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心理学堂 >

心理学堂:谁拿走了你的安全感?

责任编辑:tspsy-张茵  发布于2013-05-12 06:48   浏览次  
  
  心理导读:安全感,似乎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现代人安全感的普遍缺失,到底是谁之过?    ——www.tspsy.com
  
心理学堂:谁拿走了你的安全感?

心理学堂:谁拿走了你的安全感?

  “他与众不同的是:他只要出门,哪怕天气很好,也总要穿上套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上暖和的棉大衣。他的伞装在套子里,怀表装在灰色的鹿皮套子里,有时他掏出小折刀削铅笔,那把刀也装在一个小套子里。就是他的脸似乎也装在套子里,因为他总是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墨镜,穿绒衣,耳朵里塞着棉花,每当他坐上出租马车,一定吩咐车夫支起车篷。总而言之,这个人永远有一种难以克制的愿望--把自己包在壳里,给自己做一个所谓的套子,使他可以与世隔绝,不受外界的影响。现实生活令他懊丧、害怕,弄得他终日惶惶不安。”——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一个北京工程师同事是个拿数字说话的人,他自费先购入PM2.5检测仪,并意识到了开窗的巨大风险。又买了一个二氧化碳检测仪,并意识到了不开窗的巨大风险。为解决两难困境,购入空气净化器,随后发现吸附式净化器的负作用:臭氧的风险。然后购入血氧检测仪确定自己是否处亚健康。” ——张泉灵微博
  
  我们正在成为一个套中人吗?对外界的害怕贯穿于我们各种生活的必需之中。食品安全、环境问题、心灵病患,让我们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患得患失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在追求安全的过程中,我们失去了越来越多的安全感;即使自己可以做到什么都不怕,我们最怕的反而是下一代什么都不怕。
  
  J. 维尔认为,现代社会进入了“不安全时代”,不安全已经渗入到了人们生活的结构中,破坏了个人的生活,也破坏了自我价值和自尊,产生了让人无法忍受的恐惧、焦虑、无望和无力。
  
  安全感的缺失,是一个人类绕不过去的问题。那些关于环境、健康、感情、财产、下一代的,与安全感相关的烦恼,是变成与生活方式相关的生意与创意,还是变成“一个所谓的套子”?
  
  与其说不确定导致了不理性,不如说不确定注定了我们的不淡定。
  
  英国有超市从4月开始限制顾客只能购买两罐婴儿配方奶粉;香港海关连破3个走私奶粉集团后,“再接再厉”检获4吨配方奶粉。我们向香港求奶粉,向世界求奶粉,却不敢信任自己的奶粉。
  
  安全感贯穿我们的人生链——关于孩子,父母怕奶粉有问题、怕校车出事;关于成年人,我们怕买不起房、怕投资无门、怕失业、怕亚健康;关于老人,我们怕社会保障不够用、怕看病难、怕老无所依……孩子吃手,是安全感不足;朋友聚会,为什么彼此却自顾自地玩着手机?按照心理专家的说法,聚会中只顾玩手机,说明缺乏安全感和亲密感。
  
  电影《无人驾驶》中,肖云说:爱钱没有什么不对,有了钱才有安全感。但有北京白领发帖称,月入7500元仍然没有安全感,其中就有人评论:“即使后面再加两个零,安全感也不会多到哪里去。如果把安全感寄托在钱上,钱多钱少都会没有安全感。”
  
  对早就沉沦俗世的小市民来说,钱买不到安全感,也许是因为钱还不够多。常看《非诚勿扰》的人都知道,比起钱,中国的剩女其实更爱房子。
  
  顺带一提,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Daniel Kahneman研究发现,人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的判断和决策常常是非理性的。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房产新政出台之后,上个月一边房地产交易中心要通宵排队,而民政局要排队离婚了。
  
  在急之中国,“不确定”是我们的一种常态。我们不确定闪婚会不会闪离,不确定今天出门要不要戴口罩,不确定身边是否遭遇“报复社会犯罪”,不确定今年不买房明年还买不买不得起,不确定手中的那串烤串是羊肉还是加了羊肉膏的猪肉——与其说,不确定导致了不理性的潮流,不如说不确定注定了我们的不淡定。
  
  世界是不是一个适于生存的好地方?是否经常感到受羞辱?
  
  复旦学生投毒事件发生后,犯罪嫌疑人@大汉漠北在微博中谈及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说道:“动荡的年代,遭乱的时间,不安的社会,迷惘的人。安全感成了金子般的东西。”
  
  安全感分两种,一种是物质上的,一种是精神上的——总是担心被人拒绝、不被接受、受冷落、受嫉恨、受歧视,孤独、焦虑、不信任、傲慢、敌视、悲观、自卑、自私、不满足、羞怯感,不停息地为更安全而努力,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德国社会学家贝克曾有风险社会理论,以探讨“当代精神中的不安全感”,他认为现代社会从风险的“制度化”转变成了“制度化”风险,不安全感是风险社会的核心特征。
  
  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心理的安全感指的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在他的《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中,你必须回应自己的内心:是否感到温暖?
  
