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影籍 >

恋母电影:《在屋顶上流浪》

责任编辑:tspsy-周雷  发布于2013-01-07 07:41   浏览次  
  
  心理导读:这是一部人物中心导向的少年成长电影,也是一部具有悬疑色彩的暗黑系罗曼史。它不刻板说教,也无厌憎不适的怪诞,剧中主角青春荷尔蒙的躁动缀着一丝爱情喜剧式的甜美,品尝起来意外的鲜冽而爽口。全片惊世骇俗,语法叛逆。但是却在探讨一些根本的人性议题:我们如何战胜内在的阴暗面、从创伤中走出来,并且寻找到失落的爱。   ——www.tspsy.com
  
恋母电影:《在屋顶上流浪》
 
 
  电影名称:在屋顶上流浪
  
  导演:大卫·马肯兹
  
  主演:杰米·贝尔、克莱尔·弗兰妮
  
  一、内容简介:

    由于无法接受母亲去世的事实,年轻的哈勒姆逃出了大城市,来到苏格兰高地秘密的观察身边的人,目的是为了发现母亲去世的真正原因,远离父亲和继母。他强忍住失去母亲的悲痛,取而代之,开始在这座城市中追寻爱。
  
  心理学看点: 恋母情结 窥淫癖 精神分析 爱情 亲子关系
  
  推荐理由:全片惊世骇俗,语法叛逆。但是却在探讨一些根本的人性议题:我们如何战胜内在的阴暗面、从创伤中走出来,并且寻找到失落的爱。
  
  经典台词:暂无
  
  二、影评推荐:
  
  这是一部人物中心导向的少年成长电影,也是一部具有悬疑色彩的暗黑系罗曼史。它不刻板说教,也无厌憎不适的怪诞,剧中主角青春荷尔蒙的躁动缀着一丝爱情喜剧式的甜美,品尝起来意外的鲜冽而爽口。
  
  男主角的母亲在他小时候投湖自杀,而父亲很快便迎娶了美艳如蛇蝎的女秘书作为后母,男主角无法接受母亲抛下他辞世的事实,怀疑觊觎家产的后母暗中策划了一场假自杀,迷惘而愤怒的他,从此便将自己流放到家外林中的树屋,终日以望远镜窥伺屋内父亲与后母的激情戏码、以及来到树林中偷欢的年轻男女,并将一切写入私密的个人手札中,而夜里,他则偎着凄冷的灯光,望着墙上母亲生前的巨大照片入眠。
  
  他不只是一个猥琐的窥淫狂,他更像一头栽暗影中伺机报复的野兽,时而煞有其事的披上狼皮,佯装着蛮族战士般的男子气概,漫游于林间与湖滨,搜索母亲被谋害的证据。深感自己地位被威胁的后母,千方百计地欲将充满敌意的男主角送走,两人间于是展开了一场纠缠于斗法。剧情发展于此,看似一场剖析家庭悲剧、揭露母亲死亡真相的心理悬疑剧,但树屋内一场交缠着激烈质问与暴力色彩的对手戏,让两人关系戏剧性地急转直下,稚嫩的男主角在紧张对峙中沦陷于后母的情欲陷阱,也让这场家庭风暴的斗争高下立见。
  
  激情过后的男主角怀着羞耻远远逃离家乡,来到苏格兰的爱丁堡,流落大城市街角的他,一度穷困潦倒,甚至被误认为男妓与罪犯,但他很快便在熙来攘往的茫茫人海中寻觅到了心灵的救赎,一名神似生母的年轻女子凯特。
  
  男主角为她心炫神迷,大胆在办公室和她搭讪,并混入同一间旅馆工作;某日,男主角闯入旅馆顶端的荒废钟楼,并意外发现从上头可以直直窥视凯特家中的一举一动,甚至进而目睹凯特与已婚旅馆主管间的不伦关系。男主角的凝视不仅投射着血气方刚的男性欲望,其实更带有一丝悼念亡母的哀伤,在这个遗世独立的钟楼里,他找到了一个如同童年时树屋般,可以隔绝现实、治疗创伤的异想天地。
  
  窥视与恋母情结构成了本片主角的两大心理驱力。
  
  精神分析学者曾经引述弗洛伊德与拉冈的学说来分析希区柯克的作品,认为电影中男性凝视是主体的自我构建过程,也是对女性客体的权力宰制。然后,男主角对凯特的爱恋不只是恋物式的赏玩与施虐,更是 一种对逝去客体的哀伤与思索。英国精神分析学家认为哀悼是一种人类面对死亡与失落的心理机制,当人么无法承认客体丧失的现实时,便会陷入躁郁状态,或将对客体的认同投射在相仿的事物上,仿佛主体在凝望与幻想中可以逆转时光、召唤逝者重生。而本片摄影不仅以大量主观镜头窥视凯特的更衣与性爱场景,更多时候以反拍镜头返回主角脸上的怅然神情,因此,与其说男主角的偷窥行为是在意淫、物化女体,倒不如说它更映照出其丧母的创伤与残缺。
  
