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心理学堂 >

心理学堂:外化对话技术的起源

责任编辑:tspsy-张茵  发布于2013-09-26 12:04   浏览次  
  
  心理导读:外化对话也使个案得以摆脱受问题影响而得到的自我认同负面结论。曾有位年轻女子莎拉找我咨询,她有忧郁与自残经验,强烈地相信自己是“可恨的”,并因此憎恨自己,在她的感受中,“自我憎恶”是主要经验。我们很快投入讨论,想探索自我憎恶的情绪如何说服莎拉相信自己的自我认同--“我是个没用、没价值的人,一切都是我活该”;如何让她伤害自己的身体--“抵制、惩罚我的身体”,以及如何主导她与别人的关系--“让我变得孤立”等。     ---www.tspsy.com
  
心理学堂:外化对话技术的起源

心理学堂:外化对话技术的起源

  1、形成外化对话发展的观念
  
  前面谈到,许多寻求治疗的个案相信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同时反映出自身或他人的问题。遇到这种情况时,他们会努力解决问题,最后却发现问题变得更严重。这使他们更坚信,问题确实反映出某种“事实”——问题一定是出在自己、他人或种种关系的本质与特性,问题是内在的,自己或他人就是问题所在。
  
  讽刺的是,这些非常内在的认知(以及因这些认知而引发的行动),一开始主要都和问题的发展有关。建构这些内在认知的习惯性思考主要来自文化现象,所以可以说许多需要治疗的问题本质上都具备文化属性。许多思想家曾追溯过这种文化现象的历史,包括傅柯(Michel Foucault)。我并非想在本章延伸讨论傅柯对这种现象的认知发展有何贡献,我已经在其它作品谈过。以下一些评论是关于傅柯的贡献,我想已然足够。
  
  傅柯从十七世纪中的西方文化回溯这些关于生命与自我认同的内在认知。他提出某部分是以下这些发展的结果:
  
  “分离实施”(dividing practice)——区别受损个体,将无家、贫穷、疯颠或弱者与一般人加以隔离。
  
  锁定并将这些个体的病理予以分类,使个体客体化。
  
  将“正常化评断”(normalizing judgment)视为社会的掌控机制,引发人们以专业规则所建构出来的生活典范与发展,用以估量自我与他人哪些言行有违标准。
  
  分离实施、科学化分类以及正常化评断机制的发展,促成了个体自我认同的客体化。人们生活中所遭遇的许多问题,都成了其人格中不可动摇的“事实”。以专业训练的背景为例,治疗师会指出某人的“病理”或“机能障碍”状态;把它放到更广的文化层面来看,个案会认为自己或他人是天生“无能”或“不足”,这种情形并不罕见。
  
  在外化对话中,问题就是问题,不与人画上等号,这种做法与将个体自我认同客体化的情形完全相反。它将“问题”客体化,和一般文化中将“个体”客体化的做法有所不同。
  
  当问题与人分离,当人们不再受限于自我认同是唯一的“事实”,不再受限于对生命的负面认定,对生活困境采取新行动的选择变成可能。这种将自我认同与问题分离的做法,并不会让人放弃自己面对问题的责任;相对地,它让人们更愿意承担起这份责任。如果问题等于人,除了自我毁灭外,几乎别无他法。但假设人与问题的关系能被界定得更清楚,如同外化对话的技巧,许多修正这种关系的可能性就会随之出现。
  
  2、摆脱负面认同的结论
  
  外化对话也使个案得以摆脱受问题影响而得到的自我认同负面结论。曾有位年轻女子莎拉找我咨询,她有忧郁与自残经验,强烈地相信自己是“可恨的”,并因此憎恨自己,在她的感受中,“自我憎恶”是主要经验。我们很快投入讨论,想探索自我憎恶的情绪如何说服莎拉相信自己的自我认同——“我是个没用、没价值的人,一切都是我活该”;如何让她伤害自己的身体——“抵制、惩罚我的身体”,以及如何主导她与别人的关系——“让我变得孤立”等。
  
