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催眠治疗师 >

吸引力法则:反求诸己与爱邻如己

责任编辑:tspsy-张茵  发布于2013-01-13 09:09   浏览次  
  
  心理导读:为什么亲人恋人离世我们会那么难过?他们带着我们倾注的感情离开,损失的,是我们自己。   ——www.tspsy.com
  
吸引力法则:反求诸己与爱邻如己

吸引力法则:反求诸己与爱邻如己
 
  佛家有一个比喻,大致是说每一个人的灵魂就像一颗钻石,而世界上的人和人就像钻石交相辉映。在每一颗钻石上都映照着其他钻石的影子。
  
  副本是别人在我们心中的模型,这个模型和“正本”不可能完全一样,但是还是有一些共同之处的。我们通过共情,或者说感应,提供对别人生活的情感的想像,可以尽量使这个副本和“正本”接近,假如真是达到了完全一致,我们可认为副本和正本是同一个“灵魂”。不过一般来说,副本和正本总会有一些不一致存在。越是心理不健全的人,副本和正本的差异越大。
  
  一般来说,每一个人对其他人的感情,实际上都是对自己心中的关于这个人“副本”的感情。“我”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我的“主体人格”对我心中的他人“副本”的关系,是一个内部关系。当然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内部关系实际上也都是外部关系。
  
  我们用极端的例子来做一个说明,有一个精神分裂症初发期的女孩,对在图书馆中遇到的某一个男子产生了好感。她对同宿舍的其他女孩说,“他也爱上我了,我们通过心灵感应的特异功能在谈恋爱。”她在半夜突然醒来,说那个男子在叫她,同宿舍的女孩子没有意识到她病了,试图说服她,说她没有这样的特异功能。而她确坚信有特异功能,因为她觉得这个心灵感应是清清楚楚地存在着的。
  
  实际上,这个女孩在爱上陌生男子时,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了那个男子的“副本”。她用想像构造了他而且赋予他感情。她想像中的他是默默爱着自己的,所以他在她脑子里的副本是爱着她的。她所谓的心灵感空,实际上就是她和她脑子里的他的副本的相互感应。这个感应当然是存在的,因为这只是她自己头脑中的两个形象,“自己”和“他”的形象之间的感应,是同一个大脑中的两部分的相互感应。实际上,任何一个正常人也都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们都会做一些美好的白日梦,只不过我们知道这是想像而不是现实。我们想像中的他也并不是真正的他。而精神分裂症初发期的她失去了这样的辨别能力:
  
  我们对自己心中的副本的感情越多,我们在这个副本上投注的能量就越多。我们越爱一个人,他(她)在我们心中的形象就有越多的能量,我们恨一个人,也是一样。所以爱别人就是爱自己,恨别人就是恨自己。
  
  当我们所爱的亲人去世,或者我们的恋人离开我们时,我们会感到悲哀。这悲哀就是因为我们在这个“副本”上投注的能量失去了。我们爱亲人,在他的副本上投注了感情,而我们和他们有联系.这个能量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利用。但是亲人不在了,这能量也就随之消失了。这是我们的巨大损失。恋人离开我们,表明他夺走了我们寄放在他身上的能量。这更是我们的巨大损失:实际上,只要我们想办法保住这能量,就可以减少损失。比如,亲人虽然去世,我们可以保留纪念物,保留他的形象,想像他在天国活着,并一如既往地爱着自己,我们就不会感到有很大损失。恋人离开,但是我们认为他还爱着自己。他真的是不是这样不要紧,只要我们认为他还爱着自己,他的副本的能量就还可以为我所用。我就不会感到有很大的损失。
  
  不过,在心理咨询中,我们可以允许一个人暂时用这样的方法来保护自己,减少受损失的感觉,但是最好逐渐地把他寄托在这个“副本”上的能量转移。如果一直不转移,来访者就会一直怀念旧的亲人或恋人,这虽然看起来很浪漫,但是事实上他的心理能量被禁锢了,没有了和现实世界中的其他人的交流,这样是不好的。他会和现实生活失去联系,长久地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中。我们可以把这个能量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或者说“另一个副本”上,也可以把这个能量转到其他地方。
  
  假如一个人心中,另一个人的副本很强大,能量很多,而心中认为是“自己”的那个部分的能量被剥夺,给了另一个人的副本,他就会衰弱,而且依赖自己心中的副本。这就是邪教的原理,另一个人就是邪教教主。邪教教主告诉信徒,他们心中的“教主副本”的力量,本来就是属于教主的。信徒也相信,所以信徒的心中的“自己”永远没有力量,只好服从依赖教主。
  