  希区柯克的黑色心理悬疑剧提供了本片许多有意思的对照,而过去希区柯克片中那些笼罩死亡、阴郁气氛的女性形象,在这部电影中则不再是受制于男性凝视的被动客体;一场与后母的情欲戏中,男主角被玩弄于掌心,毫无反抗的余地;而当凯特意外发现自己被长期偷窥的事实后,更是主动反击,将男主角剥的赤条精光,冷冷直视并加以严厉审问,甚至在之后陪他爬上屋顶一览苏格兰的古城风景与众生百态,参与了观看的权力位置。本片女性的鲜明主体性、对情欲的主导掌控,彻底逆转了女人在黑色电影传统中沦为被观看玩物的权力关系。
  
  而主角恋母式的情爱关系亦颇值得玩味,弗洛伊德曾解释男人会爱上具有下列特质的女人:被第三者占有,如妓女或者是待解救的受困女子。而这些都是恋母情结在背后作祟,源自童年时对父亲的妒忌与敌意,以及想要拯救母亲的种种幻想;有趣的是,上述男性情结完全可以印证男主角的情感模式,例如他心中认定后母是个下三滥的拜金女,却又在偷窥她与父亲交欢,暗中渴望取代父亲的位置;当身陷不伦三角恋的凯特被偷腥男主管拳脚相加时,正在屋顶偷窥的男主角从天窗一跃而下,英雄救美;片尾一幕,当后母看见凯特长的和丈夫前妻如出一辙时,尖锐地嘲讽男主角:上自己妈妈的感觉如何?
  
  这样一个乍似病态的恋母窥淫狂角色,若非经由杰米贝尔的人性化诠释,恐怕难以显得如此可爱和讨喜。这位少年得志的英国奥斯卡小影帝再次证明了他的实力。
  
  三、学点心理学:何为恋母情结?
  
  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中文翻译为“伊谛普斯情结”、“俄底浦斯情结”、“伊底庇斯情结”。在精神分析中指以本能冲动力为核心的一种欲望。通俗地讲是指男性的一种心理倾向,就是无论到什么年纪,都总是服从和依恋母亲,在心理上还没有断乳。所谓“情结“是指情感上的一种包袱(人称mama boy).
  
  1、来源
  
  来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与传说。传说底比斯国王拉伊俄斯受到神谕警告:如果他让新生儿长大,他的王位与生命就会发生危险。于是他让猎人把儿子带走并杀死。但猎人动了恻隐之心,只将婴儿丢弃。丢弃的婴儿被一个农民发现并送给其主人养大。多年以后,拉伊俄斯去朝圣,路遇一个青年并发生争执,他被青年杀死。这位青年就是俄底浦斯。俄底浦斯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被底比斯人民推举为王,并娶了王后伊俄卡斯特。后来底比斯发生瘟疫和饥荒,人们请教了神谕,才知道俄底浦斯杀父娶母的罪行。俄底浦斯挖了双眼,离开底比斯,四处漂流。
  
  2、起源
  
  弗洛伊德在神经症患者身上发现,对父母一方的强烈妒忌反映能够产生足够的破坏力。这种破坏力能产生恐惧,并因此对人格的形成和人际关系产生永久性的困扰和影响。由于时常在神经症患者身上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因此弗洛伊德假定这样的现象是一种普遍现象。弗洛伊德不仅假定俄狄浦斯情结是神经症的核心,而且试图在此基础上来解释其他文化中的复杂现象。
  
  弗洛伊德1913年的《图腾与禁忌》一书中提出,男孩早期的性追求对象是其母亲,他总想占据父亲的位置,与自己的父亲争夺母亲的爱情。也就是恋母情结。弗洛伊德认为恋母情结是个人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并用来解释文化与社会的起源。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在人类发展的早期,父亲拥有对其姐妹和女儿独占的性权利。于是儿子进行反抗,杀掉父亲并吃掉。由于感到罪孽深重,儿子压抑了对母亲、姐妹和他的女儿的性欲。乱伦禁忌和族外婚就是这样产生的。
  