  这开启了进一步将自我憎恨具象化的可能性。我试着厘清这个自我憎恨的所为,如何反映出它对莎拉的生活所抱持的态度,以及如果它是真正存在于世上的声音,它会说哪些话。如此将自我憎恨拟人化,提供了探索的基础,追溯出这些存在于莎拉经验中的态度和声音所造成的回响。这让莎拉首次得以将自我憎恨与她童年时的施暴者的态度和声音连结起来。外化对话促使这些关于憎恨的结论得以被摆脱,也开辟了发展重写对话,(re-authoring)的空间。随着这种对话的发展,先前持续在莎拉生活中出现的自残与忧郁都急速减少。
  
  这种解放过程,普遍显示出让个案前来咨询的“问题”长久以来采用哪种“策略”。这些故事包含种种人们所臣服的权力关系,以及在他们的生活与自我认同中形成的负面结论。这种解放使“事实”失去地位,种种负面结论被画上问号。结果个案发现生活不再受制于这些负面结论,并演变为能够探索生命领域的状态。在探索中,他们一定会对自己的自我认同得到更正向的结论。我发现外化对话非常有用之处,在于它解放或解构了人们对生命的负面结论。
  
  (文/White 唐山心理咨询网)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女人做春梦的真相 女人做春梦的真相
    心理导读:心理学家认为,当某个人突然出现在你的春梦里时,这未必就意味着你想与这个人有亲密关系。 相反,这个人可能具有某种值得你敬仰的人格特征(比如领导能力,仁慈...
  • 心理学堂:母子乱伦的社会性思考 心理学堂:母子乱伦的社会性思考
    心理导读:一个年仅十八岁的男孩和自己的母亲通奸达两年多时间,并且和母亲合谋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粘贴在街头的《布告》因为篇幅所限只能简述他的罪行。他的姓名被打上...
  • 朋友的父亲去世了,如何安慰? 朋友的父亲去世了,如何安慰?
    心理导读:生命是人类无法左右的,死亡是我们不想去面对的。可是,当我们的朋友突然失去亲人的时候,我们除了悲伤之外,该做些什么?去帮助和支持那个比我们更伤心的朋友?...
  • 心理揭秘:女人渴望被强奸? 心理揭秘:女人渴望被强奸?
    心理导读:她穿得那么暴露是想引人犯罪吧?!强奸和其它形式的性暴力对许多人来说是个难以启齿的话题。对性暴力的认识不足和缺乏讨论,使得人们对它充满迷思和误解。 www.t...
  • 为什么有人喜欢揭伤疤? 为什么有人喜欢揭伤疤?
    心理导读:每个人都有过去,每个人都受过伤。在生活中遭遇揭伤疤是很常有的事儿,比如夫妻吵架专挑对方的痛处说,职场明斗暗斗互掐对方的把柄和旧疮,以及社会公众人物是最...
  • 心理揭秘:母子乱伦心理分析 心理揭秘:母子乱伦心理分析
    心理导读:乱伦发生后,双方的心理已经彻底改变。恋人关系取代了母子关系,他们除了沉迷于肉体上的刺激和满足外,还用种种理由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从而让双方的心理得到平衡...
  • 心理学研究:黑暗三性格 心理学研究:黑暗三性格
    心理导读:在极端情况下,这些性格特征会对传统的人类社会造成伤害,因此其他人会避开这类人,令他们离群、孤独、饥渴而易受攻击。令人意外的是,也有研究发现,这些邪恶会...
  • 社会热点:韩亚空难与权力距离指数 社会热点:韩亚空难与权力距离指数
    心理导读:一个国家的人们,如果越注重等级、尊卑,会越容易导致飞机失事,这不是开玩笑的。为什么会这样?这和最近发生的韩亚航空空难又有什么关系?看完这篇文章你会豁然...
  • 心理学堂:冥想能重塑大脑的结构 心理学堂:冥想能重塑大脑的结构
    心理导读:佛教中的禅坐不是毫无意义的瞎坐,走进来你就知道禅坐对于人们有哪些好处。它不仅可以让你平静身心,还可以改变你的大脑结构,等等等等。 ---www.tspsy.com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