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影籍 >

《普罗米修斯》:秀智商还是耍流氓?

责任编辑:tspsy-思思  发布于2013-08-26 21:30   浏览次  
  
  心理导读:电影里的坑是不是需要填,取决于挖坑的姿态。要么“玄之又玄”,拉开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敬畏;要么脚踏实地,让观众陷入真实生活式的体验之中。除此之外的挖坑不填,都会受到观众的质疑,都是在秀智商耍流氓。     —— www.tspsy.com
  
《普罗米修斯》:秀智商还是耍流氓?

《普罗米修斯》:秀智商还是耍流氓?
 
  《普罗米修斯》,一个没有填上的大坑,留下太多疑问没有解释。
  
  其中最伤故事元气的,应该是这三个大问题:工程师为什么创造人类?为什么后来又要毁灭人类?生化人David“害人”的动机是什么?这三个大问题构筑了整部影片的骨架,但是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居然大胆到对其中任何一个都不给出解释。他这是怎么想的?
  
  这种“打死我也不说”的姿态让《普罗米修斯》很有点像是美版的《四大名捕》,因为它俩看上去似乎都是接下来一整个系列的第一集而已。后者明摆着就是要拍续集的,前者似乎也有此打算。但它们的问题是,似乎都没把自己当成电影,而是把自己错当成连续剧的第一集了。
  
  但是电影和连续剧是有很大的不同的。电影如果要拍续集,观众得登上三五年,所以这前一集里,好歹也得讲个完整的故事,即便想好了要拍续集,那也只能是在完整的故事之外留些小伏笔铺垫一下。但是连续剧的第一集就不用照顾什么故事完整性了,把悬念都堆上就好,反正观众很快就可以看到下集。但《普罗米修斯》和《四大名捕》就都有点像后者,这种电视剧的做派怎么说都好像有点不负责。
  
  对于《普罗米修斯》的幕后,大家关注最多的自然是是大名鼎鼎的导演雷德利斯科特,但是大概没多少观众注意到它的编剧之一就是美剧界“臭名昭著”的坑爹之王达蒙·林德洛夫。
  
  达蒙·林德洛夫 Damon Lindelof
  
  此君就是神剧《迷失》的执行制片人/编剧。《迷失》后半段直至结尾就是此君与另一位执行制片人卡尔顿·库思主导。
  
  看过《迷失》大结局的朋友大概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普罗米修斯》看起来那么像是一个没有填上的大坑了:挖坑不填,这似乎是达蒙·林德洛夫一贯的手段。
  
  大概99%以上的观众都会认为《迷失》是一个挖了美剧史上最吸引人的大坑最后极不负责地没能填上的大骗局。讽刺的是,其中大概受骗上当最深的头号粉丝,恰好就是另一位“坑王”——《冰与火之歌》的作者乔治·R·R·马丁。马丁大叔看完大结局后情感崩溃,与达蒙·林德洛夫在Twitter上互骂“傻X”。马丁还宣称,自己绝不会像林德洛夫这个骗子一样,自己的《冰与火之歌》每一个伏笔最后都会有解释。当然,追了《冰与火之歌》近二十年并打算继续等二十年的粉丝们听罢一个个笑而不语,并祈求马丁长命百岁。
  
  乔治·R·R·马丁 George R.R. Martin
  
  (唉,鉴于以上这个两大坑王互掐的段子在微博上流传得比较广,我不得不声明一下,写这个段子只是这篇影评的引子,写的时候没有做充分的考证,后经人提醒,当时两人互掐时似乎只有林德洛夫是在twitter上回应,而马丁是通过其他媒介发起吐槽的。具体的八卦细节大家在google上搜两位坑王的英文名就能找到很多。)
  
  如果说世界上最恨林德洛夫的人是马丁,那么世界上最爱他的那个人应该就是我了。两年前,我做了一件自认为比写完博士论文还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我用了像博士论文那样篇幅的文字,把《迷失》这个坑给填上了,算是把林德洛夫的屁股擦干净了。
  
  但是,即使我没有把这个坑填上,我依旧觉得《迷失》那个挖坑不填的大结局在某种层面上是完美的。可这一回,没有理由帮林德洛夫再擦一次屁股了,因为《普罗米修斯》的挖坑不填,与《迷失》有相当大的差异。
  
  在声讨斯科特和林德洛夫之前,首先要问的一个问题是:难道影视作品里铺设的悬念都必须给出解释吗?挖出来的坑,难道都必须填上?
  
  答案是否定的。
  
  很多被认为是经典的作品,居然是可以不必把悬念都解释清楚的。
  
  比如在库布里克的科幻经典作品《2001太空漫游》里:石板为什么要启迪猿人的智慧?另一块石板在木星轨道上做什么?它又为什么要把男主角鲍曼变成星孩?这几个问题同样撑起了《2001太空漫游》的骨架,同样在影片中没有对其中任何一个给出解释(解释是在阿瑟克拉克的续集小说《2010太空漫游》里才给出的),但为什么几乎没有人质疑库布里克的“不解释”?
  