  弗洛伊德的这一普遍性结论遭到多方怀疑,几乎所有的人类学家都不能认同,因为没有任何证据来支持它。也有个别的学者认为(盖扎·罗海姆),紧张心理产生于恋母情结家庭状况。在这种家庭中,儿子对其父亲反抗并不得不抑制对母亲的乱伦欲求,这种情况在所有社会都有发现,是乱伦禁忌和族外婚产生的文化根源。按照他的说法,任何否认此事的人类学家都是在抑制自己的恋母情结。但是有学者的研究认为,这种情况在母系社会是不会发生的。
  
  本来厄勒克特拉情结(Electra complex)是形容恋父情结,不过后来大多引用俄狄浦斯情结描述恋母/父两种心理。
  
  3、名称来历
  
  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也译作“俄狄浦斯情结”或“伊底帕斯情结”),是指儿子亲母反父的复合情结。它是弗洛伊德主张的一种观点。这一名称来自希腊神话王子俄狄浦斯(Oedipus)的故事。俄狄浦斯违反意愿,无意中杀父娶了母亲。
  
  4、恋母情结的本质
  
  恋母情结的本质是相似和互补。以男孩为例,他与父亲同性,所以相似,而相似引起认同,使男孩以父亲为榜样,向父亲学习,模仿父亲,把父亲的心理特点和品质吸纳进来,成为自己的心理特征的一部分。男孩与母亲不同性,两性可以互补,取长补短,相依为命,这就是恋爱或对象爱。于是,男孩与自己的父母形成了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可以用“恋母仿父”来概括。恋母和仿父常常相互促进。父亲爱母亲,而男孩模仿父亲,他就会越来越爱母亲;母亲爱父亲,男孩为了获得母亲的欢心,必须让自己越来越像父亲。
  
  恋母情结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是最早发生的人际关系,长大以后的各种人际关系都不同程度地受恋母情结的影响。可以说,后来的各种人际关系都是恋母情结的变形。我们把恋母情结及其变化进行编码,3-6岁出现的恋母情结是第一恋母情结,进入青春期后出现了第二恋母情结第二恋母情结的对象不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而是父母的替代者,即家庭之外的两位长者,可以是父母的朋友,也可以是自己的老师、历史上的名人或当红的明星。相似作用表现为与一位替代父母认同,模仿他,学习他,崇拜他;互补作用表现为爱上一位年纪比自己大许多的异性,这种现象叫做“牛犊之恋”。
  
  这个时期的孩子喜欢编造“身世幻想”,其特点是想象自己不是现在的父母所生,而是从小被领养的,“亲生”父母比现在的父母要高贵得多。身世幻想与英雄神话关系密切。于是告别养父母,踏上寻找亲生父母的征途,经过一番艰难险阻终于找到了亲生父母。不难看出,身世幻想和英雄神话实际上是第二恋母情结的反映,只是亲生父母被换成了养父母,而父母的替代者被换成了“亲生”父母。摆脱父母,为自己寻找父母的替代者是青春期的普遍心理。这种心理如果过分强烈,就会被导致“非血统妄想”,既毫无根据地认定自己不是现在的父母所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恋母情结的对象渐渐年轻化,终于被同龄人所取代。此时,相似作用表现为与同性的同龄人形成友谊,互补作用表现为与同龄异性相爱。真正意义上的友情和爱情产生了。这就是第三恋母情结。为什么恋母情结的对象会越来越年轻呢?这是因为,恋母情结的对象虽然来源于父母,但又不是现实的父母,而是父母的意象。心中的意象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老,因此,个体在长大,而父母意象不长大。相对于个人的年龄,父母意象越来越年轻,恋母情结的对象也越来越年轻。
  
  5、恋母情结的形式
  
  第一恋母情结的相似作用表现为仿父和杀父两种相反的形式,第三恋母情结的相似作用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合作,一种是对抗。开始的时候,合作和对抗分别指向不同的人,即与某些人合作而与另一些人对抗,把他人分为朋友和敌人,爱憎分明,美其名曰“忠诚”。互补作用也是如此,分为精神恋爱和性两种形式。分别指向不同的异性,把女人分为女神和妓女,把男人分为君子和色狼。随着人格的不断成熟,许多人都能够把敌和友统一起来,人际关系中既有合作又有对抗和竞争,同时也能够把爱和性统一在同一个人身上。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一辈子也完成不了这种统一。
  
