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咨询案例 > 家排治疗 >

家排治疗:良知对家排系统的影响

责任编辑:tspsy-念暖  发布于2015-05-16 09:29   浏览次  
  心理导读:在我们最无能为力、最容易受伤的时候,良知就把我们和群体联系得最牢固。当我们从群体中获得力量从而独立时,连结和良知会有所松动。但是,如果我们让自己保持着虚弱和依赖,我们就会保持着服从和忠诚。    ---www.tspsy.com
 
家排治疗:认清家排中良知的假象

家排治疗:认清家排中良知的假象
  一、海灵格对良知的解读
 
  1、依赖强化连结
 
  在我们最无能为力、最容易受伤的时候,良知就把我们和群体联系得最牢固。当我们从群体中获得力量从而独立时,连结和良知会有所松动。但是,如果我们让自己保持着虚弱和依赖,我们就会保持着服从和忠诚。在家庭中,是孩子处在这个位置上;在公司中,是低级雇员;在军队中,是刚入伍的士兵;在教堂里,是虔诚的信徒。为了群体中强者的利益,他们都会凭着良知行事而惘顾自己的健康、幸福和生命,甚至会以身试法,就算他们的首领不顾道德原则,用所谓“最高目标”来误导他们,也在所不惜。他们是顺民,把自己的脖子伸给强者--那从事肮脏活动的刽子手;他们是没有得到赞颂的英雄,仍坚守着最后的阵地;是忠实地跟随者牧羊犬的绵羊,一步步走向屠宰场,是要付出赔偿的受害者。他们是一群孩子,正在为父母和亲戚跳进冲突中,执行他们并没有计划好的事情,去为他们没有做过的事情进行赔偿,去担负并不是他们造成的负担。
 
  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去找一个朋友来帮他求得平静。当他还年轻的时候,曾经轻微地训斥了儿子,当天晚上儿子就上吊自杀了。儿子的死出乎父亲的意料,从此背负了深深的愧疚,心头大石怎么也放不下来。
 
  在和朋友谈话的时候,他突然回忆起在儿子自杀前几天,他曾经跟儿子有过一次对话。吃晚饭的时候,妻子曾经说,另一个孩子就要出世了。那个孩子神色异常,歇斯底里地大叫:“啊,上帝!我们家的房间不够住了。”
 
  当老人回忆起那段对话的时候,他醒悟了这出悲剧背后更深一层的背景:儿子的自杀是为了分担贫穷父母亲的负担,给另一个人腾出房间,并不只是因为那轻微地训斥。明白了儿子的爱之后,老人就找到了这件事情背后的意义。他说:“我终于获得了平静,就好像坐在高山上平静的湖边一样。”
 
  2、归属感排除异己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作用在归属感方面的良知把我们和群体中的其他成员相互联系在一起,它也驱使我们把那些和我们不同的人排除在外,取消他门的成员资格,而成员资格恰恰是我们每个人自认为是必需的。我们要让他们心有所惧。维护我们归属感的良知,指导我们去对付那些我们和我们不同的人,让他们面对违背良知之后产生的最坏的后果,也就是人们最害怕的事情--把他们排斥在外。但是,因为我们在服从良知的情况下,不友好地对待他们,所以,他们也会以他们族群良知的名义对付我们。守护归属感的良知约束我们不能在族群中做坏事,但是对大族群外边的人们,它的约束力就烟消云散了。那么,我们就能用良知的名义,对他们做一些良知禁止我们对自己族群成员做的事情。在宗教、种族、和国家冲突的背景下,人们在良知的名义下,就会在族群内支持邪恶,不理会戒禁的约束,允许成员对不同的群体的其它人做一些暴行和谋杀。
 
  因此,愧疚和无愧并不等同于善良和邪恶。当我们赖以生存的族群的良知明确地召唤我们时,我们会做出破坏性的或邪恶的事情;在同一族群中,当那些行为危害我们的成员资格时,为了问心无愧,我们会采取一些建设性的行动。
 
