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心理学堂 >

心理学堂:义务教育与自我教育

责任编辑:tspsy-张茵  发布于2014-12-13 11:43   浏览次  
  
  心理导读:自我教育是教育的一种,教育有功利性,自我教育自然也有。只不过自我教育的功利性更看重个体自身的价值,为了满足自身完整、独立的存在。也只有当每个人都是完整、独立的,社会才可能参差多态,才不会轻易被单一的价值观所绑架,达到罗素所说的幸福本源。    ---www.tspsy.com
  
心理学堂:义务教育与自我教育

心理学堂:义务教育与自我教育
 
  1619年,德国魏玛公国公布的学校法令规定,父母应送其6~12岁子女入学,否则政府得强迫其履行义务。这是义务教育的开端,并且在1763年到1819年,德国基本完善了义务教育法规。英、美、法等国家也陆续于19世纪70年代后实行义务教育。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根据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有关统计资料,已有近60个国家实施义务教育法。我国最早提出试办义务教育是在1911年,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制定于1986年,并于2006年通过修订。
  
  可以看出,义务教育广泛实施发生在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之后。从那时起,科学与技术的地位日益攀升;“知识改变命运”的思维方式开始深入人心;国家为了保持经济持续高效地运转,迫切需要受过专业训练的工人、管理者。教育成为国家和个人极为关注的领域。义务教育作为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在国家强制力的保证下实施,使得这部分时间的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性、公益性。这部分时间,通常是9年,也有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延长至12年,也就是覆盖了一个人六岁到十五岁(十八岁)的生命阶段,也是个人最容易被塑造和修改的阶段。
  
  义务教育的优点众所周知,但在这篇文章中,我更想讨论一下这场强制性、大规模普及的教育运动对于受教育者的影响,以及教育功利性本质被国家和市场利用后对于个人完整发展的破坏。
  
  对于当下的受教育者而言,接受教育很少被视为一种权利,因为权利意味着可以选择。但对于不少家庭来说,他们并没有选择的权利,目前的非学校形态教育(如,在家上学)还面临着非法的尴尬状态;而即便是选择了学校形态教育的家庭,也无法充分享受义务教育明确要求的“就近免试”入学,而是越来越多的家庭卷入了蔓延至“幼升小”战役的优质教育资源争夺战的恐慌中。
  
  为什么全世界陷入对教育疯狂的执着?准确的说,为什么全世界陷入对优质教育疯狂的执着?如果忽略教育功利性的本质,而仅仅从教育的资本化(《中国教育问题调查》),或者全球劳动力市场两极化拍卖(《全球拍卖》)来理解,我们就很难揭下教育最优美的面纱。
  
  首先,正是这场大规模的教育普及运动,让我们忘记了教育在此之前的确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为统治阶层、宗教人士、行业中产者所拥有的特权,接受了教育的人们开始对优质教育抱有幻想。
  
  对于那时少数拥有这种受教育权利的人而言,教育是维持和扩张他们统治、权威、财产的保障,而能否接受教育也成了划分富裕者和贫穷者的分界线。而如今能否接受教育这条分界线没有了,“教育公平”被大声疾呼,贫穷者因为接受教育跻身富裕者的案例时有发生,成为“知识改变命运”最好的广告,也为国家强制实行义务教育、进一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赢得民意。
  
  没有了能否接受教育这条分界线,不代表划分富裕者和贫穷者的分界线没有了,只是提高到能否接受优质教育。因为“优质教育”是一个相对概念,所以永远只有部分有人可以享有。然而,体验过教育带来改变和好处的人们,已经开始对教育产生依赖,并对优质教育寄托厚望。曾经接受“各安天命、各居其位”观念的人们,在一次次思潮和运动中发现教育有可能是改变命运的“龙门”。大家认为读过书的人可以比不读书挣到几十倍几百倍的工资,那么接受优质教育也会比接受普通教育挣到几十倍几百倍的工资。但,这是质变与量变的区别,是绝对的有无与相对的好坏的区别。在攀比之风盛行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去争夺永远相对少数的东西,优质教育恐慌症难免会大规模爆发。更何况,国家和市场正试图通过单一的价值观来绑架个人。
  
  其次,心存良善的人总是对教育抱有过于美好的想象,赋予它追求公平、改变命运的使命;然而教育其实是为了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得到复制和延续,而其本质的功利性才使得它被个人、国家、市场所接受。
  
  受教育者通过复制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获得在自然界或社会中生存的能力;国家通过复制话语体系、意识形态来使受教育者更易被统治;市场通过复制流水线生产、模块化管理来降低成本获得更多利润。而这三者又因为对财富的诉求,被统一在接受教育、提供和强制教育、评价教育的体系中。
  
