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疾病 >

治疗抑郁症:悲伤何时成为一种病?

责任编辑:tspsy-念暖  发布于2021-02-01 09:19   浏览次  
  心理导读:如果生活本来就有许多让人抑郁的理由--贫困、歧视、极不稳定的生活状况--那么是否所有的抑郁都应该被视为一种疾病?这不仅只是理论问题:经济紧缩的英国开出了更多的抗抑郁药物,北美农村地区也开出了更多的阿片类药物。这条界线怎么划涉及两种风险:一边是将日常烦恼上升为医疗问题,一边是许多人的痛苦将不构成临床上的抑郁。    ---www.tspsy.com
 
抑郁症——悲伤何时成为一种病?

抑郁症—悲伤何时成为一种病?
 
  悲伤何时成为一种病?Jonathan Sadowsky在《抑郁帝国》(The Empire of Depression)的开篇问道。这段历史夹杂着如何在正常悲伤和严重悲伤之间划线的专业之争——如今,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都将严重悲伤称为抑郁症。作者反对还原论和教条主义,他没有陷入抑郁症是源于化学失调还是社会不平等的旧有分歧,而是力辩抑郁症可以是心理学、生物学和社会问题——毕竟,就算它是一个文化问题,也不妨碍它成为一种真正的疾病。
 
  鉴于世界卫生组织将抑郁症列为全球疾病负担的主要因素,追溯其历史便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考虑到新冠疫情造成的心理健康危机,这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要搞清楚一个因时间地点而不断变化且界线不明的事物绝非易事。作者Sadowsky是一位医学史学家,对于目前抑郁症确诊数量激增的情况,他提出了三种可能原因:一是抑郁症确实增加了;二是抑郁症的数量没变,但我们的诊断能力增强了;三是以前不被视为疾病的情绪现在被诊断为抑郁症了。
 
  这不是对过度诊断的哀叹。相反,作者回顾了精神病学是如何给人帮助的。他从文艺复兴欧洲的“忧郁症”(melancholia,据说是由黑胆汁过多引起的,曾通过导泻治疗)谈到今天对神经递质失衡(通过药物治疗)的研究。他带我们回到基督教中世纪,当时的人们开始争论得病者是否要为自己的痛苦而受到谴责;又讲到弗洛伊德关于愤怒的精神分析理论如何转向内在;以及20世纪80年代百忧解(氟西汀)、量化和全球化造成的文化轰动。
 
  在这样的积极视角下,大多数抑郁症患者是自愿接受治疗的,治疗也改善了他们的感受。作者没有说这些人是集体受了骗,或是被诱导去服用化学药物的。但是,这种轻松的口吻并没有考虑到权力的角色:在被迫服药和自愿服药之间,有很多故事。
 
  文化疾病
 
  抑郁症有自己的文化生命,就像其他人笔下的恐慌症、躁郁症和自杀一样(见Jackie Orr的《恐慌日记》(2006年);Emily Martin的《躁郁症探险》(2007年);Ian Marsh的《2010年自杀》)。诊断可以让个人的感受得到肯定,帮助他们找到经历类似的人,给他们带来希望。但诊断也会导致污名化,迫使病人服从强制治疗,忽略了他们得病的前因后果。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问:于个人于政治,抑郁症“做”了什么?个人角度的解释可以转移人们对背后更大社会问题的关注,以及这些问题如何让一些人的生活变得水深火热。
 
  换句话说,抑郁的历史也关乎谁来决定什么叫正常,什么叫不正常。如果生活本来就有许多让人抑郁的理由——贫困、歧视、极不稳定的生活状况——那么是否所有的抑郁都应该被视为一种疾病?这不仅只是理论问题:经济紧缩的英国开出了更多的抗抑郁药物,北美农村地区也开出了更多的阿片类药物。公平地说,这个观点是Sadowsky这本书的关键。他解释道,这条界线怎么划涉及两种风险:一边是将日常烦恼上升为医疗问题,一边是许多人的痛苦将不构成临床上的抑郁。
 
  如此一来,抑郁症自然就绕不开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医生和病人之间,国家和企业之间——掌握权力的一方向全球推广他们对痛苦的评定和治疗方案。评判谁理性谁不理性,以及未经同意就拘留或治疗别人的权力,也许是最残酷的提醒,提醒我们为什么治疗抑郁症和给糖尿病患者打胰岛素并不是一回事,以及为什么尽管(或因为)有可理解的生物化学机制的研究,但病耻感依然存在。这也是反精神病学运动背后的概念,反精神病学运动抗议伤害性的诊疗操作,尤其是那些建立在权力差异上的做法。然而,反精神病学只在书中一掠而过,就像舞台剧中的大反派。
 
