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导读:我们一般会认为,结果上的差异是基于能力的差别,然而,事实上却是取决于态度和专注力。从一个人对事件的投入,便大概可以判断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由此可见,良好的态度是值得我们用一辈子的时间不断校正的重要课题。 ——www.tspsy.com

心理学堂:成长从放下不良习惯开始
我们一般会认为,结果上的差异是基于能力的差别,然而,事实上却是取决于态度和专注力。从一个人对事件的投入,便大概可以判断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由此可见,良好的态度是值得我们用一辈子的时间不断校正的重要课题。
人生的关键就在于你抱持的态度
我演讲的时候,有时候会问台下的年轻人他们的梦想。有的想进入国际机构成为外交官,有的梦想当上企业的CEO,更有的将来想当创业家。诉说梦想的这些年轻人的表情,看起来是那么幸福。然而,当我反问有没有信心真的实现梦想的时候,他们的表情却立刻沉了下来,我看得出他们犹豫着不知该怎么回答我。我想,或许他们也感受到了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
许多人总在认知梦想与现实差距的那一刻,并不检视自身的问题,而是先质疑外在的影响因素,认为难以实现梦想最大的绊脚石并不是自己不够努力,而是社会结构、环境、条件的问题。殊不知,外在因素应该是放在自问有没有尽力之后才探讨的问题。没有先在自己能力所及的部分善尽全力,却率先埋怨外在因素,充其量只能算是在自我辩解。
人类是缺乏安全感的存在。如果心里想着“必须达成”就能真的办到,我想,世上也就不会有“挫折”这个字眼了。
人生是一连串的失误纪录。我也同样跟自己有过无数个约定,但是几乎没有几项真的按照一开始的计划去实行。如果有勉强完成一半,我就已经很知足了。让梦想成真的唯一方法,就是实际去做。没有人不明白这一点,但人不是神,梦想永远让人觉得遥不可及,实践更是横跨眼前的高墙。尽管有再多梦想、几番下定决心,大部分人的梦想都是一天天的萎缩,失望却一天天的壮大,最后只能顾影自怜。
如果要克服实践的障碍,最先要做的事就是改变态度。态度的英文是“attitude”,但是心理学上所指的“态度”跟我们一般的认知有一点出入。精神科专门医师金镇世博士曾在著作《态度》中解释这个字的定义:“源自于拉丁文‘aptus’,指‘准备’或‘适应’的意思。”
不管哪一种“态度”,都是一生当中左右我们成败最重要的要素。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的态度是让别人评断我们的基准,也是自我实践成功最重要的要素。
重要的是实际行动,而不是找理由
“态度”若是无法言行一致,就会造成光说不练的问题。其实我们大部分的人都很“长舌”。这里的“长舌”不是指和别人口沫横飞讲个不停,而是对自己长篇大论。基本上,这种长舌会和伪善、欺骗或是自我合理化如影随形。光说不练的事情越多,就越难以真的去达成。然后为了自圆其说,就需要不断自我合理化。
从小我们就学会了如何光说不练。例如,当小孩子做错某件事的时候,大部分的父母会以“禁忌”和“禁止”为前提要求孩子遵守规定。但是,正因为是小孩子,理所当然的不可能完全遵守所有的规定。于是孩子会为了逃避受罚,胡乱跟父母订下“从现在开始”“下次不会了”的谎言约定。事后若是没能遵守约定,他们就会为自己辩解,合理化错误的行为。
学校教育其实也差不多。在幼儿园或是小学一年级,等学会了认字,老师接着上的第一课便是“画时间表”。先教小朋友们在纸上画一个大圆圈,然后在里面认真的注明“七点起床,八点盥洗,九点上学,两点放学,四点上补习班,六点看电视,七点吃晚餐,九点写功课,十点就寝”。等小朋友们按照老师的指示完成作息表之后,老师就会很满意的在上面盖一个“很棒”的印章。至于小朋友们实际上有没有按表操作,就不见得是老师关心的问题了。其实,有没有可能就连出功课的老师、父母自己都做不到呢?
