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经典案例 >

急性应激障碍的诊断与治疗方案

责任编辑:tspsy-念暖  发布于2021-02-09 18:07   浏览次  
  心理导读:急性应激障碍的症状因人而异,多种多样、有很大的不同。它既可以是以焦虑、恐惧为主;也可以是以快感缺乏、心境低落为主;还可以是转向外界的愤怒和攻击;又可以是解离症状;更可能是几种症状交织在一起。   ---www.tspsy.com
 
急性应激障碍的诊断与治疗方案

急性应激障碍的诊断与治疗方案
 
  个体经历突发或持续存在的创伤事件,比如,经历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战争、火灾、爆燃、沉船等其它重大的突发人为事故;人际之间的暴力(霸凌、虐待,特别是性暴力);亲人因非疾病原因突然离世;身体的伤、残,或者目睹暴力、破坏或死亡伤残等,就会出现急性应激障碍。通常在创伤发生后数分钟至数小时起病,一般持续时间短,数天内恢复,多数在一个月内症状完全消失。如果应激因素消除,症状就迅速缓解;如果应激因素持续存在或具有不可逆转性,症状一般在24-48小时后开始减轻,并在大约3天后变得轻微。如果症状持续存在超过一个月,则不再诊断急性应激障碍,而考虑可能是创伤后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的症状因人而异,多种多样、有很大的不同。它既可以是以焦虑、恐惧为主;也可以是以快感缺乏、心境低落为主;还可以是转向外界的愤怒和攻击;又可以是解离症状;更可能是几种症状交织在一起。某个个体可能出现如下一种或多种表现:
 
  情绪改变:焦虑、烦躁、暴躁易怒、愤怒、紧张、恐惧、怕见人、抑郁或情绪不稳、兴趣减退、脆弱、哭泣、惊慌失措或表面平静却给人感觉眼神游离;
 
  认知改变:侵入性画面、声音或气味,注意力不集中,遗忘,过度警觉,不信任他人,自责,罪恶感;
 
  躯体不适或生理症状:失眠、食欲改变、头痛、腰酸背痛、疲劳;
 
  行为改变:躲避、回避,呆坐沉思,麻木,模仿行为,或过分投入活动或工作,话多,严重时可出现自杀、他杀、酒精药物或毒品滥用等。
 
  根据美国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的诊断标准,急性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
 
  A. 个体以下述一种或多种方式经历实际发生的死亡或遭受死亡威胁、严重的躯体伤害或性暴力:
 
  1. 直接经历创伤事件。
 
  2. 目睹发生在他人身上的创伤事件。
 
  3. 获知亲近的家人或朋友发生了创伤事件。
 
  4. 因工作原因反复暴露于创伤事件令人作呕的细节中。
 
  B. 有以下4类14个症状中的9个或更多症状,且这些症状在创伤事件发生后开始出现或加重:
 
  侵入症状:
 
  1. 反复、非自愿以及闯入性地出现有关创伤事件的痛苦记忆(儿童可以是反复玩与创伤事件某方面有关的游戏)。
 
  2. 反复做令人痛苦的梦,而梦的内容或情感与创伤事件有关(儿童可以出现令人恐惧的梦,但梦的内容无法识别)。
 
  3. 解离反应(如闪回),即个体在一些场合的感觉或行为就像创伤事件重新发生一样。(个体的此种反应可以是连续谱中的某种情况,最极端的情况是个体对所处环境完全失去察觉,就如同创伤再发生一样。)
 
  4. 暴露于象征或与创伤事件的某个侧面相似的内部或外部线索时,个体体验到强烈的或延长的心理痛苦或出现显著的生理反应。
 
  负性心境:
 
  5. 持续不能体验正性情绪(如,不能体验愉快、满足或爱的感觉)。
 
  解离症状:
 
  6. 个体感觉到环境或自身的真实感发生改变(如,个体感觉自己从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处于恍惚之中,或时间过得非常慢)。
 
  7. 不能想起创伤事件的某个重要方面(这通常是分离性遗忘症所致,而非脑损伤、酒精、毒品等因素所致)。
 
  回避症状:
 