  错误的二分法
 
  作者指出,一个又一个时代,人们总是在错误的两边——抑郁症的政治解释和医学解释,或是生理解释和心理解释——之间摇摆。作者非常正确地呼吁人们抛弃这些一刀切的二元论。在笔者看来,要真正摈弃这些粗放的错误概念,我们就要正视多年来种族主义、性别歧视、体能歧视在划分诊断界线上的核心作用,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一种不幸之事漠然置之。例如,精神病学曾在历史上认为文化层次低的人不会有精神问题,但又把反殖民主义列为精神疾病。
 
  事实上,许多形式的抵抗都被归类为精神疾病的症状,从美国19世纪尝试逃离暴行的非洲奴隶到1960年代的黑人力量(Black Power)运动,皆是如此。因此,令人震惊的是,作者除了用“帝国”来比喻西方精神病学在解读痛苦方面的全球主导地位之外,书中关注的权力和政治少之又少——尤其是考虑到作者之前还对殖民主义有过研究(在1999年的《帝国混乱》一书中)。
 
  书的最后留下了一句箴言:“倾听病人。”然而,除了给疾病作传之外,经历过抑郁的人、被诊断有病的人、拒绝当病人的人、接受治疗的人,或是精神病的幸存者——这些人的声音(和对他们研究)在书中几乎完全听不见。这些人(以及他们所组成的集体)通过领导研究项目和全球运动来为自己争取权利,为丰富抑郁症的知识做出了贡献。缺少这些声音的抑郁症历史只能是片面的。
 
  (作者:Jonathan Sadowsky | 节选自《The Empire of Depression: A New History》)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心理疾病:为何有些女人喜欢性虐待? 心理疾病:为何有些女人喜欢性虐待?
    心理导读:牛郎店,众所周知是女性买春的地方。在牛郎店里,有些常客喜欢对牛郎进行性施虐,上演SM戏码。可怜的牛郎被打被骂不还手不还口,面对尖锐的高跟鞋还要强忍。为什...
  • 捡垃圾成瘾:心理疾病惹的祸 捡垃圾成瘾:心理疾病惹的祸
    心理导读: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老人拾荒,拾的正是心荒。用囤积废品,来获得相对的安全感;通过捡拾垃圾的过程释放自己的情感,充实自己的生活,同时又将自己的情感附于捡...
  • 心理疾病:同性恋与恋足癖 心理疾病:同性恋与恋足癖
    心理导读:恋足癖属于性倒错中的其中一种恋物癖。性倒错是一种性行为形态,需要藉着不寻常的物体,仪式或情境,才能得到完全的性满足。有些性倒错比较严重的个体,每天需要...
  • “冰恋”:精神疾病性的SM “冰恋”:精神疾病性的SM
    心理导读:马尼奥塔事件发生后,国内部分性学家与网友认为其行为疑似冰恋,即SM(虐恋)中的最高层次:死亡调教。接下来我们以冰恋作为新知与大家一起来了解,消除大家对这...
  • 恋足癖与性冷淡,抑郁症,性厌恶 恋足癖与性冷淡,抑郁症,性厌恶
    心理导读:恋足癖属于性倒错中的其中一种恋物癖。性倒错是一种性行为形态,需要藉着不寻常的物体,仪式或情境,才能得到完全的性满足。有些性倒错比较严重的个体,每天需要...
  • 换偶群p拍裸照背后的心理动机 换偶群p拍裸照背后的心理动机
    心理导读:近日,夫妻群P聚会成为讨论的热点。我们试图去解释为什么人类有寻求性爱刺激的需求,于是,一个著名的理论浮出水平,那便是柯立芝效应。 ---www.tspsy.com 换偶...
  • 心理疾病:如何治疗飞蚊症? 心理疾病:如何治疗飞蚊症?
    心理导读:大部分飞蚊症患者会避免手术。事实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飞蚊症根除。然而,我们眼睛的自愈过程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的多。 ---www.tspsy.com 心理疾病:如何治疗...
  • 心理疾病:偏执型人格障碍与妄想症 心理疾病:偏执型人格障碍与妄想症
    心理导读:他经常怀疑妻子与他人有染,在这种变态心理的驱使下,他不仅毒打妻子,还将连襟、哥哥杀害,几乎所有沾亲带故的男士都被他列入了黑名单。 ---www.tspsy.com 心理...
  • 心理疾病:母子乱伦的诱因 心理疾病:母子乱伦的诱因
    心理导读:母子乱伦多因家庭变故,特别是单亲家庭,母子长期相依为命,没有父亲的威胁,进入青春期的男孩很容易对母亲产生好感,进而出现乱伦行为。 ---www.tspsy.com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