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影籍 >

推理小说属于文学作品吗?

责任编辑:tspsy-张茵  发布于2018-11-09 15:29   浏览次  
  心理导读:郭德曼认为,在小说中次要角色常常都是扁平的,即使在纯文学中也不例外。小说免不了会有背景人物或跑龙套的角色,这些角色不可能个个都圆润饱满;如果作者花了太多篇幅在这些人物上,就会模糊了他们与主角的区隔。而推理小说反而是把主要角色发挥得最让人印象深刻的类型小说。    ---www.tspsy.com
 
推理小说属于文学作品吗?

推理小说属于文学作品吗?
 
  提到文学,一个很常见的二分法就是「纯文学」(或严肃文学,serious literature)以及「大众文学」;有些人认为后者连文学都称不上,因此只称之为「大众小说」(popular fiction)。这种观点在文学相关系所几乎是常态。翻阅任何一本文学概论,想要看到所谓的大众小说被列入,大概是不太可能的事。简单说,大众小说重视娱乐性跟商业性,用电影来比喻,这类小说就是所谓的「爆米花片」,至于纯文学自然就是那些所谓的「艺术片」了。可想而知,爆米花片没什么价值,但艺术片则相反。因此爆米花片虽然受欢迎,但不会受到太严肃的对待,也不会有什么经典地位。
 
  上述观点可能就连一般读者都习以为常。但凡事喜欢质疑的哲学家却抱持怀疑态度。「纯文学 vs. 大众文学」的区分是否能够成立?如果能够成立,这个区分能够代表价值的高低吗?在哲学中,这方面的讨论通常发生在一个更大的脉络:纯艺术 (high art) 与通俗艺术 (low art) 之争。本文将用间接的角度切入这个争论:介绍哲学家如何替推理小说的辩护。
 
  类型小说 (genre fiction) 通常都被归类为大众小说,例如推理、科幻、奇幻或爱情小说都是类型小说。这种小说有公式、有惯例,而这些公式或惯例常被视为是为了博得商业性,因此艺术价值较低,不登纯文学的大雅之堂。但真的是如此吗?美国哲学家郭德曼 (Alan H. Goldman) 不这么认为。身为一名重度推理小说迷,郭德曼为文替推理小说辩护。他在 2011 年于《美学与艺术批评期刊》(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英语世界最重要的美学期刊之一)发表一文〈推理小说的魅力〉(The Appeal of the Mystery),试图证明推理小说的文学价值1。郭德曼的论证分为两部分:(一)反驳文学家对推理小说的常见批评;(二)说明推理小说为何具有高度文学价值。因篇幅的关系,本文只介绍前者。
 
  回应文学家的批评
 
  郭德曼梳理了文学评论家对推理小说的常见批评并一一反驳。郭德曼特别提醒,不论是纯文学或推理小说中,一定都会有比较好的作品跟比较不好的作品,承认这点与他的回应并没有冲突。
 
  批评一:角色刻划不够深刻
 
  郭德曼认为,我们首先要认知到一件事:次要角色常常都是扁平的,即使在纯文学中也不例外。小说免不了会有背景人物或跑龙套的角色,这些角色不可能个个都圆润饱满;如果作者花了太多篇幅在这些人物上,就会模糊了他们与主角的区隔。而推理小说反而是把主要角色发挥得最让人印象深刻的类型小说。
 
  讲到推理小说,谁不会第一个想到那些令人难忘的名侦探?我们会记得浮摩斯 (Sherlock Holmes),正是因为柯南·道尔 (Arthur Conan Doyle) 赋予他丰富的性格(他抽古柯硷、拉小提琴、文学知识是零),而不是因为他只是一部解谜机器。雷蒙·钱德勒 (Raymond Chandler) 笔下的菲力普·马罗 (Philip Marlowe),是残酷大街上的温柔骑士,而不只是单纯的硬汉。
 
  除了名侦探之外,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凶手。例如,钱德勒《再见,吾爱》(Farewell, My Lovely) 中的凶手便是一个精致的立体角色。3事实上,批评推理小说的角色不够立体,大概也忽略了像 P. D. 詹姆丝 (P. D. James) 这种精于角色刻划的能手。
 
  批评二:缺乏风格
 
  这显然也是不公允的批评。很少人会批评冷硬派作家汉密特 (Dashiell Hammett) 或钱德勒的文字没有风格(这从译文是几乎读不出来的),但这两位都是侦探小说界的大师。这两位作家明快、机俏的行文方式,非常符合冷硬派作品的背景设定:充满暴力与犯罪的都市。
 
  在此郭德曼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很多人认为阿嘉莎·克莉丝蒂 (Agatha Christie) 的文字非常平板简陋,没有情感波澜,因此缺乏风格,但就如同汉密特与钱德勒的文字风格符合冷硬派残酷大街的设定,同样的,克莉丝蒂看似简单平板的文字事实上也有助于营造她小说中那种安适悠闲的英国乡村风情,后者反而常为读者津津乐道。
 
