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催眠治疗师 >

催眠治疗师:间接催眠技术

责任编辑:tspsy-念暖  发布于2018-09-04 13:13   浏览次  
  心理导读:有多种棘手的病人,他们来寻求治疗却又公然敌对、对抗、防御,并表现出不愿意接受他们本来寻求的治疗。这种敌对的态度是他们寻求治疗的部分原因。因此,这种态度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被认为是故意甚至是无意识地反对治疗师。    ---www.tspsy.com
 
催眠治疗师:间接催眠技术

催眠治疗师:间接催眠技术
 
  有效的艾瑞克森学派从业者以一种看似矛盾的方式工作,既灵活又系统,既不可预料却又和谐一致,既富有创造性又井然有序。部分原因是由于它是启发式的,而不依靠固定法则;指导艾瑞克森学派治疗师工作的是一般原则而不是标准化技术。
 
  艾瑞克森曾这样定义有效催眠交流的最基本原则:
 
  1.1 接纳来访者的现实
 
  1.2 利用来访者的现实
 
  接纳一个现实, 就意味着你假定并一致地表示某个个体的所作所为是好的:确切地说,就是他当下所做正是你所希望的。这并不是说治疗师必须同意来访者的选择,或个人感觉他们是“好的”或“正确的”。治疗师要尽量节制自己,不要马上想要或需要利用理解或策略,而是要充分承认来访者当下的经验是有根据的,不必去否认、掩饰甚至隔离。这种接纳将治疗师和来访者连在一起, 也使来访者有勇气接纳自我。因为自我贬低性的解离是大多数心理问题的核心,所以接纳是变化过程中基本的、首要的一步。
 
  对于那些传统上认为是“病态的”或“不正常的”的行为或体验来说,接纳尤其重要。如同艾瑞克森所提到的那样:
 
  有多种棘手的病人,他们来寻求治疗却又公然敌对、对抗、防御,并表现出不愿意接受他们本来寻求的治疗。这种敌对的态度是他们寻求治疗的部分原因。因此,这种态度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被认为是故意甚至是无意识地反对治疗师。对这种阻抗应不加隐瞒地接纳,其实,应和蔼地接纳,因为它正是病人问题的重要部分,并可借用它为入口,来探索其防御机制。意识到这一点的治疗师,特别是那些催眠技术娴熟的治疗师,可以容易地、快速地将这些看似非合作性的行为转变为良好的和谐状态、一种被理解的感觉、一种满怀期望寻求治疗成功的态度。
 
  这样一来,这种接纳就是治疗性的。要做到这一点, 治疗师一般要向来访者传达“此刻你所做的一切(x)都是许可的”。治疗师认为,随着当下的状态,(指定的)想得到的状态自然会出现,由此基于来访者现实(如:当下的行为、信念、限制、资源、记忆)的交流策略也会形成。例如,我有一位天主教来访者,我通过与其分享我自己的天主教养育故事,开始与其建立和谐的咨询关系。
 
  为了激发一位整天担忧银行倒闭(其实没有必要)的抠门来访者,在治疗开始阶段,我提出:如果治疗在规定的时间内成功结束,他只需支付一半的治疗费。 另外一位寻求催眠治疗的来访者,无论我给他什么建议,他都要反其道而行之。因此,我就与他指定了规则,即他必须一直不能进入催眠状态;不出意料,他开始“偷偷摸摸”的进入催眠状态,我则趁机逐渐加深了其催眠程度,这就是治疗性的利用。
 
  在这些个案里,来访者的风格都被用来建设体验性的合作关系。艾瑞克森学派从业者经常应用这种接纳并利用的原则,这不是“一次性”的交易,而是指在当下行为过程中,治疗师要进行这么一个反复的循环, 即观察、按纳和利用来访者的反应,为了强调这点,布兰德勒和格里德曾以过程取向的术语来讨论艾瑞克森学派的原则:
 
