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经典案例 >

同性心理:男同性恋心理障碍及调试

责任编辑:tspsy-流年  发布于2013-07-25 12:24   浏览次  
  
  心理导读:男同性恋在自我认同期的五个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消极心态,针对男同性恋在自我认同期的五个不同阶段可能会产生的消极心态进行分析,并从个人、家庭以及社会三个方面来提出一定的调节方法,通过这些方法让男同性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或消除由于消极心态给自身带来的心理压力,接纳自己的性取向,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www.tspsy.com
  
同性心理:男同性恋心理障碍及调试

同性心理:男同性恋心理障碍及调试

  引 言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男同性恋都经历过一个十分痛苦的自我认识过程。在传统的道德观念里同性恋就是变态是不正常的,即使一个同性恋者也是在这样的认识环境中长大的,他内心的所渴望的和环境的要求产生了巨大的冲突,使他生活在矛盾和痛苦之中[1]。
  
  不能积极接纳自身的性倾向的“自我不和谐”(又称“失谐”)阶段。此时,男同性恋发现自己的性欲需求指向同性,与绝大多数人不同,特别是与自己长期认可的传统生育文化意识、与社会(包括亲人、家人等)的要求等严重背离。这种心理冲突的直接后果,通常是内心痛苦、焦虑、抑郁,进而产生更严重的自杀念头付诸于行动。
  
  尽管同性恋早在1973年由美国精神病学会提出从疾病手册中删除,两年后美国心理学协会通过决议支持其做法,2001年4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把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名单中剔除,实现了中国同性恋非病理化。但当今社会大多数人仍认为同性性取向就是一个偏离常态的过程。
  
  因此为了迎合社会,同性恋长期压抑自己真实的性倾向,从青春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倾向开始他们对社会表达出来的就是一个虚构的符合社会准则的自己,也就影响他自身形成真正的依附和亲密关系的能力,让他长期暴露在自己给自己强加的羞耻感当中。
  
  本 论
  
  1 同性恋的概念

  
  同性恋或同性爱(Homosexuality,Gay)是一种性倾向,指相同性别之间的个体产生爱慕、情感及性吸引,同性恋作为一种自我身份认同和社会标签,有时,同性恋也用以指“同性性行为”,而不论参与者的性倾向如何或是否有情感上的持久吸引。此外,动物同性恋也是被社会、各界所广泛注意到的议题[2]。
  
  与同自己性别相同的人产生同性性行为,就其本身来说,并不必然的被认为是同性恋倾向,而仅是同性性行为。对于同性恋的研究并不局限于同性性行为,而是更广泛的同性恋倾向和同性恋对其自身的性倾向认同,本文不过多讨论其方向,更加注重于单一男同性恋对于自己性倾向会出现的消极心态及如何调节自己接纳自身的性倾向。
  
  2 男同性恋自我认同各阶段的消极心态
  
  查阅相关文献,学者普遍接受Cass有关于男同性恋对于自我认同的五个阶段划分。Cass于1979年以人际一致理论来建立同性恋者自我认同之交互作用模式,又称「性別认同形成模式(Sexual Identity Formulation, SIF)」将一个人由自我相关层面认为自己是同性恋,到认定自己是同性恋者历程区分为五个阶段:认同困惑(Identity Confusion):我是谁,认同比较(Identity Comparison):我和别人不一样,认同容忍(Identity Tolerance):我可能是同性恋,认同接纳(Identity Acceptance):我是同性恋,认同骄傲(Identity Pride)同性恋是好的异性恋是不好的,认同结合(Identity Synthesis):我的同性恋身份是我的一部分。根据他的性别认同形成模式(SIF)总结每一个阶段会有的消极心态。
  
  2.1 认同困惑
  

  在男同性恋自我认同的困惑阶段最常出现的消极心态是道德求证心态。认同困惑阶段的男同性恋自我认同才刚刚萌芽,性倾向的选择也在其中,一般发生在青少年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会寻求一个道德标准来衡量自身价值,希望有一个好的道德标准来规范自己要求社会给他认同,证明自己是一个正常人。
  
