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经典案例 >

优势资源在心理咨询中的运用

责任编辑:tspsy-桔子  发布于2017-05-26 11:33   浏览次  
  心理导读:文化弥散于每一个角落,渗透在每一个的血液中,影响着我们的一举一动。而区域性的社区文化更由于来访者从小浸润其中而已经成为了其人格的一部分。因此,有意识地关注和采撷其中的因子并加以改造,灵活地运用于心理咨询和训练中,有助于咨询师更好地开展心理咨询。    ---www.tspsy.com
 
优势资源在心理咨询中的运用

优势资源在心理咨询中的运用
 
  心理咨询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与其他教育最大的区别,就其过程而言,在于其具有显著的生成性和即时性。所谓生成性,是指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必须根据来访者的现场反应及时地调整咨询思路和咨询行为,采取恰当的语言、表情、行为措施等准确地予以回应。由于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的现场反应是不确定和难以预见的,所以,咨询咨询师必须具有相对高超的应对技能和生成咨询的技能,否则,心理咨询就不能进行。而所谓即时性则指对于来访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的陈述、表现、困惑等,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必须立即给予技术性反应,一般不能出现诸如“这个问题我还没想好如何回答”、“你的问题该如何训练,我想想明天给你答复”等现象。心理咨询的这一过程性特点,客观上决定了其必须是一个智慧生成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考验着咨询师的学识,也考验着咨询师随机应变的水平。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就灵活地运用“ Anytime,Anywhere”资源(随时随地资源)开展心理咨询作一探讨。
 
  一、关注区域性本土文化,灵活运用区域性社区文化因子于心理咨询中
 
  文化是最广泛的“Aanytime,Anywhere”资源,因为文化弥散于每一个角落,渗透在每一个的血液中,影响着我们的一举一动。而区域性的社区文化更由于来访者从小浸润其中而已经成为了其人格的一部分。因此,有意识地关注和采撷其中的因子并加以改造,灵活地运用于心理咨询和训练中,有助于咨询师更好地开展心理咨询。
 
  案例1 潮汕功夫茶——心理咨询的润滑剂
 
  笔者所在学校位于潮汕地区,在这一地区,品功夫茶是很出名的风俗,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不管大人小孩,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侨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持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因此,品工夫茶既是潮汕人的交往礼仪,更是潮汕人心灵沟通的润滑剂。据此,笔者在心理咨询室专门配备了一套功夫茶具,但冲茶所用茶料适当地进行了变换:早晚,采用茶叶(可去心烦油腻),下午,则采用菊花(解决喝茶导致饥饿的问题,结合潮汕地区气候炎热人易上火的实际情况,用菊花静心),起到了良好的心理咨询辅助作用。
 
  每一位从事心理咨询的咨询师都知道,初次会谈对于心理咨询来说,意义重大——这一过程是“第一印象”形成的过程,也是决定能否打开来访者心扉的关键阶段。因为,初次会谈就来访者来说,他会因请求专业协助而忐忑不安,会因对咨询结果的期待而焦虑不已,会因为暴露自己的隐私而感到担忧和害怕,可谓“心耿耿意惶惶”。而对于咨询师来说,在初次会谈时,由于对来访者的问题尚无信息,在心理层面上也需要有一个收集直观信息的观察、酝酿时间。借助功夫茶这一独特的媒介,则可以很好地处理这一问题:在来访者来到咨询室后,咨询师只需要经过简单的接待处理,即可经由换茶、洗杯、洗茶的简短工序,充分地、自然地完成对来访者直观信息的收集,从而较准确地把握住来访者的大致心境。而来访者也可以借助这一功夫茶程序,舒缓心情,理清思路。小小的一道功夫茶程序,可谓“一切尽在不言中”,自然而然地突破了初次面谈最难处理的起始环节。
 
  “客来无酿茶当酒”。在潮汕功夫茶文化中,“请人饮茶”是非常尊贵的一种礼遇,是对人的一种最高的尊敬。所以,当新茶初泡,咨询师亲切地请来访者饮茶时,自然而然地就以无声的一种仪式告诉了来访者:“你是我尊贵的客人,我们是平等的朋友,我会诚心诚意地帮助你”,这种仪式性的暗示,可以很快地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为后续的咨询创造良好的人际条件。而在饮茶的过程中,咨询师还可以直接地观察到来访者是否准备好讲述自己的心理困惑,如果没有,还可以再冲几杯,谈一些题外话,将时间还给来访者,让来访者慢慢地准备,弥补因双方都没有准备好而出现的空白性尴尬,水到渠成地过渡到咨询环节。
 
