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疾病 >

催眠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责任编辑:tspsy-念暖  发布于2021-11-04 16:32   浏览次  
  心理导读:在催眠发展的早年,有些著名的理论家和实践者都错误地认为催眠是一种特殊的睡眠形式。事实上,至今仍有催眠师在他们的导入过程中给来访者这样的指导:“沉沉地睡去吧”,而在唤回技术中让来访者“醒来”。尽管他们明显地犯了一个错误,因为催眠并不是睡眠,但他们仍然会说这样的话。这样一种过时的术语不过是早年的遗迹,因为当初大家普遍误认为催眠是一种睡眠。   ---www.tspsy.com
 
催眠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1、EEG脑电分析研究
 
  在有关催眠的大脑研究中,部分最早期的研究使用的是EEG脑电分析技术。例如,在催眠发展的早年,有些著名的理论家和实践者都错误地认为催眠是一种特殊的睡眠形式。事实上,至今仍有催眠师在他们的导入过程中给来访者这样的指导:“沉沉地睡去吧”,而在唤回技术中让来访者“醒来”。尽管他们明显地犯了一个错误,因为催眠并不是睡眠,但他们仍然会说这样的话。这样一种过时的术语不过是早年的遗迹,因为当初大家普遍误认为催眠是一种睡眠。(类似的误解还包括,在催眠中的个体是没有意识的,也无法觉察到任何发生的事情。)20世纪40年代末期进行的EEG脑电分析研究和之后使用日益精密的EEG脑电分析设备的重复实验研究清楚地表明,睡眠的EEG脑电分析模式和催眠的EEG脑电分析模式有显著差异,后者具有警觉和觉察状态下所具有的EEG脑电分析模式。
 
  如今,对EEG脑电分析的谱分析更多关注的问题是哪一个波段和催眠有关,特别是是否有一个特定的波段,例如 alpha波或 theta波,最能代表催眠下的大脑状态。在这一领域中,早期的研究提示,催眠是一种 alpha波的状态。这个观点流传十分广泛,甚至催生了传授如何产生 alpha波状态的“高级意识”工作坊,以及作为商业产品的“ alpha波同步仪”的问世,以专门帮助人们产生这种状态。但是,催眠并不仅仅是一种 alpha波的状态。有关将 alpha波作为催眠的一种标志的研究结果是比较模棱两可的,但部分的相关研究的确表明, alpha波和在催眠之前或催眠过程中的催眠易感性有一定的关系。在未来有必要进行研究来澄清这一问题。
 
  早年的EEG脑电分析研究被批评有以下一些不足:没有对研究参与者进行足够好的催眠易感性测量,放置在头部的电极数量有限,以及设备的放大及信号加工功能不足。不过,更新一些的EEG脑电分析研究因其具有的多导记录技术和更为精细的信号加工能力而变得更为精密,也能排除许多之前的问题。这样的研究所关注的是EEG脑电分析的一致性,即不同皮层区域的脑波的同步程度。在不同区域之间的高同步性被解释为这些区域之间在功能共享上的程度更高,反之则更低。在最近的一个研究中,一群高催眠易感性的实验参与者表现出了一致性下降的情况,而低催眠易感性的群体则表现出一致性增加的情况。这个证据进一步证明了之前所提出的一个观点,在催眠中会出现前额叶区域的抑制。
 
  有关EEG脑电分析脑波活动的研究更多地发现 thet波段和更高水平的催眠易感性有关,无论是在参与者睁开眼和闭上眼状态下的催眠前的基线值水平上,还是在催眠导人中,都是如Theta波也和注意力聚焦有关,而聚焦的注意力显然也是催眠体的一个必要成分。因此,当个体进入催眠状态时,EG中的 theta波段也会增强。这种增强在高、低催眠易感性的人群中都可观察到,但在前者身上更为明显。但是,威廉姆斯和古泽里尔的研究显示 theta波增加并不是催眠易感性的一种特征性指标,不过它可能是简单的放松的特征性指标。怀特等(2009)也没有发现在 theta波上出现了显著的改变。因此,尽管 theta波似平很有可能与催眠有关,但目前的研究发现仍然存在争议。
 
  最近,另一个让研究者大感兴趣的EEG脑电分析“标志”是40赫兹波段。40赫兹波段是一种在40赫兹附近摆动的高频低幅的EEG脑电分析节律,这一波段和聚焦注意力有关。德卡斯帕里斯和潘纳报告称,高催眠易感性的个体在催眠过程中,其右半球产生了更多的40赫兹波段活动,而低催眠易感性的个体在催眠过程中其两个大脑半球都表出了活动减少的情况。德卡斯帕里斯、马里奇、潘纳和佩萨克也发现,相比低催眠易感性的个体,高催眠易感性的个体在觉醒和催眠状态中都能更好地调动起积极和消极的生活情感体验,而这种能力则是和位于40赫兹波段的大脑半球快速事件相关电位活动的改变有关的。有人认为这表明40赫兹波段是注意力唤起的生理标志,而后续研究或许能证实或证伪这一假设。
 
