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疾病 >

心理疾病:双相障碍病程及转归研究

责任编辑:tspsy-沐沐  发布于2016-04-12 11:08   浏览次  
  心理导读:“双相障碍”这个词对国人较为陌生,更多的人可能知道抑郁症。但双相障碍比抑郁症更复杂,更棘手,它是除了有抑郁症的表现之外,患者同时还有轻躁狂和躁狂表现,所以它在诊断上非常困难,治疗上更加棘手。双相障碍是一种常见的重度精神类疾病。所谓双相,既有躁狂或轻躁狂症状,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15岁至19岁人群最为高发。    ---www.tspsy.com
 
心理疾病:双相障碍病程及转归研究

心理疾病:双相障碍病程及转归研究
 
  通过比较历史及当代的患病队列,我们可以了解该病在诊断分类学、发病率、患病率及医疗情况方面的演变历程,同时有助于我们了解治疗药物进展的意义。然而,这种比较须满足诸多条件,包括拥有较完备的医疗记录,当地人口数量变动不大,无剧烈的人口迁移等。
 
  难得的是,英国西北威尔士(NW Wales)恰恰满足上述要求,如位于Denbigh的精神病院拥有1875-1924年间所有的入院记录,且基本信息完备;该地区1891年的人口为232,000,而2001年为235,452,一百多年间仅增加了3000多人,且无大规模的迁移进城现象。
 
  一项发表于2016年第1期《History of Psychiatry》的研究中,来自英国的一组研究者使用了该地区相隔百年的两个双相障碍队列(历史队列,1875-1924;当代队列,1994-2007),其诊断由同一组精神科医师基于ICD-10进行评估,以尽可能减少偏倚。研究者比较了两组受试者社会人口学、住院次数/时长及5年期/10年期转归等。整理资料后,历史队列及当代队列分别包含135名及43名双相障碍患者。
 
  主要发现
 
  首次入院年龄
 
  ▲ 历史队列:16-73岁,中位年龄为35岁,20–39岁者占53%。
 
  ▲ 当代队列:19-62岁,中位年龄为32岁,20–39岁者占74.4%。
 
  入院次数
 
  ▲ 历史队列:135名患者在首次入院后第一个5年内共有209次入院,49年间共有440次入院,总体人群双相入院率0.00379%。
 
  ▲ 当代队列:43名患者前5年共有164次入院,18年间共有325次入院,总体人群双相入院率0.00726%。当代队列每位患者的入院次数约为历史队列的3.1倍。
 
  住院时长
 
  由于社会支持及慢性躯体疾病等种种原因,住院时长并不能完全反映双相障碍的病程。
 
  ▲ 历史队列:对数据进行再分析后,5年及10年内住院时长分别为399天和608天,其中双相障碍的患病时长分别为284天和396天。
 
  ▲ 当代队列:5年及10年内住院时长分别为124天和210天。
 
  死亡率
 
  ▲ 历史队列:首次入院5年内共出现10例死亡个案,10年内共出现15例死亡个案,死亡比例为11%,死因包括结核(n=2)、心脏疾病(n=4)、肺炎(n=4)、癌症(n=1)及衰竭(n=4)。作为比较,同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死亡率为28%。
 
  ▲ 当代队列:首次入院5年内无死亡个案,10年内有1例死亡个案,死因为呼吸系统疾病;作为比较,同一时间段的同一病区内,入院最初5年内有11名精神分裂症患者死亡,其中10例死于自杀。
 
  入院时的临床相
 
  ▲ 历史队列:首次入院时,62.5%为躁狂发作,17.0%为抑郁发作;此后10年内,躁狂发作占全部心境事件的67.5%,抑郁占17.7%。
 
  ▲ 当代队列:首次入院时,60.5%为躁狂发作,34.9%为抑郁发作;此后10年内,躁狂发作占全部心境事件的45.9%,抑郁占49.4%。
 
  入院间隔
 
心理疾病:双相障碍病程及转归研究
 
  当代队列中入院7次及以上者的住院间隔变化趋势(Atigari OV, et al.)
 