  3、附加说明
 
  前南非秘密警察成员在真像调查委员会面前的证词,得到国际的关注,这也是我们描述的现象方面最好的例子。
 
  纳尔逊、曼德拉政府决定,同意特赦那些愿意坦白以前活动的前秘密警察成员,创造出一种气氛,让社会群体的成员能清晰理解善良和邪恶。在种族主义政权的时期,基于秘密警察成员的背景,他们折磨拷打和谋杀,他们相信正在做有益的事情,正在为防御国家被颠覆而进行行动。现在,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同意进行特赦,很多人和以前的观点都不同了,表露出真诚而深沉的悔恨。
 
  愧疚和无愧可能只是假象
 
  愧疚和无愧常常会相互调换外壳,愧疚会表现的和无愧一样,而无愧就像愧疚。外表骗人,只有借助最后的结果,我们才知道什么是真实的。
 
  正如愧疚和清白的外表会让人们上当受骗一样,群体的良知也会渐渐地把孩子的对世界的感知塑造成一个固定的模式。它会用家族的信念粉饰孩子的认知。
 
  认清好坏
 
  一个小孩走进一座院子里,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他感到惊诧不己。母亲说:“你看,那多美啊!”这时,小孩的注意力必定要集中在妈妈的话上,看和听就被阻断了,他和客观事物之间的直接接触被价值判断取代了。孩子不再相信自己对事物本质陶醉的体验,而必须遵从外在的权威,由对方来定义什么是美、什么是好。
 
  那么良知就会越俎代庖,就会在善良与邪恶的知识范畴里设下愧疚和清白的感受。带来和平的善意,必须要克服我们在不同群体之间美德创造出来的虚假的外表。任你怎样谈论良知,世界依然如是。(文/海灵格)
 
  二、家排中的良知概念初探
 
  在家排当中,道和良知是最基本的概念。家排师水平的高低也直接体现在对二者的体证和鉴知、运用,尤其对灵性派而言,对道的实证是场域运作、疗愈的根基。一鹤禅师试着来解读,这两部分对人类生活质量的影响实在太大了,真正懂了这两个部分,有可能使现在以及未来的人获益,懂的人越多,我们这个世界越安全。
 
  1、良知的概念
 
  良知一词,从词汇的角度来看,源自儒家。据说最早是孟子提出来的,《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其在儒家的原意,是禀赋于先天或社会公认的道德观念。
 
  在家排中,借用了良知这个名词, 其来源,通常和归属有关,其内在,和清白感、罪恶感相关。好的良知伴有清白感、坏的良知伴有罪恶感。
 
  2、道的概念
 
  道,是很难解释的概念,需要灵性方面的实证。海灵格有二十年基督教修行的经验和非洲祖鲁教的神秘经验,他的洞见和方法,很大的程度来自于他本人对道的体证。一些跟他学习而没有道的经验的人,总结了一套可以把捉、可以操作的方法,名为结构派家排。可以说结构派家排是灵性家排的框架版,所以结构派的导师做排列,总觉得缺少那个空灵韵味。结构派处理一些已知信息或家庭系统结构内的案例,有它的特长,而对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久远事件、资料已遗失的事件,则力所不逮。而灵性派对这类案例仍然可以完美运作、而且解决有相当的深度。学习家排,可以从结构派入手,而终究要提升到灵性派的水平。当然我们看到,不是自称为灵性派导师的就是灵性派,市场上有不少自称灵性派的导师名不副实的。
 
  道,是实证到灵性运作的境界。没办法讲,只有实证过道的人可以体会。勉强的说,如海爷爷所说:回归于空无的中心。在道的境界中,一切都不存在,又一切具足,没有任何的实质化和固定不变的东西。周流六虚,变动不居。
 