  2、EEG和大脑单侧化:催眠是否是一种大脑右半球产生的现象
 
  一种观点认为,大脑的功能会因大脑半球的差异而有所区分,这种观点导致针对不同的大脑半球发展出了不同的催眠取向,即所谓大脑半球催眠。这一观点的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在20世纪60年代,这一观点又一次流行起来,这一次是借助大众对于分裂脑人的兴趣,即那些因为患有无法停止的严重癫痫而通过手术将联结大脑半球的胝体切断的病人。大脑单侧化的理论,即有关左脑和右脑各有其独特特征的观点,又一次被提出来解释催眠和催眠现象。尽管在当年并没有针对催眠本身的客观证据支持这一理论,但这一理论仍假设,催眠是一种在“阻断左脑”的同时利用“右脑语言模式”的过程。有人甚至走得更远,声称右脑乃是潜意识的“所在地”,这种立场是不正确的,因为最近有数据表明,无论是意识还是潜意识的功能都分布在两个半球中。
 
  催眠中存在大脑单侧化现象吗?在催眠中,没有一个大脑半球能始终表现出主导的作用,而是根据分配给它们的特定任务的不同来充当领军角色。这一点同样也适用于催眠以外的情境。高催眠易感性的个体似乎能够在右侧顶叶区域表现出更高和更快的情绪唤起,以及更大的EEG脑电分析活动。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家吉恩·霍洛伊德曾对正念和催眠有关的文献做了一次出色的回顾,他描述了在近期有关催眠和冥想的EEG脑电分析研究中出现了相似的结果。有一种观点认为,大脑的功能要么是彼此分隔的,要么是局部化的,也就是说,催眠在大脑的这一块儿发生,而正念在大脑的那一块儿发生。而上述的研究结果则对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她写道:
 
  深度催眠和深度冥想所具有的神经生理学特征是类似的……常常出现的是皮层抑制的现象,即表现为非常慢的 theta脑电波……高频段的 theta波和催眠易感性有关,当人们(无论是高催眠易感性还是低催眠易感性)进入催眠状态时, theta波一般都会增加…… theta脑电波在深度冥想状态下也很明显……在有关冥想的研究中,明显出现 theta波的脑区有远端额叶皮层和额叶皮层中线部位前扣带回……在有关冥想和催眠的研究中,明显出现 theta波的脑区(额叶皮层,尤其是前扣带回皮层)也是血液充沛的区域,这意味着这些脑区正在努力地工作。
 
  不过,更为重要的是下面这一段话:
 
  当冥想中包含了除集中注意力以外的活动时,EEG脑电分析模式会根据冥想活动的不同而在相关皮层区域发生变化。一个可以直接与之类比的证据是,当催眠中包含暗示的时候,大脑相应的感觉和运动区城甚至比在没有被催眠的情况下有更高的激活。
 
  这里最重要的一句话是“根据冥想活动的不同”。它表明,用不同的名称来区分那些都同样利用了操控注意力这一共同机制的技术或许太过主观了。它们之所以表现出不同的大脑模式并不是因为它们本质上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给来访者的暗示有所不同。
 
  3、神经反馈和EEG脑电分析诱导
 
  哪些脑电波的波段和催眠相关可谓是一个热议的话题,因为研究者很希望能够鉴别出催眠的生理标记,也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努力。而另一方面,这个话题变得如此富有争议则是因为出现了一种和脑电波有关的新的技术应用,这一技术引发了研究者和临床工作者的兴趣。这个技术一般被称为神经反馈技术,也被称为EEG脑电分析生物反馈技术,神经反馈技术声称,大多数的心理病理问题都可以被归结为大脑时间同步的问题,具体来说,即个体的脑电波被“关闭了”(大脑自我调节出现了中断,即所谓节律失常)。在神经反馈的支持者看来,这种自我调节障碍被认为和各种症状模式有关,例如各种不同的唤起障碍(如,焦虑),注意障碍,心境障碍,癫痫障碍,以及特定的学习障碍。神经反馈技术包含了教授个体如何自我矫正自己的脑电波模式的大脑练习。这一技术假设,如果你矫正了自已的大脑,那么你也就矫正了你的问题。研究表明,脑电波或许可以在某种操作条件化的基础上得到重新的训练,而也有一些研究表明,神经反馈技术或许对上述障碍而言是种可行的治疗手段。巴拉巴兹和巴拉巴描述了如何在警觉状态的催下使用神经反馈技术来治疗注意力缺陷和多动障碍(ADHD)。鉴于这一技术仍然还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技术,关于EEG脑电分析条件化以及可能与其相关的神经行为变化的研究仍在进行,今后的研究将有助于确定作为一种干预手段而言,神经反馈最终有多大的价值。
 