  而在邪教教主心中,由于和教徒感应,出现了另一个过程。他把自己心中的别人的副本的能量剥夺,给了自己心中的“自己.”。
  
  邪教的教徒和教主,内心中都是不平衡的,一个左偏一个右偏,恰好成为互补。教徒本来力量并不少,但是他把大量的能量放在心中的“教主副本”影象上了,而且认为这些能量不是自己的,于是他自己可以用的能量就很最少了。教主则如同一个自恋者,认为所有的能量都属于自己,所以有一种自信,但是,因为他心中的“信徒副本”都是极为弱小无能的,帮助不了自己,所以他心中也有一种危机感。邪教教主对信徒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轻视和仇恨,因为在他的心中,他觉得“这些笨蛋拖累了我”。
  
  正教是怎么样的呢?在基督教这样的正教,教徒一开始也是把能量交给了自己心中的上帝形象。但是,如果知道“上帝”在你心中,而不在外部,则信徒知道这能量在自己心中。如果信徒相信上帝永远和自己同在,则“上帝副本”中的能量可以以“上帝帮助”的形式为信徒所用。而且,如果有真正的爱,上帝和信徒之间就消融了界限,上帝副本中的能量也就是信徒的能量。
  
  基督教可以看做是一种心理咨询的方法,它这样做的作用在:人不自信的时候,先让他“他信”,借一个“上帝”,把人心中的能量聚集起来。然后,再找到让这能量用于此人的方法,这个人就可以发掘自己的潜能了:不借上帝,人不相信自己有这样巨大的潜能,不相信自己能这样伟大,就把能量荒废了。
  
  佛教密宗也是一样,他们让信徒用非常长的时间,长达十几年甚至更久,不断地想像一个美好、善良、智慧又强大的佛或者菩萨。然后想像这个佛或者菩萨通过“加持”的方式把心理能量给了信徒,或者让信徒干脆想像自己就是一个菩萨,想像自己就是菩萨,这是和菩萨认同,这样,佛菩萨把本来就是信徒自己所有的心理能量调出来,然后给了他自己。
  
  救自己的,归根结底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在我们的心中,有“自己”的形象。“自己”的形象虽然是一个整体的形象,但是根据我们的人格意象分解的研究,它也可以分裂为许多个“子人格”的形象。但是,不论分多少个子人格。我们都还知道,这是“自己”的一部分。
  
  在我们的心中,还有别人的形象的副本。
  
  在我们的心中,“自己”和“别人”之间是有一个疆界的。这就是“人我之别”。
  
  有这个疆界,我才有“自我”感。如果这个疆界消失,“自我”也就消失了。我们一般人有一个误解,以为“自我”是一个固有的存在,和我们的认识没有关系。实际上,“自我”是我们认识的产物,是我们把“自我”和“非我”时时刻刻分别开的产物。自我消失可以在精神病态的人中出现,也就是人格解体,但是也可以在宗教体验中出现,称为“天人合一”,“无我”。这两种自我消失的不同,我们将在以后详细去谈。
  
  我们的身体为了维持自我的存在,需要有一个皮肤隔开外界,还需要有一个免疫系统,它可以通过“排异反应”把“非我”的东西排斥在外。
  
  我们的心灵也有同样的功能,我称之为“心理的排异反应”。当心灵认为某一种思想、行为和情感不是“自我”的,他就会排斥它。我们排斥的不一定是“坏”的东西,也还有好的东西,只要它不是“我”的东西,我就会排斥。这样,我才可以维持一个“自我”的存在。如果没有这个排异反应,人和人的区别从何谈起呢?
  
  靠“排异反应”,“自我”和“别人“的形象可以不混淆。我知道“别人”会骗人,但是我不会这样做,因为“这不是我做的事情”。
  
  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排异反应的表现就是精神分析家所说的“阻抗”。心理咨询和治疗师发现,来访者不听自己的劝告,顽固地坚持他自己的想法,尽管这个想法并不怎么样。这个阻抗就是心灵的皮肤和免疫系统。
  
  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阻抗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心理咨询和治疗者也都有些讨厌它。但是实际上,阻抗是人必不可少的心理功能,没有阻抗的人,就像一个失去免疫能力的艾滋病患者一样,对外界的什么都接受。结果自我必定消亡。
  
  虽然身体的排异反应很重要,一个医生在移植器官时,必须用药物抑制身体的排异更应。同样,心理的排异反应也很有用,但是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的时候,我们也必须想办法减少消除心理的排异反应。
  