我们一生当中总是不断重复在做这种可笑的举动。人类永远在设定做不到的约定、承诺和目标,然后不停的自我安慰。此刻在桌前写这篇文章的我自己也一样,已经有几十次的拖稿纪录,而且每次都找一堆不得不的理由来自我辩解。
最重要的是实际去做,而不是找理由。任何的计划和目标,如果没有实际的行动作为后盾,都只是毫无意义的自说自话。能让我们爬出这种长舌的陷阱、实际去做的逃生口,就是“态度”。达成目标的第一步,便是把某种负面的行为转变成正面的行为。不把当下紧抓在手里的怠惰的甜蜜放下,要想养成正面行为是不可能的。
假如你的目标是考上高考、成为一名法官,有一件事比你迫不及待找来一张正义之神的图片贴在桌前、买来一堆法典和教材叠在书桌上更重要,那就是实际去做一件你光说不练很久的事,比方说戒烟。如果你很久以前就想做到这件事却迟迟未完成,那就表示你的态度根本没有做好实践更大目标的准备。眼前必须达成的事情都做不到的态度已经成了习惯,又如何去实践更远大的决心?不用想也知道,必败无疑。
从放下不良习惯开始
看看周遭,到处都是麻痹我们的理性,啃噬我们的精神、身体和时间的东西。如果不放下这些,那跟一个扛着大包小包的沙袋,辛苦在漫长的人生路上蹒跚前进的旅人有什么两样?一个远行的人需要的态度,是尽可能减少身上的负担。
2000年元月一号那天,我终于狠下心要戒掉酒、烟和高尔夫球。在被称为“千禧年”的公元2000年,我希望送给自己一点特别的礼物。当然,这真的不太容易。戒酒、戒高尔夫球比较容易,但是抽烟这件事情藕断丝连,我之后仍然在“吸烟者”与“非吸烟者”之间游移了好几年。原因就在于,戒酒、不打高尔夫球的行动立刻能得到“多余的时间”这个确实的补偿,但是戒烟只是为了预防未来可能的灾祸(疾病),感受不到立即性的补偿。不过,断断续续实行戒烟的期间,发生了一件让我深感不可思议的事。
开始戒烟之后,我竟然可以更专注且思绪清晰的阅读平常就喜欢的书籍,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创作,周末也能享受和孩子相处的宝贵时光。就这样过了十年后的2010年,我又想象十年前那样送给自己一点礼物,因为十年前努力建立的正面态度给了我自信。这次我送给自己的礼物是“减肥”。虽然很不好意思公开,当时我的体重已经超过一百公斤了。
总之,下定决心的那天开始三个月后,我总共减了二十公斤,直到现在所幸没有出现“溜溜球效应”,安然维持减重后的体态。这次又成功的达成送礼物给自己的目标,连带的也让我变得更有毅力。除了每天早上主持电台节目等一些例行公事之外,我发现自己比以前更有持续力,也在完全没有缺席的情况下,主持完为期一百天的“青春发问站”电台节目。我意外的能够与三万名青年每天在空中会面、一同互动,度过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
从此以后,每当有青少年和我分享烦恼,我总会要求他们先写下自己各十个优点与缺点。我发现他们写下来的优点往往只有三、四个,但缺点几乎占满了十个名额。我会建议他们不必急着继续找其他优点,就先从他们列举的缺点当中,最容易改的开始试着改变。几个月后,我请他们再列一次自己的优缺点,结果很意外的缺点项目减少了,优点却多了。缺点的改进凸显了他们的自信心。在决心比较强烈的初期阶段,这种改变很容易,但是一旦松懈就会立刻前功尽弃了,因为“习惯”是非常强劲的力量。只要坚持到底、克服了过渡期,努力的结果很快会带给你积极的心态,然后带领你转变过去的态度。
就是这样,新的态度会接着变成你新的习惯。
如果连这种改变不良习惯的小小动作都不愿意开始,却大言不惭的谈论人生的梦想,自以为做足了实现梦想的准备,不过是虚而不实的空谈罢了。因此,建立正面态度的起点并不是从明天开始“要”做什么,而是从明天开始“不”做什么。达成目标最必要的态度,是从舍弃开始。慢慢的,你会发现脚步轻快了,过程中也看见了自我,这就是正面的态度。
以自我主人的姿态面对人生
革命斗士格瓦拉说过:“这里是全世界最热血沸腾的激战之地。而我深信我们一定能让刚果的帝国主义者尝尝致命的一击。就像把风车看成巨人奔驰而去的唐吉诃德一样,我将高举永不朽的矛直冲向前,冲向前,直到赢得自由的那一天。”我花了一整年在思考关于“革命”。它总让人感到一股危险的味道,因此我们避免直接使用“革命”这个字眼,改以“革命性”来婉转表达。
我们总是用界限框住自己。成功的人是如此,一无所成的人也一样,生活在自己规范的框架里。因为在某种规范之内,我们才会有安全感。身处国家或社会也是如此,大家都努力的稳固好自己的框架。框架因人而异,可能很大也可能很小,但是一定都存在某种程度的界限,而人的思维和行为最终势必受制于这个界限。
此时,我们需要的是“革命性”。革命性不同于倾向安逸的人性,而是一种关于自身所拥有的、自我所认知的、解读事物角度的崭新经验。革命性是毫不犹豫的破除自身的界限,接纳新的事物、新的人际关系以及新的价值。而实际行动的结果就是“革命”。
革命的第二个对手就是极限。如果“界限”是耽于安逸的自我框架,“极限”便是限制自我扩展的心灵牢笼。我们茫然的以为自己的极限像坚实的城墙一样牢不可破,但人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极限。走不动而决定坐在原地,那个地点就是一种“极限”。
我之前学游泳的时候,差不多一个月左右都是在练习“呵.呼”的换气和踢腿等基本动作,第二个月才开始游得比较象样一点。这时候贸然挑战游两圈的话,几乎每次都是差不多游一圈半就已经气喘吁吁。相反的,如果昨天已经游了一圈半,今天心想比昨天游久一点就好,通常就一定能游完两圈。自我设限很容易让人卡在半途动弹不得,但是只要想着已经通过瓶颈了,心理上的极限就会变得更有弹性。
人生的本质就是如此。革命家的人生永远处于进取状态、充满斗志,但沉于安逸的人的人生总在自我质疑。因此,我们都应该要像革命家一样生活,这种革命家的人生,才是成为自己主人的人生。
(文/朴庆哲 来源:《人生就像煮开水,沸腾前的累积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