  8. 回避或者尽力回避与创伤事件有关或密切相关的令人痛苦的回忆、想法或感觉。
 
  9. 回避或者尽力回避相关的外部提醒物(人们、地方、对话、活动、物品或情形),因为这些外部提醒物可唤起与创伤事件有关或密切相关的令人痛苦的回忆、想法或感觉。
 
  高唤起症状:
 
  10. 睡眠紊乱(如,入睡或保持睡眠困难,或睡眠不安稳)。
 
  11.(在没有或几乎没有挑衅的情况下)出现易激惹的行为或愤怒爆发,通常表现为对人或物的语言攻击或身体攻击。
 
  12. 警觉性增高。
 
  13. 集中注意力有问题。
 
  14. 夸张的惊跳反应。
 
  C. 此紊乱(标准B、C、D和E)持续的时间为创伤后的3天到1个月。
 
  D. 此紊乱导致临床上明显的痛苦或社交、职业或其他功能的重要方面受到损害。
 
  E. 此紊乱不能归因于物质(如药物,酒精)或其他躯体疾病(如轻度的创伤性脑损伤)所致的生理反应,也不能用“短暂精神病性障碍”来解释。
 
  创伤发生后,个体出现上述症状是对突遭异常境遇或突然经历异常事件的常见正常反应,所以个体对自己出现的症状无需害怕,允许它出现或存在。这是因为如果创伤事件足够严重,几乎每个人都会出现急性应激症状,至少暂时都会出现。而经历创伤的个体之所以从急性应激障碍演变成创伤后应激障碍或罹患其他精神障碍,往往跟其既往经历以及不良的认知和应对方法有关。比如过度采用下列一种或多种饮鸠止渴的方法:
 
  1. 酗酒、吸毒、吸烟;
 
  2. 经常使用镇静催眠药物;
 
  3. 回避家人、朋友或熟人,回避社会活动;
 
  4. 经常独自待着或躺着、整天睡觉、不注意个人基本卫生;
 
  5. 超时过度工作或帮助他人;
 
  6. 过度自责或责备他人;
 
  7. 过度压抑或回避自己的不良情绪或身体不适感;
 
  8. 出现危险的性行为、开快车或从事其他危险活动;
 
  9. 暴饮暴食、疯狂花钱或花钱无节制;
 
  10.沉溺于电视、网络或游戏;
 
  11.饮食起居时间不规律。
 
  如果个体认识到他所体验到的那些反应(闪回、回避、认知改变、情绪改变、生理症状)都是正常的反应,是很多人在经历异常强烈的应激事件后都会出现的反应,也能够认识到这些反应不会马上消失,会持续一段时间,甚至一个月左右,但反应强烈程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同时不采取不恰当的措施应对,而是试着用下述方法帮助自己,就可以尽快恢复至危机发生前的功能状态:
 
  1. 尽可能规律进食,一日三餐,保证营养补充;
 
  2. 尽可能保证合理的睡眠时间,尽可能使自己生活规律,按时作息、工作或学习;
 
  3. 与亲友或值得信赖的人交流,主动适度寻求帮助,借助于他们帮自己转变思维和行为方式;
 
  4. 力所能及地给别人提供帮助;
 
  5. 主动了解与目前状况有关的信息,理解和接纳自己目前的应激反应,且知道相应的自助方法;
 
  6. 适度规律地锻炼身体,安排时间做一些运动;
 
  7. 从事一些活动让自己愉快或放松,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等,让自己适度转移注意力;
 
  8. 如果以前有过类似经历,回顾从前有效的应对方法,并使用这些有效的方法;
 
  9. 试着自我宽慰、安慰或激励,无论是自己对自己说,还是写下来大声朗读,或者在头脑中默念。
 
  如果个体的症状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且个体持续感到痛苦或者影响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或人际交往,则需要考虑寻求专业帮助,就诊于精神专科医院接受专业的心理或精神科治疗,就有机会尽快康复。
 
  (作者:李献云 | 来源:crisis.org)
 
  疫情引发的心理应激
 
  心理导读:对于普通大众来说,由于疾病对自身生命安全造成一定威胁,以及对新发疾病知识的欠缺,疫情爆发初期,首先出现的是恐慌和焦虑情绪,担心自己得病、出现失控感,有些人还会有心慌、出汗和各种躯体反应,以及睡眠障碍等。度过初期的恐慌后,紧接着会出现愤怒情绪,陷入寻找所谓“肇事者”的怪圈,攻击某些所谓的“危险分子”。   ---www.tspsy.com
 