  再者,文字上避免情感波澜也有助于破案线索的安插。要知道,讲求公平竞争的推理小说,作者在破案前必须给齐读者破案的线索,但线索的安插又不能太明显,这时藏叶于林的技巧就很重要。对角色灌注太多心理性描写将破坏对登场人物的「表面观察」,这会影响到克莉丝蒂注重的公平性。因此总的来说,克莉丝蒂的小说并非没有风格,应该说她将风格当成手段而非目的,而批评者忽略了这层复杂性。同样的回应也适用于乔治·西默农 (Georges Simenon) 的作品。
 
  批评三:意识形态保守
 
  这可分为两个议题,首先是对于社会阶级的描写趋向保守。例如,在很多古典推理小说中,对于警察的描写是刻板与浮面的。警务人员中规中矩地查案,警察体系彷佛只是为了破案而运作的机器,而非具备复杂生命现象的有机体。即使当名侦探本身就是警察时,作者似乎也无意对于警察世界做反思性的描写。例如奈欧·马许 (Ngaio Marsh) 的艾霖探长 (Roderick Alleyn) 以及柯林·德克斯特 (Colin Dexter) 的莫尔思探长 (Inspector Morse)。其次,许多推理小说似乎预设了犯罪总是来自个体,彷佛社会的影响不存在。批评者认为这种犯罪观过于保守。
 
  敏锐一点的读者应该可以发现,随着警察小说的兴起,上述批评已经都不能成立了。郭德曼不否认有不少推理小说仍然无法避免这类批评,但这类小说在浩瀚的推理小说中是否占大多数?这很难说。因此单以此批评来攻击所有的推理小说是不公平的。
 
  更重要的是,意识形态保守的批评即使放在早期的推理小说中也常常不成立。打从浮摩斯开始,「法外正义」便是推理小说的特色之一,不管是在范·达因 (S. S. Van Dine)、克莉丝蒂甚至是冷硬派传统——汉密特或米基·史毕兰 (Mickey Spillane) 的作品中都可见到。
 
  在许多作家的作品中,我们甚至可以见到更复杂的社会性与批判性,例如勒卡雷 (John le Carré)、史迪格·拉森 (Stieg Larsson) 以及彼得·霍格 (Peter H·eg) 等人的小说。综上所述,批评推理小说的意识形态保守,其实只是见树不见林。
 
  批评四:模式化
 
  如前所述,类型小说就是因为具备模式还有惯例才会被称为类型小说。批评者认为模式产生不了——或者只能产出很低的——艺术价值。但我们如果将眼光转向其他的艺术类型,例如古典乐,就会发现这样的批评站不住脚。古典乐的创作常常更仰赖模式,但却少有人批评古典乐没有艺术价值,相反的,人们还常常高捧古典乐!
 
  深入考虑模式的概念,我们会发现,模式往往是审美满足感的来源。聆听音乐时,听者不自觉地照模式去预测旋律的走向是聆听音乐经验最美妙的部分之一;同样的,在阅读推理小说时,对于模式的期待与预测也提供我们莫大的乐趣,或者说,这种模式正是我们阅读推理小说的主要理由。「案件发生→调查→解决」这套公式近一百八十年来仍让读者乐此不疲。
 
  很多人认为模式无法提供原创性,因此无法产出有价值的作品。事实上,模式提供了原创性两种出路:(一)在模式内寻求原创解答,例如推理作家不断翻新凶手身分的意外性;(二)挑战模式定下的框架,例如不少推理作家挑战「推理小说最终一定要提供凶手身分」的惯例。如此一来,模式反而成了原创性的基础,认为模式与原创性会有冲突的想法其实忽略了二者复杂的互动关系。
 
  批评五:真正的推理小说早已死绝
 
  推理小说的黄金期大约是在 1920-1960年之间。一方面,英式古典推理在克莉丝蒂、约翰·狄克森·卡尔 (John Dickson Carr) 以及奈欧·马许手中达到高峰;另一方面,美国的冷硬派 (hard-boiled) 传统的巅峰则是罗斯·麦唐诺 (Ross MacDonald)。10那之后,推理小说进入后现代时期,波赫士 (Jorge Luis Borges) 以及安伯托·艾可 (Umberto Eco) 这些后现代作家终结了推理小说。11传统推理小说认为案件的唯一真相可被寻得,社会秩序可被恢复;但后现代推理摧毁了这个理想。因此后现代推理出现之后,真正的推理小说早就死亡了。
 