  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往往会因触及伤心事或痛事而激动或愤怒,导致咨询偏离主题,此时,咨询师可借助请来访者“饮茶”的礼节性行为自然地进行中断操作,给来访者一个自然的调整时间,使咨询沿着预定的方向继续前进。同时,不论是对于资深心理咨询咨询师还是新手来说,在咨询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地碰到不能立即回应来访者问题的情况,此时,借助于功夫茶,我们可以给自己留出一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理顺和清晰自己的互动,给出合适的建议和指导,降低“舌尖现象”和咨询失误的出现频次,使咨询更流畅,也使来访者真正能够享受“咨询”。当然,功夫茶本身所有的降低疲劳、激活思维等功能,也可以使咨询过程显得更具人文气息,保证咨询双方能够始终处于清晰的状态中。
 
  总之,“潮汕功夫茶”作为一种文化,一种潮汕地区人与人之间独特的一种交流方式,如能在心理咨询中合理使用、创新使用,当能成为心理咨询的润滑剂,起到独特的咨询催化效果。
 
  二、挖掘身边资源,创新和优化心理训练
 
  专业场室缺乏,专业设备匮乏是目前不少中小学心理咨询难以开展的重要障碍。以潮汕地区为例,建立咨询室的学校寥寥无几,更不用说购买昂贵的专业心理训练器材了。因此,我们必须学会挖掘身边资源,学会运用“他山之石”,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创新和优化心理训练。
 
  案例2 学校资源的运用——为心理训练寻找支撑体
 
  如笔者曾经针对一位意志薄弱、上课容易走神的来访者开展过一次坚毅心理训练。在设计训练活动时,我利用校内的资源,设计了二项递进的专项训练:
 
  训练一:爬杆。即利用操场的攀爬设备,要求他在爬杆之前估计自己可以爬的高度以及保持在该高度的时间,记录下这一估计的高度和时间。在准备好后让他尽可能地爬高,咨询师在下面保护并持续地给他以鼓励和加油,要求他保持在一定的高度尽可能长的时间,然后测量他爬的高度和保持的时间,比较前后的时间差,体验坚持所带来的成就。在此基础上,要求他坚持每天爬一次,每天上升一点,保持的时间更长一些,并记录下相关的数据。经过一周的训练,他所爬的高度和保持的时间分别提高了2倍和3倍,在具有娱乐性的活动中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训练二、“小老师”训练。来访者注意力不集中,除了坚毅心理素质缺乏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或者上课疲劳所致。所以,在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训练,明白了“坚毅可以激活潜力”的道理之后,第二阶段,我设计了一项“小老师”训练——要求他自选一门自己上课时感觉最困难、最容易走神的学科(他选择了数学学科),每天下午放学之后,在规定的时间,利用教室,要求他作为“老师”,将该门功课咨询师当天所讲授的内容讲给我听,“培训”我。由于该生的学科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在开展此项训练之前,进行了两项预备训练:一是记笔记的技巧和方法训练,二是“鸣天鼓”驱除疲劳训练(即在感觉疲劳的时候,双手支头,闭上眼睛,双手轻捂耳朵,用大拇指按摩颈部,其余四个手指有节奏地敲击枕骨,一般20秒内即可恢复精神)。在完成这些准备工作之后,刚开始的几天,要求他每天放学回家后,自己在房间对着镜子练习做“小老师”。初步熟悉之后,要求他每天放学之后,到指定的教室,按照老师当天讲授的内容来培训“我”。同时,在开始的时候,邀请一位数学咨询师和我一起参加“培训”,数学老师负责弥补其知识缺陷,我负责调控进程。整个训练持续了二周。两周后,基本实现了训练目标,他已经能坚持每一门功课记笔记并认真听讲,在随后的考试测验中也表现出了明显的进步。
 
  案例3 家长资源的运用——心理训练的隐形翅膀
 
  对于学校心理咨询来说,家长资源是我们经常要用到的一种隐形资源,因为心理训练的很多作业都需要家长督促或协助才能完成。所以,恰当地运用好家长资源,对于心理训练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
 