  而大多数男同性恋在少年时期就会意识在自己的性倾向与其他人不一样,在社会交往过程当中朋友之间谈论的话题关于异性居多,男同性恋会发现自己的真实想法与大众显得格格不入,开始怀疑起自己的不同之处,试图打压自己内心最真实的一面。
  
  他们认为同性恋是罪恶,自己不仅是有罪,而且罪孽深重。认为同性恋是疾病,自己是有病的,需要治疗。持有这种价值观的人常常认为自己命运不佳,陷入痛苦孤独的感觉之中[3]。
  
  在认同的困惑阶段男同性恋会把自己的同性恋恐惧内化,无论从哪个层次方面来说男同性恋都认为自己是被社会抛弃的,是道德所谴责的,担心惧怕自己在世界上是特殊的被孤立的。在社会方面上并没有提供给男同性恋渠道来科学地了解同性恋方面的知识。只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判断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因此男同性恋对于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进一步使内化的同性恋恐惧巩固,加深自己的痛苦。
  
  当他察觉自己性意识里面非异性恋的部分时,就会同时经历异性恋主义攻击他的自我,同性恋少年在察觉自己的与众不同时,经常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修改自己的行为及想法,使自己合乎异性恋主义的期待。然而,在这些修改里,同性恋少年会倾向压抑、忽略、贬抑、批评、甚至憎恶自己身上不符合异性恋主义期待的部分,因而否定真实自我,造成自我概念形成是发生缺损,并且在属于他的正常身份认同(也就是同性恋认同)形成的过程受阻[4]。
  
  2.2 认同比较
  
  在男同性恋自我认同的比较阶段最常出现的消极心态是自卑自弱心态。在这一时期的男同性恋开始学会通过各类渠道去搜索一些有关于同性恋的消息,例如新闻报道,书籍,或者更多的人选择隐蔽性较好的网络来了解同性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但往往认同比较阶段他们会发现主流媒体上大多数宣传的总是同性恋病理化,异常化的消息。对比起自己,他们会把自己陷入一个弱势群体的认同当中,认为自己不被社会接纳,是社会所排斥的。
  
  男同性恋在认同比较阶段相较于困惑阶段,已经少去了道德上的求证,进而认为自己的无能软弱,不敢相信自己是站在社会边缘的。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往往显得被动,内向,更严重的会表现为社会交往不良甚至人际交往恐惧。原因就是男同性恋在这个阶段的消极心态给自身贴上了更多负面化的标签,让自己朝一个负面的刻板印象靠拢。
  
  而过多的负面刻板印象对与男同性恋刚开始认同自己会造成破坏性的影响,使他们自我认同后期的消极心态更为严重,许多这一阶段在认同自我的男同性恋在长大之后会因为自己内化的同性恋恐惧不光是会开始伤害自己,严重的还会产生自杀性行为。
  
  越多的消息讯息让男同性恋在自我认同的阶段会感觉到自己与他人从本质上来说不一样,而这时候会因为性别社会化而压抑自己原本的特质,不能够很好地表达他们自身的声音,缺乏一个生命核心来成长,往往会陷入一种孤立、寂寞的情绪当中,隐藏自己的秘密甚至不会跟周围的人(包括家庭)分享。一个人面对整个社会的压力,陷入到反复折磨自己的痛苦当中。
  
  2.3 认同容忍
  
  在男同性恋自我认同容忍阶段最常出现的消极心态是自我怀疑心态。由于无法满足自身的安全需求,认同容忍阶段的男同性恋大多会表现出猜疑、冷漠。
  
  认同容忍阶段的男同性恋接受自己的性倾向是十分自觉地,没有外界的压力和偏见,知道自己可能就是同性恋,但与他人建立的亲密关系仍旧摇摆不定。由于前两个阶段的发展尤其是认同困惑阶段的发展让他们害怕跟周围的人建立亲密关系,内心仍旧认定自己依然是不同的,不受大众社会所接纳的。
  