  2.1 跟随所有行为。
 
  2.2 引导行为。
 
  跟随( pacing)交流是对来访者表达的反馈;在相互交换过程中不去添加任何新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增加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的一致性 (即减少差异,促进催眠状态的形成)。这使得来访者更加信任治疗师、更加合作,使治疗师也更加理解来访者。
 
  跟随的极致是完全模仿来访者当下的行为。正如所料,这可能会引起来访者的不适。一方面, 这是我们有时想要的并总是可利用的,但经常又是不必要的。为了避免引起类似焦虑,治疗师一般情况下需要再敏锐一些。治疗师不必跟随来访者行为的所有方面,只需跟随那些关键的部分:我们还会探讨如何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渠道间接实现跟随。
 
  跟随最好不要让来访者的意识觉察到,因为催眠交流的目标是促进无意识再生的自动化过程。因此,需要治疗师自然地、非操纵地操作,不然来访者会心生怀疑且变得不自在。当一个人意识到跟随是一种极端有说服力的、全身心的、自然的现象时,就会比较容易地把握其态度了。比如,大说人都能通过观察两个交谈者的身体运动节奏,凭直觉就会辨认出他们是否处于深度和谐状态;具有影响力的演讲者在试图让听众信服他的观点之前,就去“感觉”听众并承认他们的存在(如:信念、感受) ;成年人在对孩子们讲话时,通常会戏剧化地变化方式和风格;宗教仪式在有节奏的吟唱和舞蹈方面就相当有特色。这些例子都说明,跟随可以形成更大的和谐和彼此间的理解。通过观察无数此类的实例,我们开始意识到,跟随对有效交流是首要的:它建立了一个“共同体”的氛围,使自动化系统可以在一个体验性的统一领域内携手合作。
 
  除了跟随之外,艾瑞克森派从业者还通过介绍一些与来访者的当下状态不同却又一致的特性(如,特异的行为),来引导来访者走向期望的状态。实际的目标状态是各种各样的一可以是一种体验(如:放松、愤怒、催眠),可以是种简单的行为(坐在椅子上、谈论某人的感受),还可以是一个复杂的行为(如:完成布置的作业、实现转变性变化)等等。
 
  不管内容是什么,成功的引导要求足够的跟随。特别是,未能引导出所期待的反应的原因不外乎下面三种可能。
 
  首先,或许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和谐一致:来访者可能不信任治疗师,或感到与治疗师不合拍,从而导致他没有遵循治疗师的建议。
 
  第二,治疗师在引导性交流过程中解释某些体验或行为时,让来访者感到与其当下的状态相差太远;这样,来访者可能愿意但却无法跟上治疗师。比如,引导语“你正在读这本书,所以你现在可以深深地进入催眠状态!”,即使说得再温柔,但是对大多数读者来说都太过了。因此,一般说来它还需要系列的中间环节。
 
  第三,治疗师所述说的状态与来访者的体验、价值观或信念相矛盾。这种情况下,来访者或许能够但却不愿意跟随治疗师的指令。
 
  这里的关键是,缺乏足够的跟随必然导致失败。特别是在治疗互动(如:催眠诱导)的初始阶段,更多的是需要跟随而不是引导。但是要记住,在交流的所有阶段都需要跟随,在来访者似乎不愿意或不能够遵循治疗性指令时尤其如此。艾瑞克森学派从业者必须要不断地跟随交流,(a) 以发展和保持和谐,(b) 以保持适合来访者的进展速度,(c) 以尊重来访者的需要和理解。
 
  这是一个决定性的理念,它好比是音乐。想象人体就是个乐器,行为就是乐器演奏出的歌曲。音乐老师( 治疗师)的任务是提高学生(来访者)演奏乐器的能力。老师首先要听听学生演奏一下他自己的乐器,密切关注它的风格、长处、老师再拿起他自己的乐器并按照学生的节奏来做跟随(发展和谐),而后才开始演奏同样的旋律和歌曲(跟随)。当与学生的演奏达到“最佳”吻合状态时,则开始添一些新音符,不时地建议一些新变化(引导);然而,总会要保证回到学生的基本节奏上(返回去跟随)。这样,老师就能够使学生慢慢地发展他们自己内在的固有的技能。
 