  某女生,高一年级,自初中开始即出现情景性强迫症状,表现为在做数学题目时,一遇到难题就会猛扯自己的头发,无法控制。读高一的时候病情加剧,不能自己,深感痛苦,在母亲的陪伴下到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在咨询过程中,笔者了解到该生母亲是一位抽纱厂的技术人员,具有较高的刺绣技能,这名女生受其影响,对刺绣也颇有喜好。于是,经过协商,我们制订了一项训练计划:即每当女孩出现扯自己头发的念头时,就给母亲发出信号,和母亲完成一项预定的刺绣工作(刺绣是一项精细动作,可以有效地阻断强迫念头)。由于该女生的强迫行为主要出现在“写”的环节,所以,要求她在完成刺绣工作,强迫症状消失以后,采用头脑解题的方式,首先形成和归纳出题目的一般过程,然后再动手解题,并逐渐形成习惯。经过一个多月的连续训练,该女生的强迫症状出现了明显的环节,作为副产品,该女生的刺绣作品成为了艺术节上最亮丽的一件展品,赢得了大家的高度评价。女孩也从此走出了心理强迫的梦魇。
 
  案例4 来访者资源——心理训练与咨询无尽的宝藏
 
  不管是心理咨询还是心理训练,来访者永远是主体。因此,挖掘来访者自身的资源,尽量利用来访者本身已有的资源来辅助心理训练与咨询,可以使咨询最接近来访者的“最近发展区”,从而达致最佳的咨询效果。如来访者翁某,女生,心态消极,总是提不起精神来学习和参加活动。在咨询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她对写作情有独钟,喜欢写一些风花雪月的文章。据此,在制定心理训练计划时,我采用了“意象作文训练”技术,即和她商定,要求她在规定的时间内(一个月),采用写博客的形式,完成一篇短篇小说。在写作的过程中,尽量采用欢快的词语和笔调,每完成一个章节,即发QQ给老师,由老师进行修改后发还,第二天就修改的词句、下一个章节的故事情节等进行商讨,继续修改写作。很快地,我们就共同完成了一篇作品。当我们在麦当劳庆祝我们的成功时,女孩的脸上,写满了快乐和骄傲。又如一位高一的男生,沉迷网络,不能自拔,于是在暑假的时候,我和他约定,每天上午在家学习功课,下午到学校和我一起开展一项心理咨询研究项目的开发——趣味心理测试软件的开发。由于本软件的开发只需要运用简单的VB编程技术,所以,他很快就掌握了软件开发的技术,剩下的就是搜集、绘制图片,制作页面。整整一个暑假,我们兴趣昂然地沉浸在软件的开发之中,到快开学的时候,一个崭新的软件——趣味心理测试软件已经成功了,而他,也已经从网络的沉迷中走了出来。在结束咨询的时候,他和我约定,要去参加学校的计算机信息学奥赛,下一个暑假,争取继续开发一个软件。
 
  总之,环绕在我们身边的心理咨询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善于发掘,敢于创新,我们的心理咨询就会变得生动而有趣,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
 
  三、善用情景资源,让心理咨询简单实用
 
  专业的心理咨询方法往往需要特定的场景作为辅助,一旦脱离了这些特定的场景,往往无法运用。比如对于考试焦虑的治疗,放松训练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在高考的情景下,来访者一旦发生焦虑情绪,采用这种方法反而会增加来访者的焦虑情绪。所以,配合具体的情景,教给来访者一些情景性的自我训练方法,使心理训练和咨询变得简单、使用,就成为我们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思考和创新的问题。
 
  案例5 变一变,让考试焦虑远离考试
 
  2008届我校历史班,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全班60多人,有10多人在大型的考试中出现心跳过快甚至晕倒的情况。在高三年级的要求下,心理咨询室开展了一次特殊的训练。考虑到高三来访者学习时间紧张,所以,在操作时,我们将训练重点放在了情景焦虑的训练上:第一,教给来访者上文所述的“鸣天鼓”方法以及深呼吸方法,训练他们在走进考场出现焦虑和紧张的情绪时,运用这一方法进行缓解;第二,指导他们改变做题的顺序,如数学学科,要求他们在拿到试卷的时候,首先思考和做简答题的第一道题目,因为就数学学科而言,第一道简答题往往是常规性的、简单的题目,一般的来访者都是能够解答出来的。而且,简答题和其他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和填空题)相比较,最大的特点是需要写出完整的解题过程。而思考和写的过程正是大脑缓慢启动的过程和最有利于知识激活的过程,同时,写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舒缓心理紧张,沉浸到往日正常做题状态的过程。这一个小小的改变,减轻了来访者的心理压力,在不知不觉中使来访者摆脱了考试焦虑。相应地,对于英语学科,则指导来访者在完成听力测试后,去做阅读题中最简单的一道,以舒缓心情。第三,采用上文所述的头脑解题方法,要求他们在一般性的做题过程中,先在头脑中解题,对于经过头脑解题已经解出的题,不再浪费时间去做,对于采用头脑解题方法解不出来的题目,则进行详细解题,在解出题目以后,重新在头脑中回忆解题过程并进行头脑变式解题训练,提高学习效率。训练实施一周,参加训练的来访者症状即实现了全面好转。从二模到高考结束,这批来访者再也没有出现考试焦虑和晕倒的情况,顺利地考入了理想的大学。
 