  虽然认同容忍阶段的男同性恋有了对自己较好的认知结果,但仅仅处于一个萌芽阶段,他们由于前两个阶段的怀疑继续存在,没有得到好的调节同样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一般社会规则里面,成长过程中要求男性必须是阳刚的,威严的,稳重的。这样的刻板印象会规范这一阶段的男同性恋不敢自主宣泄自己的情绪,包括前两个阶段发展积压下来的情绪。男同性恋会因为情绪的积累更加拒绝与周围的人分享自身经验,前两个阶段的消极心态没有很好抒发会严重影响这一阶段的心态,让男同性恋自身怀疑自己的能力,比比较阶段更为严重的是男同性恋会不断怀疑修正自己的行为从而忽略自身的需求。
  
  男同性恋总是希望和别的男性建立情感上的亲密关系(Green et al,1996),但他们对亲近却经常感到不知所措,部分原因是男性在性别社会化(让男性在情感上变得自给自足、更独立),而另外部分原因则是男同性恋成长时和其他男性相处时所经验到的负面经验。这些童年早期经验可能会使男同性恋和其他男性亲密连结时感到不熟悉、尴尬或困难。许多男同性恋——比异性恋男性为甚——经由长期经验学习到,向另一个男性敞开心胸、承认自己的脆弱,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5]。
  
  不仅包括男性,认同容忍阶段的男同性恋会对周围任何一个人都不会表现出自己对亲密关系的依赖,由于前两个阶段发展学习得来的经验影响,男同性恋在这一阶段会怀疑抗拒社会给他们贴上的负面标签,但又不得不压抑自身情感找不到一个好的方式抒发缓解。
  
  2.4 认同接纳
  
  在男同性恋自我认同的接纳阶段最常出现的消极心态是消极逃避心态。自我认同发展到认同接纳阶段的男同性恋一般都已经接纳自身的性取向但对社会感到失望,因此对于社会的看法男同性恋往往会产生消极逃避的心态。
  
  在认同接纳阶段,男同性恋基本已经对自己性倾向方面问题有了较好的认识,更多的心理压力来源取决去是否向周围人士坦白自己的性倾向是倾向同性的。但由于前三个阶段的发展,他们搜集到的资料里会发现同性恋者遭受暴力和身体攻击的几率高于异性恋者。尤其是在学校,更多人对于同性恋者口头上说接纳容忍,但实际上身边有人坦诚自己的同性恋身份所作出的表现是好奇,把他们当做一个新奇对象来看待。
  
  面对整个社会环境的不开放,给男同性恋自身带来的压力,他们不会轻易表达自己心理的真实想法,消极地面对周围的环境。只跟少数的朋友交流自己的性倾向给自己带来的压力。
  
  许多对自己的性倾向已能坦然接受的同性恋者仍然感到深深的压抑,这种压抑不是来自自己的性倾向本身,而是来自外部的压力。这种压力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社会行为规范的压力,比如正常的家庭、婚姻、恋爱、性别角色、行为规范等;其次来自周围人群的误解、偏见、厌恶和仇视;最后来自自己无法表现真实的自我,只能做两面人所造成的不适感[6]。
  
  对大部分的男同性恋而言,即使接纳了自己的性倾向,但面对其他社会冲突的时候,大多数选择逃避或隐瞒自己。这根本没有解决问题的核心根源,因此这一阶段最大的消极心态来源主要是不能坦然向社会说出自己的性倾向。
  
  2.5 认同结合
  
  在男同性恋自我认同的结合阶段最常出现的消极心态是消极叛逆心态。前四个阶段压抑的所有情感,包括消极心态积累的影响,认同结合阶段的男同性恋对社会产生了一种消极报复叛逆的行为,社会道德不认同的行为往往是这一阶段男同性恋想要去做的。
  