  如果没有太多政治、经济干预,这一体系是可以持续运转的。但权力和资本集中,是国家和市场运作不受监督必然的结果。权力和资本一旦集中,国家、市场和个人能够沟通的语言就只剩下金钱了。个人对于教育的需要,并不仅仅是获得生存能力之后不断地挣钱,而是通过教育来认识自己和世界,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位置,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完整、独立的个体。但是,这些对于国家和市场而言则成了不必要的负担,甚至会成为国家和市场获得权力和资本的阻碍。
  
  因此,提供和强制教育的国家,会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应试教育去扼杀那些对它用处不大的教育内容,甚至为了维持统治的合法行和合理性去进行欺骗式教育。这也是为什么教育改革总是华丽丽地来,静悄悄地走。而与国家有更多相似性地市场,则会通过《全球拍卖》一书中描述的劳动力市场竞价来挑起个人的危机感,加重个人的教育恐慌症,让个人没有时间去思考除了赚钱以外的事情。
  
  那作为个人,如果希望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存在,要怎么做呢?答案,依旧是教育,不过是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接受教育,可以自主选择教育形式、教育内容。《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是一本当代教育思想发展里程碑式的著作,书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主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
  
  自我教育,通常以能够阅读为基础,这也是普及性义务教育带来的福祉。阅读,而且是大量的阅读,才能通过比较、分析去判断所接受信息的真伪,才能接触到更多的可能性,在更广阔的范围中选择。不过,由于自身或者环境的限制,我们所能接触到的阅读材料不一定全面,这时候志同道合朋友一起交流就会获得更多阅读建议。另外,应该感谢我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虽然这个时代信息泛滥龙蛇混杂,但是却有可能获得任何你希望了解的东西。
  
  自我教育是教育的一种,教育有功利性,自我教育自然也有。只不过自我教育的功利性更看重个体自身的价值,为了满足自身完整、独立的存在。也只有当每个人都是完整、独立的,社会才可能参差多态,才不会轻易被单一的价值观所绑架,达到罗素所说的幸福本源。
  
  (文/一叶知秋 | 来源/十五言)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女人做春梦的真相 女人做春梦的真相
    心理导读:心理学家认为,当某个人突然出现在你的春梦里时,这未必就意味着你想与这个人有亲密关系。 相反,这个人可能具有某种值得你敬仰的人格特征(比如领导能力,仁慈...
  • 心理学堂:母子乱伦的社会性思考 心理学堂:母子乱伦的社会性思考
    心理导读:一个年仅十八岁的男孩和自己的母亲通奸达两年多时间,并且和母亲合谋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粘贴在街头的《布告》因为篇幅所限只能简述他的罪行。他的姓名被打上...
  • 朋友的父亲去世了,如何安慰? 朋友的父亲去世了,如何安慰?
    心理导读:生命是人类无法左右的,死亡是我们不想去面对的。可是,当我们的朋友突然失去亲人的时候,我们除了悲伤之外,该做些什么?去帮助和支持那个比我们更伤心的朋友?...
  • 心理揭秘:女人渴望被强奸? 心理揭秘:女人渴望被强奸?
    心理导读:她穿得那么暴露是想引人犯罪吧?!强奸和其它形式的性暴力对许多人来说是个难以启齿的话题。对性暴力的认识不足和缺乏讨论,使得人们对它充满迷思和误解。 www.t...
  • 为什么有人喜欢揭伤疤? 为什么有人喜欢揭伤疤?
    心理导读:每个人都有过去,每个人都受过伤。在生活中遭遇揭伤疤是很常有的事儿,比如夫妻吵架专挑对方的痛处说,职场明斗暗斗互掐对方的把柄和旧疮,以及社会公众人物是最...
  • 心理揭秘:母子乱伦心理分析 心理揭秘:母子乱伦心理分析
    心理导读:乱伦发生后,双方的心理已经彻底改变。恋人关系取代了母子关系,他们除了沉迷于肉体上的刺激和满足外,还用种种理由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从而让双方的心理得到平衡...
  • 心理学研究:黑暗三性格 心理学研究:黑暗三性格
    心理导读:在极端情况下,这些性格特征会对传统的人类社会造成伤害,因此其他人会避开这类人,令他们离群、孤独、饥渴而易受攻击。令人意外的是,也有研究发现,这些邪恶会...
  • 社会热点:韩亚空难与权力距离指数 社会热点:韩亚空难与权力距离指数
    心理导读:一个国家的人们,如果越注重等级、尊卑,会越容易导致飞机失事,这不是开玩笑的。为什么会这样?这和最近发生的韩亚航空空难又有什么关系?看完这篇文章你会豁然...
  • 心理学堂:冥想能重塑大脑的结构 心理学堂:冥想能重塑大脑的结构
    心理导读:佛教中的禅坐不是毫无意义的瞎坐,走进来你就知道禅坐对于人们有哪些好处。它不仅可以让你平静身心,还可以改变你的大脑结构,等等等等。 ---www.tspsy.com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