  最近,另一种旨在操纵脑电波模式从而增进催眠易感性和改善临床症状表现的策略也引发了研究者的兴趣,这一技术被称为EEG脑电分析诱导技术。和神经反馈鼓励个体自我调节脑电波不同的是,EEG脑电分析诱导所使用的是一种被称为双耳声音刺激的刺激,用这种刺激来驱动大脑。使用双耳声音刺激是改变脑电波过程中的一部分内容,该过程还包括呼吸练习、引导放松、想象过程和双侧点击。
 
  双耳声音刺激即是通过耳机以立体声的方式向一名实验参与者的双耳呈现不同形式的音波,由于两种声波之间存在差异,这名实验参与者将会主观知觉到第三种“声音”频率。根据刺激所使用的频率的不同,聆听双耳声音刺激的效果既可以让实验参与者主观感受到放松也可以让实验参与者有兴奋的感觉。在布拉德利和史蒂文斯所做的一个研究中,双耳声音刺激被尝试用来在一个由6名实验参与者组成的小样本中增加 theta波活动,而 theta波被假定和催眠感受性有关。研究发现,双耳声音刺激能够成功地增加5名实验参与者的 theta波活动。他们也发现该技术能显著增加低催眠易感性和中等催眠易感性实验参与者的催眠易感性,但对于高催眠易感性的实验参与者没有影响。最近,这些研究者对之前的实验方案和测量工具进行了改进,并尝试重复之前研究的结果,结果发现,在额叶 theta波强度和催眠易感性之间并无显著关联。 Theta双耳声音刺激(TBB)诱导对催眠反应性并无影响。
 
  我们真的能够通过操纵脑电波来影响催眠反应性吗?虽然我们很想做出肯定的回答,但这类研究得出肯定的结果还为时过早。实证研究的结果远落后于理论的脚步。
 
  (作者:Michael Yapko | 来源:心灵花园)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心理疾病:为何有些女人喜欢性虐待? 心理疾病:为何有些女人喜欢性虐待?
    心理导读:牛郎店,众所周知是女性买春的地方。在牛郎店里,有些常客喜欢对牛郎进行性施虐,上演SM戏码。可怜的牛郎被打被骂不还手不还口,面对尖锐的高跟鞋还要强忍。为什...
  • 捡垃圾成瘾:心理疾病惹的祸 捡垃圾成瘾:心理疾病惹的祸
    心理导读: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老人拾荒,拾的正是心荒。用囤积废品,来获得相对的安全感;通过捡拾垃圾的过程释放自己的情感,充实自己的生活,同时又将自己的情感附于捡...
  • 心理疾病:同性恋与恋足癖 心理疾病:同性恋与恋足癖
    心理导读:恋足癖属于性倒错中的其中一种恋物癖。性倒错是一种性行为形态,需要藉着不寻常的物体,仪式或情境,才能得到完全的性满足。有些性倒错比较严重的个体,每天需要...
  • “冰恋”:精神疾病性的SM “冰恋”:精神疾病性的SM
    心理导读:马尼奥塔事件发生后,国内部分性学家与网友认为其行为疑似冰恋,即SM(虐恋)中的最高层次:死亡调教。接下来我们以冰恋作为新知与大家一起来了解,消除大家对这...
  • 换偶群p拍裸照背后的心理动机 换偶群p拍裸照背后的心理动机
    心理导读:近日,夫妻群P聚会成为讨论的热点。我们试图去解释为什么人类有寻求性爱刺激的需求,于是,一个著名的理论浮出水平,那便是柯立芝效应。 ---www.tspsy.com 换偶...
  • 恋足癖与性冷淡,抑郁症,性厌恶 恋足癖与性冷淡,抑郁症,性厌恶
    心理导读:恋足癖属于性倒错中的其中一种恋物癖。性倒错是一种性行为形态,需要藉着不寻常的物体,仪式或情境,才能得到完全的性满足。有些性倒错比较严重的个体,每天需要...
  • 心理疾病:如何治疗飞蚊症? 心理疾病:如何治疗飞蚊症?
    心理导读:大部分飞蚊症患者会避免手术。事实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飞蚊症根除。然而,我们眼睛的自愈过程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的多。 ---www.tspsy.com 心理疾病:如何治疗...
  • 心理疾病:偏执型人格障碍与妄想症 心理疾病:偏执型人格障碍与妄想症
    心理导读:他经常怀疑妻子与他人有染,在这种变态心理的驱使下,他不仅毒打妻子,还将连襟、哥哥杀害,几乎所有沾亲带故的男士都被他列入了黑名单。 ---www.tspsy.com 心理...
  • 心理疾病:母子乱伦的诱因 心理疾病:母子乱伦的诱因
    心理导读:母子乱伦多因家庭变故,特别是单亲家庭,母子长期相依为命,没有父亲的威胁,进入青春期的男孩很容易对母亲产生好感,进而出现乱伦行为。 ---www.tspsy.com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