  心理学家是如何做的呢。一种方珐可以是直接改变他的自我形象,也就是给他自己心中的自我增加能量,比如通过鼓励、支持,如佛教讲“自家宝藏”。
  
  还有也可以通过移情,类似基督教。
  
  来访者在心中建立一个咨询师的“副本”,通过“认同”,来访者把咨询师和自己认同,于是咨询师“副本”中的力量就移动到了来访者的心中的自我中,变为他自己可以做主使用的力量。所谓“力量的传递”就是这样的过程。
  
  认同,是把一个原来认为和“自我”不同的东西认做是“自我”的一部分,这样,排异反应就没有了。
  
  还有一种方式是通过真的爱。
  
  爱是对“别人”的接纳,因为接纳,对这个“别人”的东西就不排异了。
  
  我们可以用性做比喻,在性爱中,双方的身体结合,而女性接纳男性的细胞,不对它排异。
  
  在爱中,来访者不对咨询师形象在自己心中的副本做“排异反应”,于是咨询师借来访者心中的副本的力量到了来访者心中的自我中。我们可以用这样的话来简化一个治疗过程,来访者想,“我的治疗师是一个心理力量很强,很达观的人。我很喜爱他。我接受他的态度。我也更有力量,更乐观了。”
  
  顺便说,假如心理咨询和治疗师自己的人格不够强大、健康,或者是缺少爱,缺少人生智慧,我认为他是很难治疗别人的。个别情况下可以,但是要靠别的心理机制。
  
  如果来访者的A子人格中缺少的东西,B子人格中有,只要让AB相爱或“拥抱”就可以了,如果一时在来访者的各个子人格中都缺少,就需要或者“培植”,比如用行为训练的成功来增加能量,或者从心理咨询师那里传递了。就像金庸小说中的“内力”,要么是自己练出来,要么是别人输给他。
  
  别人给他了,别人的会少吗?
  
  也许会少,如邪教信徒把力量给了教主,自己就越发贫乏。邪教中没有真爱,教主像一个吸血鬼,得到却不付出,所以能量不能沟通,总能量也就不可能增加。
  
  也许“既以予人己愈多”,如好的咨询师和他的来访者。因为他们互爱,来访者因为爱而接受了自己心中的心理咨询师形象,于是他更强大了。而心理咨询师,所以看到来访者变强,他自己心中的“来访者副本”也更强,心理咨询师知道这个“来访者”副本本来就是自己心灵的一部分,这部分强大了,总的心灵也自然强大了。他爱这部分,所以接纳,所以更强。爱带来了积极的循环,在循环中能量反复互相激发,越来越大。只要我们“爱人如己”就可以“既以予人己愈多”。
  
  人际关系问题分析
  
  在人格意象分解的理论看,人际关系问题都可以看做是个人内部的问题。我们相信调节了自己内心的冲突,外在的人际关系就可以改善。
  
  外部矛盾是内心矛盾的投射,我们所恨的人往往是自己,我们所讨厌的入往往是自己,我们所不回避的人往往还是自己。
  
  我们自己可以为人际关系中出现的问题负责。
  
  当然,反过来说也对,所有我们内心的心理问题也都是外界问题的反映。
  
  外人也可以为我们的心理问题负责。
  
  从绝对的意义上说,假如一个人自己的内心达到纯粹的光明澄澈,有大智慧,有大爱心。即使外界环境不好,他也不会有心理问题。反之,假如一个人的外在环境是至善至美的极乐世界,他身边的人个个无比善良、无比智慧,他自己即使有心理问题,也会迅速消解。但是,这些都是空话,因为我们自己和外界都不可能十全十美。
  
  我们可以选择角度,可以把问题归咎于别人,也可以自己担负起责任,当然也可以把有些问题归咎与别人,把有些问题归因于自己。
  
  人际关系上出现问题的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归因不合理。过多归咎于他人就会产生攻击倾向,过多归咎于自己的人则容易产生抑郁情绪,归咎于他人但是不敢反抗转而归咎于自己的人还会产生被动攻击行为。
  
  有些人过分地把问题归咎于自己。
  
  很小的孩子就是这样。当他的父母大吵大闹要离婚的时候,小孩子会可怜巴巴地说:“爸爸妈妈不要离婚了,我再也不淘气了。”他把父母闹离婚的责任归到了自己身上,其实父母离婚是父母的事情,和孩子是不是淘气几乎没有关系。
  
  有些人虽然长大了,心态上还不成熟,所以外界出了什么问题,他都会归咎于自己。比如丈夫虐待妻子,她以为“肯定是我不好,是我不招人喜欢。”这样的人,会走向自卑、自罪和抑郁。
  