  另一部库布里克的作品、经典恐怖影片《闪灵》里,库布里克也始终没有道明男主角入魔的原因(虽然有一些暗示)。同样,为什么也没有人质疑他的“不解释”?
  
  为什么同样是挖坑不填,库布里克这两部片子受到的质疑远远没有《普罗米修斯》那样多?库布里克挖坑可以不填的秘诀是什么?
  
  我觉得,秘诀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在这些作品中,库布里克成功地让观众相信,藏在这些疑问背后的原因或者推动事件产生的那种力量,根本就是“无法知晓”的。
  
  既然观众相信它“无法知晓”,那自然就“不可言说”。
  
  这其实是如何摸清观众心理预期的问题。在挖一个不打算填的坑之前,编导必须弄明白,在观众的心里,哪些面向的事件背后的原因是“无法知晓”的。只有当故事设置的悬念落在这些面向之内,观众才无心质疑坑填不填得上的问题。
  
  也就是说,只要坑能见底,观众就自然会要求你填上。除非,你把坑挖成黑洞。深不可测,也就不可填埋。
  
  大概有两个这样的面向可以把故事中的坑挖成“黑洞”。
  
  第一个面向,是怪力乱神。那些超越人类的知识太遥远的力量,自有其无法被我们所理解的行为逻辑。对于这些玄妙的神力,我们越是不理解,便越是恐惧。而又因其高高在上,恐惧往往演变为敬畏。一旦心生恐惧或心生敬畏,我们也就无力也无心揣摩这些玄妙力量的意志了。
  
  所以,一旦作品成功拉开事件背后的力量与观众的理智之间的距离,营造出足够“玄妙”的气氛,乃至让观众对影片中展现的力量产生敬畏之心,那么观众自然就愿意相信,这种远远超过他们的理解能力之外的意志,是我们无法触及因此“不可言说”的。
  
  在我看来,这也正是《2001太空漫游》和《闪灵》挖坑不填却可以不被质疑的原因。库布里克成功地让观众感受到,《2001太空漫游》里石板背后的神级文明与《闪灵》里驱使男主角入魔的怨灵都是“玄之又玄”的存在,你只可敬畏,却不可言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从这个角度重新回顾一下这两部经典之作,片中的镜头视角、音乐,乃至节奏,笼统地来看,几乎都是为了营造这种“玄妙”氛围而服务的。当然,这是个高难度的手艺,“玄之又玄”与“故弄玄虚”只是一线之隔。
  
  这就是“玄”的面向。
  
  吊诡的是,黑洞的另一个面向,却是最实实在在的“生活”本身。玄的那一面唤起了观众的敬畏之心,而生活的这一面,则唤起了几乎所有观众都不陌生的、对生活的不可控制感和不可预期感。因为现实生活本来就充满无常,有太多的人事物意外出现,又莫名消失。太多生活中的缘起缘灭并不由我们控制和预期。
  
  因此,如果一部影视作品可以成功地唤起观众对生活之无常的体验并把它投射到故事之中,那么观众也许就不会对事件背后原因的解释有太强烈的强求,这时影片的留白反而能增添作品的魅力。
  
  在奉俊昊的《杀人回忆》和大卫芬奇的《十二宫》这两部“悬疑”名作里,编导只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追寻谋杀事件背后真相的过程,结尾却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观众对这两部没有给出解释的“悬疑”作品却有相当程度的宽容。我想这是因为,与库布里克的玄妙完全相反,奉俊昊和大卫芬奇调用各种故事细节和电影手法让观众相信,在纷繁杂乱的现实生活中,真相并不是必不可少的,它甚至是奢侈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
  
  当然,这一面向也不是只有现实题材才可以涉及。在《柯洛弗档案》里,编导完全以主人公个人视角展现怪物蹂躏纽约的过程。直至影片结尾,观众也不知道怪物从哪里来,最终是否被消灭。但这一巨大的留白反而提升了作品,它让观众觉得,这正像生活,并不是所有的事都有因有果。
  
  这就是“实”的面向。
  
  “实”与“玄”这两极都在黑洞之内,都是我们的理智无法完全掌控的领域。对于这些无法言说之物,编导有权保持沉默。
  
  我猜想斯科特和林德洛夫为《普罗米修斯》所选择的,本来是“玄”的那一面,只不过他们给做成了半吊子。
  
  前面说了,《普罗米修斯》最后留下三大疑问:工程师创造人类、毁灭人类的动机,以及生化人David的行为动机。
  
  对于这三个疑问,如果斯科特大胆地选择挖坑不填,那么他就必须把工程师和David塑造得无比玄妙才行。
  
  在工程师这方面,《普罗米修斯》的开篇对工程师的渲染是相当成功的,而且恰恰就是给人相当玄妙的感觉,因为在这一幕里,工程师看起来根本就是“神”。
  
  关于神的创造动机,片中有一段考古学家Holloway与生化人David的对话,David提出关于创造的动机的疑问,但Holloway最后反驳说,我们创造,只是因为我们可以。——神的意志的不可揣测。
  