  按照J. 维尔的说法,安全感“是个体对周围环境和关系可靠的持续的期望”。国民要获得安全感,需要的更多是社会的保证、保障与保卫。
  

  缺少透明度的真相,总是让人感到“不确定”;不完善的监督机制,终究无法提升所有人的安全感——国民需要实现社会的存在感,个人需要拥有人生的实现感。提升整个社会安全感的过程,就是一个改变观念、改变态度、改变社会环境的过程。
  
  从古至今,中国人把安全感寄托在土地、钱和儿子上,但却未能真正抹去内心的那一抹不安。要提升草根的安全感,关键是整个社会改变对待“人”的态度。个人的安全、个人的尊严、个人的人性、个人的幸福,应该凌驾于“利益”之上。GDP的增长,若是以失去安全感为代价,幸福感也就只是短暂的无根之草。
  
  安全感也来自你我的互动,而不是对彼此不幸的漠视。《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话,放在今天,也是一个隐喻:“看别人作假,听别人说谎。如若你容忍这种虚伪,别人就管你叫傻瓜。你只好忍气吞声,任人侮辱,不敢公开声称你站在正直自由的人们一边,你只好说谎,陪笑,凡此种种只是为了混口饭吃,有个温暖的小窝,捞个分文不值的一官半职!不,再也不能这样生活下去了!”
  
  (文/黄俊杰 心灵花园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女人做春梦的真相 女人做春梦的真相
    心理导读:心理学家认为,当某个人突然出现在你的春梦里时,这未必就意味着你想与这个人有亲密关系。 相反,这个人可能具有某种值得你敬仰的人格特征(比如领导能力,仁慈...
  • 心理学堂:母子乱伦的社会性思考 心理学堂:母子乱伦的社会性思考
    心理导读:一个年仅十八岁的男孩和自己的母亲通奸达两年多时间,并且和母亲合谋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粘贴在街头的《布告》因为篇幅所限只能简述他的罪行。他的姓名被打上...
  • 朋友的父亲去世了,如何安慰? 朋友的父亲去世了,如何安慰?
    心理导读:生命是人类无法左右的,死亡是我们不想去面对的。可是,当我们的朋友突然失去亲人的时候,我们除了悲伤之外,该做些什么?去帮助和支持那个比我们更伤心的朋友?...
  • 心理揭秘:女人渴望被强奸? 心理揭秘:女人渴望被强奸?
    心理导读:她穿得那么暴露是想引人犯罪吧?!强奸和其它形式的性暴力对许多人来说是个难以启齿的话题。对性暴力的认识不足和缺乏讨论,使得人们对它充满迷思和误解。 www.t...
  • 为什么有人喜欢揭伤疤? 为什么有人喜欢揭伤疤?
    心理导读:每个人都有过去,每个人都受过伤。在生活中遭遇揭伤疤是很常有的事儿,比如夫妻吵架专挑对方的痛处说,职场明斗暗斗互掐对方的把柄和旧疮,以及社会公众人物是最...
  • 心理揭秘:母子乱伦心理分析 心理揭秘:母子乱伦心理分析
    心理导读:乱伦发生后,双方的心理已经彻底改变。恋人关系取代了母子关系,他们除了沉迷于肉体上的刺激和满足外,还用种种理由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从而让双方的心理得到平衡...
  • 心理学研究:黑暗三性格 心理学研究:黑暗三性格
    心理导读:在极端情况下,这些性格特征会对传统的人类社会造成伤害,因此其他人会避开这类人,令他们离群、孤独、饥渴而易受攻击。令人意外的是,也有研究发现,这些邪恶会...
  • 社会热点:韩亚空难与权力距离指数 社会热点:韩亚空难与权力距离指数
    心理导读:一个国家的人们,如果越注重等级、尊卑,会越容易导致飞机失事,这不是开玩笑的。为什么会这样?这和最近发生的韩亚航空空难又有什么关系?看完这篇文章你会豁然...
  • 心理学堂:冥想能重塑大脑的结构 心理学堂:冥想能重塑大脑的结构
    心理导读:佛教中的禅坐不是毫无意义的瞎坐,走进来你就知道禅坐对于人们有哪些好处。它不仅可以让你平静身心,还可以改变你的大脑结构,等等等等。 ---www.tspsy.com 心理...

热门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