  有些人过分地把问题归咎于别人。
  
  罪犯大多是这样的人,他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责任。他偷东西,是因为社会对他不公平,为什么有的人身价亿万,而自己却穷困潦倒;他伤人,是因为对方太可恨;他诈骗,是因为别人都太傻了,活该受骗;他强暴妇女,是因为那些女人自找。
  
  不仅罪犯会这样,我们一般人也常常是这样。我们工作中出了问题,是因为老板专制、同事是小人、下属偷懒;我们家庭不和,是因为对方太不讲理;我们和朋友有矛盾,是因为朋友小气、自私、不懂事……
  
  造成人际矛盾的原因,最多见的就是因为归咎别人太多。即使是那些喜欢把别人的错误揽在自己身上的自罪、自卑者,在内心深处也一样在归咎于别人。他们嘴上在说,“都是我不好,我不招人喜欢”,而潜台词却是,“你们应该喜欢我,应该更多地关心我,你们不这样做我就会抑郁伤心,就会痛苦悲哀,我需要你们大家怜悯我”。而在他看来,大家没有达到他的期望。直接归咎于别人的人是主动攻击者,而自罪自责者是被动攻击或者说隐蔽的攻击者;被动攻击者不直接批评别人,但是他们会用拐弯抹角的方式间接批评别人。他不说“你对我不好”,而说“我这个人命苦”:他不提出要求,但是在别人高兴的时候,他会突然哭起来:如果别人让他做什么事情,他不会直接拒绝,但是他会磨蹭、会做错、会发生小事故……
  
  依赖性强的人身上,被动攻击出现得多。原因是依赖性强的人不敢直接、主动地攻击,他害怕这样会激化矛盾,害怕发生直接的对立,害怕关系破坏,害怕被抛弃而无人可以依赖。被动攻击是一种有掩饰的攻击,表面上不是攻击,所以不至于引起直接的对立和冲突。
  
  人际关系中的另—个常见问题是回避。回避行为的根本原因是恐惧。
  
  我们之所以恐惧别人,归根结底是恐惧我们自己内心中的某个东西。如果自己心里没有让自己恐惧的东西,一个人不会轻易害怕。
  
  我们内心中恐惧的是什么呢?最主要的就是被禁止的欲望,主要是攻击的欲望和性的欲望。我们恐惧,是因为我们知道在自己的心中,有—个子人格在努力追求某一个目标,我们恐惧,是因为我们知道另有一个子人格坚决不允许这个目标实现。追求者日夜不松懈地寻找机会,试图实现自己的目标;阻止者必须时刻警惕,害怕一放松就出问题,这就引起了恐惧。
  
  有时在异性之间,会莫名其妙的出现冲突。而经过仔细分析,我们发现在潜意识中他们之间有性的吸引力,而双方又都在压抑这种性的欲望。冲突是为了让他们能保持一个足够的距离,以避免危险的吸引力。
  
  回避是克服恐惧的手段,老子说过:“见可欲,使心不乱。”回避了,心就安静了。但是回避久了,自己就不可避免感到孤独、寂寞,而且身边的人也感到你不可以亲近。
  
  还有一个问题是冷漠,它是最严重的人际关系问题,是压抑到了极点的结果。
  
  反求诸己与爱邻如己
  
  人际关系调节的原则,可以分别用两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反求诸己、爱邻如己。
  
  所谓反求诸己,就是在人际关系出了问题的时候,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尽量不归咎于别人。
  
  在出了问题的时候,从一个角度看,可以说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自己的责任;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把所有问题都说成是别人的责任。为什么在这里我强调多看自己的责任呢?
  
  很多人喜欢诿过于人,因为诿过于人有一个好处,它可以使我们不自责,可以让我们把自己看做是“好人”,可以减少我们的焦虑。但是,他们不知道,实际上反求诸己对自己更有利。
  
  如果我们诿过于人,也就等于承认了“我的幸福快乐与否,是操于别人之手的”。别人好,我才能幸福快乐,别人不好,我就只好愤怒或者抑郁。而别人怎么做,归根到底是由别人决定的,你虽然可以施加少许影响,但是不可能完全让别人按你希望的方式对待你。这样,你的幸福快乐在别人手上,你只好在别人那里得到。
  