  当然,学生不会永远愿意或能够遵照老师的引导。如果两个乐器调不一致时,或者如果演奏者(治疗师和来访者)的演奏方式不同时(缺乏和谐),这种情况尤其可能发生。要么老师可能变换曲子、节奏和风格(如:从蓝调到爵士)太突然(引导太快);要么介绍一些对学生来说完全没有吸引力的新演奏风格(如:弗拉明戈舞曲) (引导不恰当)。不管是什么情况,有影响力的老师总会敏锐地观察到学生所遇到的困难,而后随即做出跟随去解决这些困难(返回去跟随)。
 
  这个比喻说明,跟随和引导的本质是:有节奏的、进行的、渗透的和补充性的。有效交流的第三条原则是:
 
  3. 阻抗行为表明,治疗师有必要对来访者的某些体验作进一步跟随。
 
  这并不意味着治疗师“错了”或“失败了”,仅仅说明交流需要跟随了。换言之,艾瑞克森学派从业者认为,一切体验都是有来由的、可以利用的,治疗师在行为上跟随并向期望状态引导来访者。治疗师并不确切地知道目标何时以及如何实现,他只知道可以建立连续不断的节奏,并在其中观察、接纳并利用来访者的行为模式来打开一个由当下通往期望状态的“通道”。这条通道是不可预知的、变化的,其间治疗师无疑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阻碍。治疗师并不试图直行通过或贬损及贬低它,而仅仅是承认并据此来调节治疗性的交流。这样,来访者那些怪异的反应方式不会被当做“坏的”或“病态的”而被抛弃;反而会被认为可以推动期望状态发展(如:催眠体验、治疗性的变化)。
 
  当然,每位治疗师都会周期性地体验到在接纳和利用来访者模式中有困难,这没有关系。可以通过停顿、内部线索取向、而后反问自己的方式来打破僵局,如:“我如何才能利用这个行为? ”直到自己体验到来访者的体验是既有来由又可利用的时候,才尝试去影响他们。通过这些方式,你会很快意识到来访者并非无能或好战:只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合作方式而已。因此。催眠治疗互动就是个识别独特合作方式的迷人过程,井由此探索如何利用这些方式来发展期望状态。
 
  假设跟随和引导具有普遍和跨情境的本质,那么它们就可以有多种实施方式。 在催眠情境下,利用原则的更具体的变现形式是:
 
  4.1 跟随并弱化意识过程。
 
  4.2 吸收并放大无意识过程。
 
  这些原则包含了有效催眠交流的精髓。它们假定不管是发展催眠状态还是应对生活挑战,许多困难都是源自习惯化意识过程的卷入。艾瑞克森学派从业者因此尝试去弱化周期性的意识过程,并进入以前无法接近的资源。为了做到这一点,帮助来访者将意识过程搁在一边, 转入无意识过程(即:体验性的、矛盾的、非线性的)。为了绕开来访者可能的敌对(“阻抗”), 经常使用间接方法。
 
  例如,如果一个来访者不停的内部对话阻碍其进入催眠状态,那就在催眠诱导过程中要求他一次数三个数字,从1000往下数到1。另一个要求催眠的来访者是个临床医生,他的困扰源自一个不可遏制的需要,即试图理性地了解一切。为了分散又集中他的意识注意力,我教他在我向另一个人展示诱导过程的时候,密切观察此人“所有的行为,但仅限于行为”。然而,我所有的诱导都集中在间接地跟随他当下的行为,并引导他进入催眠状态。第三个例子,某个来访者因为“厌倦”了长达几个小时的穿插着间接催眠暗示的枯燥故事而进入催眠。
 