  案例6 三个小动作,让来访者自信起来
 
  自信是来访者成长的重要条件,因此,训练来访者良好的自信心理素质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专业训练之外,我们不妨加入一些情景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使来访者可以在随时随地的情景中有意识地进行训练。比如,我们可以教给来访者三个小动作:第一个小动作,抬头——即在与人交流时,始终提醒自己抬起头来,平视对方的眼睛;第二个小动作,挺胸——即在平时走路时,有意识地挺起胸膛,学会大步流星地走路;第三个小动作,大声说话——即在与人交谈也好、问问题的时候也好,尽量提高自己的声音到合适的高度,保证发音的高亢和清晰。“行为可以改变心灵”,虽然是三个简单的小动作,但是坚持下去,对于提高人的自信心是非常有用的。同样,对于心情抑郁的同学,如果能坚持每天对镜微笑10分钟,长期坚持下去,也有助于心境的改变。现在心理学界流行的礼仪疗法,其实根源的就是类似这样的小动作训练。
 
  案例7 心理CLUB——让“咨询师”生活在来访者的情景中
 
  心理CLUB是我们心理咨询室成立的来访者性质的心理活动团体。本团体主要是培养对心理咨询和训练有兴趣的来访者,通过相对固定、系统的培训学习,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技巧,然后分布到每一个班,成为来访者心理咨询的志愿者,利用课余时间和休闲时间,采用谈心、QQ聊天、自办《校园心理》刊物、完善学校心理网站、组织团体心理活动等方式,对具有轻微心理困惑的同学,通过同伴的身份进行引导,帮助他们走出暂时性的困惑。同时,我们还组织每月一次的心理CLUB集中活动,汇集来访者出现的心理问题,然后进行分类和研讨,并提供专业的指导建议。心理CLUB,不仅让心理咨询变成了来访者每时每刻都可以享受的活动,也变成了咨询师收集信息,开展针对性心理教育活动的晴雨表。
 
  总之,“Anytime,Anywhere”资源正如其名称一样,是随时随地都有的,只要我们用心挖掘,创新使用,我们的心理咨询就会更加美好,更好地为来访者的成长营造“冬日暖阳,夏日绿荫”的氛围,提高咨询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文/佚名 | 来源/汕头教育网)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心理导读:从性心理学角度讲,每个幼儿在3~6岁期间都会有一个把自己的异性家长当作性对象的时期。若由于种种原因,性心理停滞不前,不能超越以异性家长为性对象的阶段,那...
  •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心理导读:痛失亲人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早期的适当干预能帮助居丧者顺利渡过悲哀过程,使他们能正视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www.tspsy.com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
  •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心理导读:和国内不一样的是,日本民间或人们私下里对那些不伤害当事人且不危及他人的乱伦事件是保持比较宽容的态度的,这样一来乱伦行为的私密性就不是特别强,不少日本人...
  •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心理导读:母子乱伦源于俄狄浦斯情结,这个希腊传说说的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象征着人类在特定成长阶段的心理规律,人类在2、3岁左右是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由于与...
  • 母子乱伦,谁之错? 母子乱伦,谁之错?
    心理导读:在浴室里母亲告诉我,我是吃她的奶长大的,并让我的手按在上面,还让我看了她的下身并抓着我的手摸了那里,告诉我说那是我的生命之门 ---心灵花园 案例描述: 我...
  •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心理导读:在大多数乱伦案例中母亲的反应都很类似:她的心理防线开始一点点松懈,对儿子的过激行为往往只是嗔骂,温情的责备,或者默认、容忍,往往都没有严厉地惩罚和教育...
  •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心理导读:你有没有做过性梦?人们经常在梦里得到非常美妙的性感受,梦幻中的性体验,其实跟性生活本身一样自然又平常。女人为什么会做性梦?性梦会不会导致出轨呢? ---www...
  •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心理导读:你可以说这是重口味,也可以说人脑子坏了,但是事实真正的如此少女遭到警察的强奸后,发现自己怀孕,于是辍学与这个警察同居。这件事让很多人不能理解,也想不明...
  •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心理导读:所谓控,大意就是指对某一种事物的过度喜欢和关注,在现实生活中,自然也会有丝袜控,究竟是被丝袜控得不行,还是对丝袜没过多的兴趣?自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