  你也许可以把幸福快乐抢过来,就像那些脾气很大的人一样。他们的潜台词是“你们必须对我好”,可是越是这样,别人在心里越是不满,即使对你好也是表面的。
  
  你也许可以把幸福快乐骗过来,像花花公子一样,但是即使你成功地骗了别人,你却骗不了自己:在你自己的心中,会有一个子人格说“你这个人不怎么样”。
  
  你也许可以乞求别人,就像那些抑郁悲伤的“伤心女孩”。你把自己弄得很惨,以求别人的冷惜。这是很苦的事情,时间久了,别人就烦了。你只好像琼瑶小说中的某些女孩一样,要么闹自杀,要么发疯,才能得到别人的怜惜。
  
  你也可能失望了,不相信能得到幸福快乐,于是回避别人、回避生活,你的生活变得索然无味。
  
  这都是因为你把幸福快乐交到了别人手中。
  
  如果我们把责任担负起来,反求诸己;如果我们对自己说,“我是不是幸福,说到底还是看我自己怎么想、怎么做”,你就有了主动权。你既然过去自己能让自己不愉快,现在就能让自己快乐。
  
  别人怎么想怎么做,我们做不了主;但是我们自己怎么想怎么做,至少我们还是可以做八分主的。
  
  所以聪明人,比如孔子,就建议大家“反求诸己”,不要把这理解为一种“自我牺牲”,这实际上是一种快乐秘诀。
  
  还有一个要点就是“爱邻如己”,这一点很简单,只不过我们要做一点澄清。过去大家以为这句话的重点是让我们“爱邻”,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基础,就是爱己。爱自己,才可以爱别人。
  
  爱自己,在我们的人格意象分解中,就是让所有的子人格相亲相爱。这是—切心理咨询的基础。
  
  (文/张先隆 唐山心理咨询网)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人们对催眠的误解和担心 人们对催眠的误解和担心
    心理导读: 你可能会很惊讶地发现,许多人,包括你的同事,乃至那些自称为催眠师的人,都会对某些有关临床催眠的误解的观点信以为真。在每一个误解讲解完之后,我会进行一...
  • 催眠唤起的回忆可靠吗? 催眠唤起的回忆可靠吗?
    心理导读:如果来访者没有自称有虐待史的话,就不要推断有这样一段历史的存在:不要在催眠中给来访者做出具有引导性质的暗示,暗示他们该回忆起什么或如何回忆起某些记忆:...
  • 催眠治疗:怎样瞬间催眠一个人? 催眠治疗:怎样瞬间催眠一个人?
    心理导读:当催眠师瞬间催眠个案时,嘴巴是停不下来的,他会一直的给予个案指示,不断的引导个案进入一定的催眠状态中,始放慢引导步调。整个程序很快速,但却包含了所有催...
  • 催眠应用:催眠在刑事侦查上的运用IV 催眠应用:催眠在刑事侦查上的运用IV
    心理导读:催眠技术撷取更多潜意识下记忆的资讯,不仅可以犯罪现场的各项迹证相验证,避免因身历犯罪现场,受感官、知觉认知上主观意识的偏差而产生错误的证词,致使警方侦...
  • 催眠应用: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 催眠应用: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
    心理导读:懂得欣赏孩子的家长往往不会提出为什么我的孩子不如别人这样的问题。正确的问题是我的孩子与别的孩子相比,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如果只会问我的孩子为什么不如别人...
  • 催眠应用:催眠在刑事侦查上的运用V 催眠应用:催眠在刑事侦查上的运用V
    心理导读:催眠技术撷取更多潜意识下记忆的资讯,不仅可以犯罪现场的各项迹证相验证,避免因身历犯罪现场,受感官、知觉认知上主观意识的偏差而产生错误的证词,致使警方侦...
  • 案例分析:我眼中的马维祥和催眠术 案例分析:我眼中的马维祥和催眠术
    心理导读:我很少听懂他们的方言,凭借察言观色,可以断定男孩多次出言不逊,其母面带尴尬,时作周旋,而马教授座在那里总是面带笑容,谈吐自如,一副大家风度。 ---www.ts...
  • 催眠戒除烟瘾,酒瘾,赌博的方法 催眠戒除烟瘾,酒瘾,赌博的方法
    心理导读:催眠疗法(Hypnotherapy)是指用催眠的方法使求治者的意识范围变得极度狭窄,借助暗示性语言,以消除病理心理和躯体障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催眠方法,将人诱...
  • 催眠应用:催眠真的能治病吗? 催眠应用:催眠真的能治病吗?
    心理导读:经常听说催眠可以用来治疗疾病,有经验的人将之说的活灵活现的,让人油然生起「杰克,那太神奇了」的感觉;没有经验的人认为那是江湖术士骗人的技俩,千万要小心...

热门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