  第三恋母情结有两种特殊形式,分别称为“安提戈涅情结”和“该隐情结”。安提戈涅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她深爱自己的哥哥波吕尼刻斯,哥哥死后,她不顾禁令埋葬了他的尸首,因此被活活地砌在陵墓中自杀而死。该隐是亚当和夏娃的儿子,因为嫉妒而杀死了自己的兄弟亚伯。兄妹乱伦的主题见于许多神话故事,如中国的伏羲和女娲、埃及的奥西里斯和伊西斯、希腊的宙斯和赫拉。据说,埃及和日本的王室为了维持血统的纯洁而实行兄弟姐妹通婚。这种血缘婚姻是王室的特权,在民间是被禁止的。同胞相残的主题也到处可见,除了希伯来的该隐和亚伯,还有中国的象和舜、埃及的塞特和奥西里斯。另外,宫廷政变也总是伴随着同胞相残。 等待自己结了婚有了孩子,父母意象就被孩子取代了,恋母仿父变成了“恋女仿子”,这就是第四恋母情结。恋女情结也称“李尔王情结”。父亲偏爱女儿,母亲偏爱儿子,是普遍现象。“仿子”颠倒一下,变成了“子仿”,表现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以自己的标准教育子女,让子女成为自己这样的人或自己理想中的人。不难看出,第四恋母情结与第一恋母情结是相呼应的。儿子恋母仿父,而母亲恋子,父亲为儿子做示范,希望儿子模仿自己。
  
  跟第一恋母情结一样,第四恋母情结开始的时候,也是纯洁无瑕的,到了后期便掺杂进了性和暴力的成份。此时,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面对亭亭玉立的女儿,做父亲的将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而身强力壮的儿子不再对父亲唯唯诺诺,父子之间经常会发生一些小摩擦。对母亲来说,情况也是如此,女儿成了对手,儿子则成了诱惑。于是,第四恋母情结受到压抑,进入第五恋母情结。
  
  随着第四恋母情结的退场,子女之外的年轻人取代了亲生儿女。子女之外的年轻人范围很广,除了亲生子女都行。有些老人钟爱学生,有些老人喜欢认干儿子,有些老人爱人家的孩子胜过自己的孩子。还有一些老人溺爱孙子,经常为了孙子而跟儿子闹矛盾,也是第五恋母情结的表现,因为孙子也是“子女之外的年轻人”。
  
  (文/心灵花园 www.0315xl.com)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10部治愈系心理学电影》 《10部治愈系心理学电影》
    心理导读:心理学的起源,也正是从希腊神庙中那句箴言认识你自己开始的。认识自己,给自己一个人生定位,这是每个人终其一生的任务。因此,推荐心理学影片,首选周星驰的《...
  • 《催眠大师》:真的有清醒催眠吗? 《催眠大师》:真的有清醒催眠吗?
    心理导读:清醒暗示与清醒催眠可以说是催眠的一个部份,当你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异同,就会更加的了解恍惚催眠。艾尔曼先生坚信不懂得清醒催眠的人,不可能了解催眠。 ---www....
  • 《荷欧波诺波诺的幸福奇迹》:书评及下载 《荷欧波诺波诺的幸福奇迹》:书评及下载
    心理导读:事物之所以不能保持完美,是因为我们在潜意识中不断重播过往的记忆的缘故。个人的潜意识与宇宙形成以来的所有记忆是贯通的。潜意识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有大量的记忆...
  • 《滚床单心理学》书评及下载 《滚床单心理学》书评及下载
    心理导读:这本书的内容真的太火爆了,太重口味了!不光剖析了男人、女人在滚床单这件事上的不同表现背后真正的心理,而且从滚床单这件事上竟然也能探寻出伴侣的劈腿信号!...
  • 心理书籍:《24个比利》PDF扫描版 心理书籍:《24个比利》PDF扫描版
    心理导读:《24个比利》(英语: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是拥有心理学背景的作家丹尼尔凯斯(Daniel Keyes)于1981年出版的一本描述多重人格患者Billy Milligan的...
  •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书评及下载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书评及下载
    心理导读:我们一直以为一些负面情绪,如坏习惯、痛苦、悲伤、愤怒、恐惧等是不好的,甚至认为这些是不完美的,阻碍了我们成长,我们努力去避免和克服它们。然这些坏情绪,...
  • 《史上最全的心理学书籍推荐》 《史上最全的心理学书籍推荐》
    心理导读:其实我没有资格谈读书,因为阅读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不可能有一个万能的法则适用于所有的个体。读书这件事上没有圣贤大哲,只有不一样的个人体验,人人平等。...
  • 《饮食男女》父女之间的乱伦情感 《饮食男女》父女之间的乱伦情感
    心理导读:孔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无外为两件事:饮食和男女,即吃和性。导演李安影片名《饮食男女》,即是借用孔子这句诗意,来表达一个家庭中的...
  •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
    心理导读: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正如这首《一代人》,短短的两行诗句,却清晰地勾画了一群探索者的坚定形象。我暗叹诗人独特的想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