  在认同结合阶段的男同性恋基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自我认同,同时跟周围的人表达出自己的性倾向也被接纳。这些自我认同完成良好的人会开始过度释放之前四个阶段压抑的情绪,大多数表现为人际关系的过多交往,可能发展成为性关系的淫乱。也就是大多数异性恋主义控制的媒体常常大肆报道的新闻素材来源,给同性恋贴上一个淫乱的标签。
  
  认同结合阶段虽然说完成了良好的自我认同,可男同性恋不自尊、自爱,肆意释放自己的压力去挑战社会的准则底线,反而加深了异性恋主义认为同性恋者滥交的刻板印象。社会形成存在一定的规范模式,这一阶段有了良好自我认同的男同性恋会对社会产生一种叛逆心理,挑战社会的底线,恶化同性情侣关系给社会群体的整体印象。
  
  认同了自己的性取向不等同于不加控制的释放自己的压力、情绪。
  
  3 男同性恋消极心态的调试
  
  男同性恋消极心态的调试大体包括个人调试、家庭调试、社会调试三个方面。
  
  3.1个人调试
  
  在自我认同过程发展当中,个人因素占据最主要的原因,自我认同五个阶段当中个人看法的偏差都会引起不同的行为表达。针对五个阶段的消极心态来说基本可以有几种调试建议。
  
  认同困惑:认同困惑阶段男同性恋采取的调节方法以一个平和的心态了解自己的性取向。认同困惑阶段男同性恋在性意识萌动时意识到自己偏向同性时,首先会认定自己是罪恶的、疾病的,会以一个社会道德的衡量标准来规范自己。因此认同困惑阶段的男同性恋由于恐惧自身的性取向会压抑自身的情绪表达,给自己过多的压力影响生活。男同性恋在认同困惑阶段通过一个平和的心态了解自己,可以缓解一定的心理压力,让自己过渡到自我认同的认同比较阶段。
  
  认同比较:认同比较阶段男同性恋采取的调节方法以客观的角度来跟他人比较。认同比较阶段男同性恋从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来与别人进行比较,认清作为一个男同性恋的社会角色会有不同的社会人物。接纳自己是一个男同性恋,认同自己的角色发展。了解不同的生活环境对不同的人的影响,男同性恋在社会上的活跃程度,与异性恋的对比差别,做到一个客观的比较能够使男同性恋自身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过渡到认同容忍阶段。
  
  认同容忍:认同容忍阶段最好的调节方法是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认同容忍阶段男同性恋大多已经接受自己是或者正在发展为一个男同性恋的事实,可周围环境没有提供一个释放压力的渠道。因此男同性恋在认同容忍阶段需要一个很好的沟通环境,如何建立好一段良好的亲密关系是缓解压力的重要方法。同时了解沟通关系的建立可能会受到伤害,认同困惑以及认同比较阶段的平和、客观的调节方法可以共同在认同容忍阶段使用。
  
  认同接纳:认同接纳阶段男同性恋需要寻找一个可以支持自己的同质团体。认同接纳阶段涉及到男同性恋如何向社会表达自身性倾向,由于上一阶段建立的良好沟通关系,与别人(包括父母、亲戚、同学或者心理咨询师)在表达自身性取向不会有太大的阻力,但需要向更大的环境表达“我就是同性恋”时需要一个好的同质团体来支持自身性取向的表达,在遭受到歧视时有一个环境可以帮助男同性恋抒发情绪。
  
  认同结合:认同结合阶段的男同性恋需要保持一个自尊自爱的行为。前面四个压抑的阶段,在周围环境开始接纳男同性恋的同时,男同性恋自身同样需要思考自我表达的程度深浅,一个正面良好个人形象对于在认同结合阶段的男同性恋十分重要,学会保持外表与内在个性结合才是认同结合这一阶段的良好心态。男同性恋需要意识到自己如何定义自己,别人才会如何看待自己,才会有更充分的理由去跟社会索取应有的权利。
  