  上述例子都毫无二致地涉及到催眠诱导。催眠诱导阶段通常最需要的是间接交流,因为正是在此刻,要求来访者将那些与意识相连的东西都搁置起来了。当然,间接交流在催眠治疗的其他阶段有时也是必要的。比如,一个临近治疗结束的来访者,非常害怕见到她小时候就逃离的父亲。在催眠状态下催眠师给予她催眠后暗示:第二天从她开车去父亲家的最初那一刻起,直到最终到达,她的恐惧都在一直稳步增加,她被巨大的恐惧笼罩着,如此疲惫不堪,最后会坠入深深的催眠状态。一种伴有外部反应的内在平和状态形成了,并在那个下午的整个会面过程中一直保持着。简言之,她非常好地处理了与父亲会面的问题。
 
  现在,我们以最后一条原则来结束本节内容:
 
  5.在来访者的意识开始敌对或妨碍期望状态发展的时候,才使用间接交流。
 
  显然,在催眠状态下不必使用间接技术,因为此刻意识过程已经不是主宰。
 
  (作者:斯蒂芬·吉利根 | 来源:艾瑞克森催眠治疗)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人们对催眠的误解和担心 人们对催眠的误解和担心
    心理导读: 你可能会很惊讶地发现,许多人,包括你的同事,乃至那些自称为催眠师的人,都会对某些有关临床催眠的误解的观点信以为真。在每一个误解讲解完之后,我会进行一...
  • 催眠唤起的回忆可靠吗? 催眠唤起的回忆可靠吗?
    心理导读:如果来访者没有自称有虐待史的话,就不要推断有这样一段历史的存在:不要在催眠中给来访者做出具有引导性质的暗示,暗示他们该回忆起什么或如何回忆起某些记忆:...
  • 催眠治疗:怎样瞬间催眠一个人? 催眠治疗:怎样瞬间催眠一个人?
    心理导读:当催眠师瞬间催眠个案时,嘴巴是停不下来的,他会一直的给予个案指示,不断的引导个案进入一定的催眠状态中,始放慢引导步调。整个程序很快速,但却包含了所有催...
  • 催眠应用:催眠在刑事侦查上的运用IV 催眠应用:催眠在刑事侦查上的运用IV
    心理导读:催眠技术撷取更多潜意识下记忆的资讯,不仅可以犯罪现场的各项迹证相验证,避免因身历犯罪现场,受感官、知觉认知上主观意识的偏差而产生错误的证词,致使警方侦...
  • 催眠应用: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 催眠应用: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
    心理导读:懂得欣赏孩子的家长往往不会提出为什么我的孩子不如别人这样的问题。正确的问题是我的孩子与别的孩子相比,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如果只会问我的孩子为什么不如别人...
  • 催眠应用:催眠在刑事侦查上的运用V 催眠应用:催眠在刑事侦查上的运用V
    心理导读:催眠技术撷取更多潜意识下记忆的资讯,不仅可以犯罪现场的各项迹证相验证,避免因身历犯罪现场,受感官、知觉认知上主观意识的偏差而产生错误的证词,致使警方侦...
  • 案例分析:我眼中的马维祥和催眠术 案例分析:我眼中的马维祥和催眠术
    心理导读:我很少听懂他们的方言,凭借察言观色,可以断定男孩多次出言不逊,其母面带尴尬,时作周旋,而马教授座在那里总是面带笑容,谈吐自如,一副大家风度。 ---www.ts...
  • 催眠戒除烟瘾,酒瘾,赌博的方法 催眠戒除烟瘾,酒瘾,赌博的方法
    心理导读:催眠疗法(Hypnotherapy)是指用催眠的方法使求治者的意识范围变得极度狭窄,借助暗示性语言,以消除病理心理和躯体障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催眠方法,将人诱...
  • 催眠应用:催眠真的能治病吗? 催眠应用:催眠真的能治病吗?
    心理导读:经常听说催眠可以用来治疗疾病,有经验的人将之说的活灵活现的,让人油然生起「杰克,那太神奇了」的感觉;没有经验的人认为那是江湖术士骗人的技俩,千万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