  一、疫情心理应激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全国爆发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很多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不同人群的心理反应有不同特点。现在我简单归纳一下普通大众、病人和家属、被隔离者以及一线医务人员的心理反应特点。
 
  1.大众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由于疾病对自身生命安全造成一定威胁,以及对新发疾病知识的欠缺,疫情爆发初期,首先出现的是恐慌和焦虑情绪,担心自己得病、出现失控感,有些人还会有心慌、出汗和各种躯体反应,以及睡眠障碍等。度过初期的恐慌后,紧接着会出现愤怒情绪,陷入寻找所谓“肇事者”的怪圈,攻击某些所谓的“危险分子”,比如禁止武汉或湖北人入内等极端举动。如果疫情短期内没有缓解,因为社交减少、短时间没看到希望,少数人会出现空虚/无聊甚至悲观抑郁情绪。疫情的心理反应中有一个比较独特的现象,就是强迫症状比较多。有些人由于过度恐慌,出现过度的不必要的清洗行为。一般的七步洗手法几分钟就够了,有的人可能会清洗若干次,耗时半个小时甚至更多。恐慌、愤怒、抑郁和强迫,是普通大众在疫情中常见的心理反应,随着疫情的缓解,多数人的心理反应会逐渐自动消失。只有少数人心理应激反应比较严重,需要专业的治疗。
 
  2.病人及家属
 
  对病人和家属而言,多数人在被确认患病后内心是否认被感染的现实的,在个别病床紧缺地区,被确诊的患者和家属有庆幸的感觉,终于有机会接受治疗了。但是,患者及家属很快就会发现事实不可改变,出现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反应,对治疗的前景可能抱有很大期望,但是又不明确。一旦治疗效果不理想或者有加重的迹象,就容易陷入绝望无助的情绪之中,影响治疗,极端情况下还可能出现自伤自杀行为。由于和亲人分离,患者和家属还会出现一些孤独和悲伤的情绪反应。也有一些人出现愤怒情绪,矛头指向自己认定的“传染源”,出现攻击行为。否认、绝望和愤怒,是病人和家属常见的心理反应。随着身体的康复,大多数会自行缓解。个别严重的情况则需要专业的心理干预。
 
  3.被隔离者
 
  对于被通知为密切接触者的人来说,第一个反应就是“否认”,觉得自己不会那么悲催。很快,他们就会产生愤怒的情绪反应,指向曾与自己有过密切接触的确诊患者。在进入被隔离状态后,少数人会出现悲伤、抑郁甚至绝望的情绪,感到自己的前途被别人毁了。这些是被隔离者常见的心理反应。
 
  4.医务人员
 
  在抗击疫情一线的医务人员的心理反应比较特殊。与前面三类人被动卷入有所不同,一线医务人员是在明知危险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地进入最危险的区域。他们对危险有一定的预期,所以很少出现恐慌和焦虑情绪。对一线医务人员而言,最主要的是工作压力带来的影响。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会逐渐出现疲乏和倦怠,甚至有些人会出现不现实感。由于疫情不会在短时间内完全缓解,有的人会出现沮丧、无助的感觉,或者悲伤、担忧和抑郁情绪。尤其是看到身边一起工作的同事被感染后,因为情绪代入,会出现悲伤和痛苦的情绪反应。医务人员的心理应激反应较前三类更为严重,需要及时和全面进行专业干预。
 
  二、疫情心理应激的觉察与自我评估
 
  本次肺炎疫情给大多数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那么如何知道我们的心理健康是否受到影响以及严重程度如何呢?理想的方法是去专业机构寻找专业人员做专业的评估。但在目前号召大家“呆在家里、少出门、抗击疫情”的情况下,我简单介绍一个自我评估心理健康状况的方法。
 
  我们从几个方面自我评估,看自己有没有以下几个情形:发脾气、不能集中注意力、工作效率下降、食欲差、睡眠差、疲惫/心慌/出汗、爱哭/高兴不起来等7个方面。出现以上情况越多,说明心理应激越严重。如果我们的心理健康已经受到比较大的影响,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尝试自我调节:
 