  3.2 家庭调试
  
  运用家庭因素帮助男同性恋更好建构自我认同。
  
  3.2.1 改变家庭互动关系
  
  在家庭因素方面要做到的是让这个同性恋家庭的互动关系有所改变,使得同性恋孩子跟父母的沟通更为开放,使得孩子有一个可以释放压力提供保护的环境,才能更好使他在自我认同期间缓解他的消极心态。让父母从根本上接纳自己的同性恋孩子,相信自己孩子的性取向是自然发生的不需要改变,与他人沟通也坦然自己孩子的性倾向,不需要过多隐瞒,也不需要过多张扬。
  
  3.2.2 理解
  
  家庭因素在男同性恋自我认同结构提供一个十分安全的环境,大多数男同性恋在认同接纳阶段即使认同了自己的性倾向,但一向家庭表明自己身份的同时又被家庭的威逼利诱之下回到了消极低落的心态。“如果男孩显露出非典型性别角色的行为,或是任何同性恋者的迹象,父母都会试图制止,或是忽视他的行为,或是过度批评。不论是那种反应,家长在情感上都等于是抛弃了,或是诅咒了他们的孩子,而这却正是孩子最需要理解、支持和保证的时候。[7]”在向家庭表达自己性倾向的每一个同性恋都渴望家庭父母理解和宽容,在这方面可以通过普及同性恋有关的知识让父母理解自己的孩子。同时让父母明白自己孩子的同性性倾向不是他们给孩子带来的错误引导,加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及时沟通会让效果更好。
  
  3.2.3 表达自我
  
  可以通过鼓励男同性恋以一种温和的方式跟家庭表达自己的真实性倾向,通过沟通了解来缓解男同性恋自身由于消极心态对其造成的情绪影响。在男同性恋跟家庭表达自身的性倾向时也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让男同性恋自身有一个重新整合认识自己的过程,让男同性恋再一次的自我成长。
  
  3.3 社会调试
  
  社会因素的调试调控来说,男同性恋可以通过网络或者其他渠道寻找社会上为男同性恋工作的公益组织,寻找到一个公益组织对于男同性恋自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认同过程,而在与跟自身性取向相同的人相处在一起,有了一个良好的自我认识环境,很可能减少他们在自我认同过程中的痛苦。
  
  近年来“同志你好”就是由同性恋自身发起的公益活动,他们会到街上寻找异性恋让他们写下给同性恋的祝福并与这段话微笑合照。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同性恋群体自身,让更多还在为自我认同纠结的同性恋知道世界上还有许多和他一样的人,他并不是唯一的个体。
  
  李银河近年来也不断提出同性恋婚姻法案,要求社会改变对同性恋的歧视态度,改变同性恋受压抑的生存状态,开放同性恋可以解放生存压力的空间,以促进同性恋的精神心理健康得到社会伦理内化平等评价的支持,得到心理卫生的环境支持和政策保障。
  
  结 语
  
  本文综述了有关男同性恋自我认同期的消极心态极其调试,其中着重讨论了自我认同期的消极心态。针对其消极心态分别通过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三个方面来提出调试方法。
  
  男同性恋的研究一直以来都属于一个少数人研究的范畴,但还有大量的未知因素等待我们去探讨、研究,许多重要的原因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搜集论文资料期间才发现男同性恋这个群体在中国属于一个完全不能忽视的群体,而之前大多数的研究都把同性恋当成研究对象而不是从他们自身出发来了解他们最根本的问题。
  
  是否能将研究结果推广给男同性恋是我们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正如社会上的现象一样,虽然目前社会大肆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很多人有了心理问题还是不肯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觉得有损于面子。尤其是男同性恋这一个相对比较特殊的人群团体,他们往往选择不言语,压抑自己的情绪造成了更多的社会性心理问题。
  
  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心理健康,但对于男同性恋同属于社会的一部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不能忽略。
  
