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导读:你上一次骗人,是什么时候的事情?这里说的,可不是像王林那种骇人听闻的欺骗行径,它无伤大雅,比如在打高尔夫球时轻轻往前推一点的小小耍诈。也许是在报销表格上对数字四舍五入,在关键的考试中东张西望,又或者从朋友那里拷贝昂贵的软件。那么,在那之后你感觉如何? ——www.tspsy.com

心理学堂:耍小聪明有什么好处?
你上一次骗人,是什么时候的事情?这里说的,可不是像王林那种骇人听闻的欺骗行径,它无伤大雅,也许是在打高尔夫球时轻轻往前推一点的小小耍诈,也许是在报销表格上对数字四舍五入,也许是在关键的考试中东张西望,又或者从朋友那里拷贝昂贵的软件。
那么,在那之后你感觉如何?回想起来,当时你可能觉得紧张,还交织着一阵内疚呢吧。
但是,新的研究表明,只要你自认为小骗局没有伤害到任何人,你的自我感觉就很可能相当良好。你所回忆起来的那种不适感实际上很可能是你内心的道德权威——那个总是督促你“应该如何如何”的声音,对你的反应做出的改写。
是什么促使人们罔顾核心价值观?
近来,心理学家和管理专家对不道德行为的研究日益增加。他们想要了解,是什么促使人们罔顾核心价值观?为什么欺骗不断增加?可以对此施加哪些干预措施?为了寻找能将人们引导向道德决策的强有力工具,大量研究人员将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了众多成年人在欺骗他人后普遍产生的内疚感之上。
因此,华盛顿大学、伦敦商学院、哈佛大学以及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颇让某些行为伦理学研究人员大跌眼镜。该研究的标题是:“行骗者快感:不道德行为可带来意外的情感效益。”
“人们在违背道德准则的时候会产生正面的感觉,这个发现非常新奇,”曾就行为伦理学撰写专著,但未参与上述研究的美国南加州大学助理教授斯科特·维尔特姆说。小打小闹的欺骗行为之所以无处不在,原因之一是“我们有太多可以匿名进行欺骗的方式,通过网络行骗尤其如此,”维尔特姆教授说。行骗后的兴奋感,则可能来源于“人们对自己的小聪明感到沾沾自喜,”他补充道。
但这些欺骗行为导致的影响却十分真实:据估计,全球的公司每年因软件盗版而损失的费用可高达630亿美元。而美国国内税务局则报告,每年应报税和实缴税之间存在约3450亿美元的缺口,其中一半以上是因为瞒报收入以及抵扣通货膨胀造成。
不道德行为可带来意外的情感效益
在研究的初期实验中,研究人员要求参与者们预测自己在行骗后会有什么感觉。他们普遍这样回答说,那一定很糟。
另一组参与者在基线情绪评估后,接受了拼字测试。在测试完成后,研究人员把答案交给他们,并要求他们自己核对后汇告做对了多少题。每做对一道题,他们可获得1美元的奖励。这些参与者并不知道,研究人员可以分辨出来他们是否把错误的答案改对了;结果,有41%的人都改了答案。
关于他们情绪的随访评估切实地表明,作弊者基本上都感到精神振奋,而诚实的参与者则并非如此。“人们在作弊后会更加快乐这个事实多少令人不安,因为这种情绪会对欺骗行为造成强化效果——这就意味着此后人们将更容易故伎重演,”该研究的主要作者妮科尔·E·鲁迪表示。
然后,她和同事们撤消了经济奖励,并让新一组参与者在计算机上接受测试,还告诉他们,测试的结果与他们的智力和未来成功的可能性有关。但是,研究人员告知77名参与者,如果他们看到为他们提供正确答案的弹出信息,应忽略它并继续测试。
在这组参与者中,有约68%的人至少作弊了一次——点击按钮偷看正确答案。同样,在随访评估中,该组也报告乐观情绪有所上升。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