  历史队列每次入院之间的平均间隔显著长于当代队列。为校正潜在偏倚,研究者针对入院7次及以上者进行了再分析,显示两组队列均未呈现出入院间隔时间越来越短,即疾病加速进展的趋势。
 
  结论
 
  1、结合同一组研究者先前针对抑郁及精神分裂症开展的类似研究,双相障碍的入院率约为前两者的5倍,历史及当代队列均是如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双相障碍的病程似乎更“闹腾”(noisier);
 
  2、从住院时长及次数等指标推断,精神科药物无疑能推动双相障碍患者早日出院,但似乎并不能阻止患者入院;研究者甚至指出,精神科药物缩短住院日的效应建立在增加入院次数的基础之上;
 
  3、从入院临床相的变迁来看,双相抑郁入院的阈值随时代发生了改变;这一现象也可能意味着,相比于躁狂,人们在面对双相抑郁时办法较少;
 
  4、本研究显示,双相障碍的入院间隔并未随着病程的迁延而缩短,即未表现出加速进展的趋势,这一发现与先前的研究存在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
 
  文献索引:Atigari OV, et al. Bipolar disorder and its outcomes: two cohorts, 1875-1924 and 1994-2007, compared. Hist Psychiatry. 2016 Mar;27(1):75-84.
 
  (文/medlive | 来源/医脉通)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心理疾病:为何有些女人喜欢性虐待? 心理疾病:为何有些女人喜欢性虐待?
    心理导读:牛郎店,众所周知是女性买春的地方。在牛郎店里,有些常客喜欢对牛郎进行性施虐,上演SM戏码。可怜的牛郎被打被骂不还手不还口,面对尖锐的高跟鞋还要强忍。为什...
  • 捡垃圾成瘾:心理疾病惹的祸 捡垃圾成瘾:心理疾病惹的祸
    心理导读: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老人拾荒,拾的正是心荒。用囤积废品,来获得相对的安全感;通过捡拾垃圾的过程释放自己的情感,充实自己的生活,同时又将自己的情感附于捡...
  • 心理疾病:同性恋与恋足癖 心理疾病:同性恋与恋足癖
    心理导读:恋足癖属于性倒错中的其中一种恋物癖。性倒错是一种性行为形态,需要藉着不寻常的物体,仪式或情境,才能得到完全的性满足。有些性倒错比较严重的个体,每天需要...
  • “冰恋”:精神疾病性的SM “冰恋”:精神疾病性的SM
    心理导读:马尼奥塔事件发生后,国内部分性学家与网友认为其行为疑似冰恋,即SM(虐恋)中的最高层次:死亡调教。接下来我们以冰恋作为新知与大家一起来了解,消除大家对这...
  • 恋足癖与性冷淡,抑郁症,性厌恶 恋足癖与性冷淡,抑郁症,性厌恶
    心理导读:恋足癖属于性倒错中的其中一种恋物癖。性倒错是一种性行为形态,需要藉着不寻常的物体,仪式或情境,才能得到完全的性满足。有些性倒错比较严重的个体,每天需要...
  • 换偶群p拍裸照背后的心理动机 换偶群p拍裸照背后的心理动机
    心理导读:近日,夫妻群P聚会成为讨论的热点。我们试图去解释为什么人类有寻求性爱刺激的需求,于是,一个著名的理论浮出水平,那便是柯立芝效应。 ---www.tspsy.com 换偶...
  • 心理疾病:如何治疗飞蚊症? 心理疾病:如何治疗飞蚊症?
    心理导读:大部分飞蚊症患者会避免手术。事实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飞蚊症根除。然而,我们眼睛的自愈过程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的多。 ---www.tspsy.com 心理疾病:如何治疗...
  • 心理疾病:偏执型人格障碍与妄想症 心理疾病:偏执型人格障碍与妄想症
    心理导读:他经常怀疑妻子与他人有染,在这种变态心理的驱使下,他不仅毒打妻子,还将连襟、哥哥杀害,几乎所有沾亲带故的男士都被他列入了黑名单。 ---www.tspsy.com 心理...
  • 心理疾病:母子乱伦的诱因 心理疾病:母子乱伦的诱因
    心理导读:母子乱伦多因家庭变故,特别是单亲家庭,母子长期相依为命,没有父亲的威胁,进入青春期的男孩很容易对母亲产生好感,进而出现乱伦行为。 ---www.tspsy.com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