  参考文献
  
  [1]高燕宁主编,张北川名誉主编,同性恋健康干预[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89;
  
  [2]维基百科;
  
  [3]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335;
  
  [4] 大卫.圭南,吉尔.腾列,同志伴侣谘商[M] ,心灵工坊,19;
  
  [5] 大卫.圭南,吉尔.腾列,同志伴侣谘商[M] ,心灵工坊,72;
  
  [6]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M]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353;
  
  [7] 大卫.圭南, 吉尔.腾列,同志伴侣谘商[M],心灵工坊,87;
  
  [8]范坡坡,春光乍泄[M] ,北方文学出版社,2009;
  
  [9]霭理士,译注:潘光旦,性心理学[M] ,商务印书馆,2008年9月第三次印刷;
  
  [10]阿尔弗雷德.C.金赛,译者:潘绥铭,金赛性学报告[M],海南出版社 三环出版社,2007;
  
  [11]郭晓飞,中国法视野下的同性恋[M]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12]黄兆群,美国的民族、种族和同性恋——美国社会的历史透视[M],2007;
  
  [13]雪儿.海蒂,译者:林瑞庭 谭智华,海蒂性学报告男人篇[M] ,海南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三次印刷;
  
  [14]吴幼坚,爱是最美的彩虹[M],爱白文化教育中心,2010;
  
  [15]台湾同志咨询热线协会,亲爱的爸妈我是同志[M],心灵工坊,2010初版十三刷;
  
  [16]李银河,两性关系[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7]刘达临,鲁龙光,中国同性恋研究[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18]李银河,酷儿理论[M]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19]童戈,中国人的男男性行为:性与自我认同状态调查,北京纪安德咨询中心,2005;
  
  [20]童戈、何晓培、郭雅琦、崔子恩、毛燕凌、郭晓飞合编,中国“同志”人群生态报告(一),2008。
  
  (文/顾安夏 心灵花园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心理导读:从性心理学角度讲,每个幼儿在3~6岁期间都会有一个把自己的异性家长当作性对象的时期。若由于种种原因,性心理停滞不前,不能超越以异性家长为性对象的阶段,那...
  •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心理导读:痛失亲人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早期的适当干预能帮助居丧者顺利渡过悲哀过程,使他们能正视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www.tspsy.com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
  •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心理导读:和国内不一样的是,日本民间或人们私下里对那些不伤害当事人且不危及他人的乱伦事件是保持比较宽容的态度的,这样一来乱伦行为的私密性就不是特别强,不少日本人...
  •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心理导读:母子乱伦源于俄狄浦斯情结,这个希腊传说说的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象征着人类在特定成长阶段的心理规律,人类在2、3岁左右是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由于与...
  • 母子乱伦,谁之错? 母子乱伦,谁之错?
    心理导读:在浴室里母亲告诉我,我是吃她的奶长大的,并让我的手按在上面,还让我看了她的下身并抓着我的手摸了那里,告诉我说那是我的生命之门 ---心灵花园 案例描述: 我...
  •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心理导读:在大多数乱伦案例中母亲的反应都很类似:她的心理防线开始一点点松懈,对儿子的过激行为往往只是嗔骂,温情的责备,或者默认、容忍,往往都没有严厉地惩罚和教育...
  •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心理导读:你有没有做过性梦?人们经常在梦里得到非常美妙的性感受,梦幻中的性体验,其实跟性生活本身一样自然又平常。女人为什么会做性梦?性梦会不会导致出轨呢? ---www...
  •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心理导读:你可以说这是重口味,也可以说人脑子坏了,但是事实真正的如此少女遭到警察的强奸后,发现自己怀孕,于是辍学与这个警察同居。这件事让很多人不能理解,也想不明...
  •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心理导读:所谓控,大意就是指对某一种事物的过度喜欢和关注,在现实生活中,自然也会有丝袜控,究竟是被丝袜控得不行,还是对丝袜没过多的兴趣?自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

热门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