  这当然并非事实。郭德曼认为,就如同理查·罗逖 (Richard Rorty) 无法毁灭知识论一样,后现代作家也无法消灭推理小说。现今的推理小说不但分支众多,英式古典与美式冷硬的传统也都得以延续。例如,新的推理小说分支包括女性主义推理小说的崛起,苏·葛拉芙顿 (Sue Grafton)、莎拉·派瑞斯基 (Sara Paretsky)、派翠西亚·康薇尔 (Patricia Cornwell) 等人都是佼佼者;英式推理的精神继续被柯林·德克斯特、P. D. 詹姆斯以及露丝·蓝黛儿 (Ruth Rendell) 等人发扬光大;美式冷硬则有爱尔默.李纳德 (Elmore Leonard)、罗勃·派克 (Robert B. Parker)、詹姆斯·李·柏克 (James Lee Burke) 等人继承。
 
  除了以上这些,更别提还有许多反英雄的侦探主角如麦可·狄布汀 (Michael Dibdin) 的任恩 (Aurelio Zen) 以及 Charles Willeford 的 Hoke Moseley 等人。对于真相的追寻方兴未艾,反而是后现代的质疑只成为一时的流行,并成为推理大家族中的一个旁支。
 
  小结
 
  郭德曼特别强调,虽然他区分了推理小说的两派大宗(英式古典与美式冷硬),但他所想要主张的价值理论适用于两者(以及两者的外延)。因此这是一种更深层的见解,直指推理小说的本质与核心。事实上,英式古典与美式冷硬的区分也并非绝对,例如,约翰·狄克森·卡尔与雷克斯·史陶特 (Rex Stout) 走的虽然是英式古典路线,作品却经常散发出美式冷硬的特质;狄克·法兰西斯 (Dick Francis) 虽然是英国作家,作品却有美式冷硬之风。更别提当代许多作品走的都是类型融合路线,一刀两断的二分法常常不适用。郭德曼认为,只要推理小说能化约为「解决谜团」的叙事结构,那么他的价值理论便适用。
 
  那么,郭德曼究竟认为推理小说的价值来自何处?这就牵涉到郭德曼文章中第二部分的论证。本文仅针对第一部分做介绍,但我认为这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在一般关于推理小说的讨论中,来自评论家(不管专业或业余)的批评往往是争论的重点,但这些批评从来没有获得系统性的回应。郭德曼梳理了这些批评并提出回应,可说是继 G. K. 却斯特顿(G. K. Chesterton)1901年的〈为侦探小说辩护〉(A Defense of Detective Stories)一文之后,扞卫推理或侦探文学最重要的文献,值得推理爱好者与研究者注意。
 
  Read more @哲学新媒体 Philosophy Medium: https://www.philomedium.com/blog/80493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10部治愈系心理学电影》 《10部治愈系心理学电影》
    心理导读:心理学的起源,也正是从希腊神庙中那句箴言认识你自己开始的。认识自己,给自己一个人生定位,这是每个人终其一生的任务。因此,推荐心理学影片,首选周星驰的《...
  • 《催眠大师》:真的有清醒催眠吗? 《催眠大师》:真的有清醒催眠吗?
    心理导读:清醒暗示与清醒催眠可以说是催眠的一个部份,当你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异同,就会更加的了解恍惚催眠。艾尔曼先生坚信不懂得清醒催眠的人,不可能了解催眠。 ---www....
  • 《荷欧波诺波诺的幸福奇迹》:书评及下载 《荷欧波诺波诺的幸福奇迹》:书评及下载
    心理导读:事物之所以不能保持完美,是因为我们在潜意识中不断重播过往的记忆的缘故。个人的潜意识与宇宙形成以来的所有记忆是贯通的。潜意识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有大量的记忆...
  • 《滚床单心理学》书评及下载 《滚床单心理学》书评及下载
    心理导读:这本书的内容真的太火爆了,太重口味了!不光剖析了男人、女人在滚床单这件事上的不同表现背后真正的心理,而且从滚床单这件事上竟然也能探寻出伴侣的劈腿信号!...
  • 心理书籍:《24个比利》PDF扫描版 心理书籍:《24个比利》PDF扫描版
    心理导读:《24个比利》(英语: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是拥有心理学背景的作家丹尼尔凯斯(Daniel Keyes)于1981年出版的一本描述多重人格患者Billy Milligan的...
  •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书评及下载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书评及下载
    心理导读:我们一直以为一些负面情绪,如坏习惯、痛苦、悲伤、愤怒、恐惧等是不好的,甚至认为这些是不完美的,阻碍了我们成长,我们努力去避免和克服它们。然这些坏情绪,...
  • 《史上最全的心理学书籍推荐》 《史上最全的心理学书籍推荐》
    心理导读:其实我没有资格谈读书,因为阅读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不可能有一个万能的法则适用于所有的个体。读书这件事上没有圣贤大哲,只有不一样的个人体验,人人平等。...
  • 《饮食男女》父女之间的乱伦情感 《饮食男女》父女之间的乱伦情感
    心理导读:孔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无外为两件事:饮食和男女,即吃和性。导演李安影片名《饮食男女》,即是借用孔子这句诗意,来表达一个家庭中的...
  •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
    心理导读: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正如这首《一代人》,短短的两行诗句,却清晰地勾画了一群探索者的坚定形象。我暗叹诗人独特的想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