:母子乱伦心理分析
    心理导读:乱伦发生后,双方的心理已经彻底改变。恋人关系取代了母子关系,他们除了沉迷于肉体上的刺激和满足外,还用种种理由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从而让双方的心理得到平衡...
  • 心理学研究:黑暗三性格 心理学研究:黑暗三性格
    心理导读:在极端情况下,这些性格特征会对传统的人类社会造成伤害,因此其他人会避开这类人,令他们离群、孤独、饥渴而易受攻击。令人意外的是,也有研究发现,这些邪恶会...
  • 社会热点:韩亚空难与权力距离指数 社会热点:韩亚空难与权力距离指数
    心理导读:一个国家的人们,如果越注重等级、尊卑,会越容易导致飞机失事,这不是开玩笑的。为什么会这样?这和最近发生的韩亚航空空难又有什么关系?看完这篇文章你会豁然...
  • 心理学堂:冥想能重塑大脑的结构 心理学堂:冥想能重塑大脑的结构
    心理导读:佛教中的禅坐不是毫无意义的瞎坐,走进来你就知道禅坐对于人们有哪些好处。它不仅可以让你平静身心,还可以改变你的大脑结构,等等等等。 ---www.tspsy.com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