  如果影片一直能保持工程师的这种形象,神的逻辑就是一个人类无法窥视的黑洞,那么创造的原因就可以不必言说。
  
  可惜这种玄妙在影片中后段逐渐瓦解了,因为工程师的形象越来越从一开始的“神”滑向似乎可以被地球人的逻辑揣测的“高科技外星文明”。黑洞于是变成了浅坑。
  
  后来,神的意志从创造变成了毁灭。到最后唯一一个活着的工程师苏醒的一幕,本来斯科特是可以在这里力挽狂澜的。在这一幕里,面对David的请求,工程师的回答竟是最直接简单的杀戮。这种“不理会”背后的潜台词其实可以是:“我创造你,或者杀你,与你何干?”
  
  要充分表现出这句潜台词的力量,就必须让工程师重新回到一个与人类有遥远的距离感与对人类有巨大的压迫感的氛围中。在这样的氛围中,让工程师重新变成一个神。但可惜的是,在影片中斯科特的处理远远没能达到这样的力道,因此面对工程师的杀戮和毁灭人类的举动,多数观众感到的是莫名其妙,而不是一种对神的意志无法揣测的敬畏。
  
  至于David的行为动机,就更加莫名了。从有限的线索来看,David很有可能是在看到神殿之门上雕刻的文字中获得了天启(因为当被问起是否能识别门上的文字时,David很不自然地回避了),从而了解到工程师的某些意志,进而表现出后来试图培育出异形的怪异行为。如果David果真是获得了“天启”,那么斯科特应该花更多的笔墨表现出天启的神秘感才行。还是那句话,必须够玄妙,观众才不会追根问底。
  
  可遗憾的是,影片中David的行动很神秘,但包裹这个人物的氛围却缺少神秘感。所以“玄妙”也就变成了“莫名其妙”。
  
  归根结底,坑是不是需要填,取决于挖坑的姿态。要么“玄之又玄”,拉开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敬畏;要么脚踏实地,让观众陷入真实生活式的体验之中。除此之外的挖坑不填,都会受到观众的质疑。有很多观众觉得《普罗米修斯》太玄了,玄得简直有些莫名其妙。但是在我看来,《普罗米修斯》的问题是它还不够玄。
  
  本来想挖黑洞,却一不小心只挖了一个浅坑。
  
  (文/疯狂钻石 心灵花园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10部治愈系心理学电影》 《10部治愈系心理学电影》
    心理导读:心理学的起源,也正是从希腊神庙中那句箴言认识你自己开始的。认识自己,给自己一个人生定位,这是每个人终其一生的任务。因此,推荐心理学影片,首选周星驰的《...
  • 《催眠大师》:真的有清醒催眠吗? 《催眠大师》:真的有清醒催眠吗?
    心理导读:清醒暗示与清醒催眠可以说是催眠的一个部份,当你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异同,就会更加的了解恍惚催眠。艾尔曼先生坚信不懂得清醒催眠的人,不可能了解催眠。 ---www....
  • 《荷欧波诺波诺的幸福奇迹》:书评及下载 《荷欧波诺波诺的幸福奇迹》:书评及下载
    心理导读:事物之所以不能保持完美,是因为我们在潜意识中不断重播过往的记忆的缘故。个人的潜意识与宇宙形成以来的所有记忆是贯通的。潜意识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有大量的记忆...
  • 《滚床单心理学》书评及下载 《滚床单心理学》书评及下载
    心理导读:这本书的内容真的太火爆了,太重口味了!不光剖析了男人、女人在滚床单这件事上的不同表现背后真正的心理,而且从滚床单这件事上竟然也能探寻出伴侣的劈腿信号!...
  • 心理书籍:《24个比利》PDF扫描版 心理书籍:《24个比利》PDF扫描版
    心理导读:《24个比利》(英语: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是拥有心理学背景的作家丹尼尔凯斯(Daniel Keyes)于1981年出版的一本描述多重人格患者Billy Milligan的...
  •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书评及下载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书评及下载
    心理导读:我们一直以为一些负面情绪,如坏习惯、痛苦、悲伤、愤怒、恐惧等是不好的,甚至认为这些是不完美的,阻碍了我们成长,我们努力去避免和克服它们。然这些坏情绪,...
  • 《史上最全的心理学书籍推荐》 《史上最全的心理学书籍推荐》
    心理导读:其实我没有资格谈读书,因为阅读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不可能有一个万能的法则适用于所有的个体。读书这件事上没有圣贤大哲,只有不一样的个人体验,人人平等。...
  • 《饮食男女》父女之间的乱伦情感 《饮食男女》父女之间的乱伦情感
    心理导读:孔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无外为两件事:饮食和男女,即吃和性。导演李安影片名《饮食男女》,即是借用孔子这句诗意,来表达一个家庭中的...
  •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
    心理导读: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正如这首《一代人》,短短的两行诗句,却清晰地勾画了一群探索者的坚定形象。我暗叹诗人独特的想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

热门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