  1)转移注意力,多做一些事情,比如在家做家务,谈论一些有趣的事情。
 
  2)工作中分解任务,不要定长远的工作目标任务,而是要从每天的工作完成情况中获得价值感和满足感。
 
  3)多与家人沟通,与他们多互动,获得足够的心理支持。
 
  疫情引发的歧视及其应对
 
  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的时候,出现了一种奇怪的有些自相矛盾的现象。人们一边努力支持抗击疫情、高喊武汉加油,一边又禁止武汉人湖北人进入小区或者赶走他们,哪怕他们拿着解除医学隔离的证明;人们一边为在抗击疫情一线的医务人员的舍身忘我的精神感叹,一边又禁止医务人员进入所居住的小区。
 
  这种与疫情相关的“歧视”,是群体性心理应激的表现,是愤怒情绪和攻击行为。因为病毒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大家就很恐惧,需要一个清晰的标记物来识别危险。医务人员、武汉人、湖北人就被一些人当做危险的信号被排斥。
 
  消除这种“歧视”,首先需要官方和专家的澄清和解释,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但也需要“我们”-医务人员、武汉、湖北、或者其他被排斥的人进行一些应对。我简单介绍几个方法:
 
  1)“我们”要意识到,人们害怕的是疾病,是病毒,不是医务人员、不是武汉人湖北人或者其他任何地方的人。“我们”只是人们认为的病毒的载体。“我们”自己要意识到这一点,调整自己的观念,有助于“我们”减轻被“歧视”带来的愤怒和委屈。
 
  2)这种恐惧、愤怒和“歧视”,具有一定的“传染性”。聚集的人越多,群体性的恐惧、愤怒和攻击越强烈。所以在遇到被排斥的时候,不要做出过于强硬的反应,以免遭到更多人的攻击。
 
  3)做好同伴支持。被“歧视”和排斥的人们互相鼓励和心理支持。但这不是要“我们”抱团去对抗,而是让彼此知道有人在互相关心和帮助。
 
  4)做好必要的备份措施。比如出行和住宿被不合理拒绝的时候,有相应的应对方案,如备选的交通方式和住宿地等。减少因为不合理的拒绝造成的不必要的麻烦。
 
  希望我们大家携手同行,共同战胜病魔,消除恐惧,社会和谐。
 
  (作者: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 来源:crisis.org)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心理导读:从性心理学角度讲,每个幼儿在3~6岁期间都会有一个把自己的异性家长当作性对象的时期。若由于种种原因,性心理停滞不前,不能超越以异性家长为性对象的阶段,那...
  •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心理导读:痛失亲人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早期的适当干预能帮助居丧者顺利渡过悲哀过程,使他们能正视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www.tspsy.com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
  •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心理导读:和国内不一样的是,日本民间或人们私下里对那些不伤害当事人且不危及他人的乱伦事件是保持比较宽容的态度的,这样一来乱伦行为的私密性就不是特别强,不少日本人...
  •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心理导读:母子乱伦源于俄狄浦斯情结,这个希腊传说说的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象征着人类在特定成长阶段的心理规律,人类在2、3岁左右是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由于与...
  • 母子乱伦,谁之错? 母子乱伦,谁之错?
    心理导读:在浴室里母亲告诉我,我是吃她的奶长大的,并让我的手按在上面,还让我看了她的下身并抓着我的手摸了那里,告诉我说那是我的生命之门 ---心灵花园 案例描述: 我...
  •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心理导读:在大多数乱伦案例中母亲的反应都很类似:她的心理防线开始一点点松懈,对儿子的过激行为往往只是嗔骂,温情的责备,或者默认、容忍,往往都没有严厉地惩罚和教育...
  •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心理导读:你有没有做过性梦?人们经常在梦里得到非常美妙的性感受,梦幻中的性体验,其实跟性生活本身一样自然又平常。女人为什么会做性梦?性梦会不会导致出轨呢? ---www...
  • 深度解析母子乱伦的动机 深度解析母子乱伦的动机
    心理导读:狭义的乱伦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发生性行为;广义的乱伦除了指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发生性行为之外,还包括和有血缘关系的血亲之配偶发生性行为。 ---心灵花园 ...
  •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心理导读:你可以说这是重口味,也可以说人脑子坏了,但是事实真正的如此少女遭到警察的强奸后,发现自己怀孕,于是辍学与这个警察同居。这件事让很多人不能理解,也想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