  借用广义科学的说法,时空维度越高,自由度越高。道是无限纬度的时空。一颗松树,在一维空间,因为它固定在一个点,只能在直线延伸;一只蚂蚁,在二维空间,用一个药物的密闭环,可以使它困顿其中;人活在二维半的世界,在高的向度移动需要借助工具;飞鸟活在三维空间,长宽高可以任意翱翔;当加入时间变量,成为四维空间,人可以穿越到任意的时间点;每多一个变量,自由度多无穷多倍。n维世界:n越接近无穷大的时候,就越接近道。
 
  顺便给禅宗做个广告,啊哈,禅宗是专注于证道的一个系统,悟道最快也最彻底,当然,不是一般人学的,大心凡夫、不要脸不要命的可以玩玩禅宗。哈哈。
 
  3、良知的种类
 
  良知种类:个体良知、团体良知(系统良知)、灵性良知(第三良知)。团体包括小组、家族、集体、国家、宗教、人类等任意多元素组合。良知的基本属性是归属感、平衡和序位。
 
  海灵格提出良知有两个不同的属性,好的良知、坏的良知。
 
  海灵格的洞见:当我们有好的良知,我就有权归属于我的家庭、团队,我就可以以其中一员的身份有权利归属;当我们有不好的良知的时候,我已经失去了能够归属于我的家庭我的团队的根本权利。好的良知连接清白感,不好的良知连接罪恶感。罪恶感是让人难受的感觉,因此我们自然想到要改变这种不舒服的感觉,这就代表不好的良知有可能驱策我们改变自己的行为,好确保我们再次的归属。
 
  海灵格说,世界上大多的冲突、疾病、战争来自于好的良知。
 
  这里很有趣,为什么好的良知反而引发很严重的不好的后果呢?海爷爷这样说的深意。正如佛教中讲的:不具般若,虽行善法,亦为魔业。当心里有一个善的我执,就会伤害所谓“不善”的部分,造成分裂对立而冲突。而我们知道“善恶”更多的来自意识分别和过去经验。在家排中,可以看到太多的案例,在呈现表象的时候,大善大恶,而真相呈现的时候,场上除了爱,没有别的东西,善恶是意识表层的分别判断,是酿造无数冤案的罪魁祸首,它们在道的场域下始终会归于平静合一。
 
  也正如《道德经》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比如在一百多年前,“裹小脚”对女人而言是“好的良知”,遵循这个良知可以使自己归属于“贞节妇道”的团体,而事实上这个莫名其妙的东西在两千年中戕害了无数妇女。这就是“好的良知”产生的恶果。在惨烈的战争中,双方都为自己“好的良知”而战。
 
  换言之,好的良知,是膨胀、变质的良知,它滋生了优越感和清白感,使自己能归属于一个团体,进而产生狂热以致产生侵略性、制造加害者。比如:当日本军国主义有效忠天皇的归属感或德国纳粹内在有人种优越感的时候,给世界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好的良知的潜台词是:我有权利归属,而你不配;膨胀的极致,就是我有权利活着,而你必须死。
 
  作为家排师,时刻警觉,避免在排列中陷入“好的良知”陷阱。
 
  4、良知与我执
 
  假如我们用佛教的概念来比对,良知=我执。好的良知=善执,坏的良知=恶执。换言之,即个体我执,家族我执、国家我执、宗教我执等。
 
  我执有两个分类法:
 
  (1)分别我执:意识中的观念、认知。 俱生我执:潜意识中与生俱来的分别执着。
 
  (2)人我执:对自我的执着。法我执:对方法、信念的执着。
 
  5、良知的来源
 
  万法皆空,一切归无,含藏所有的功能,自然流动,这是道的境界。假如其中某个部分僵化,即成为良知。就像一个大海,流动不息,是道的境界,一旦有些部分停滞涩流甚至结冰固化,那个部分就成了良知。个体内在可以有无穷多个良知源,个体共振的部分形成团体良知。
 
  1)本有良知:在系统当中,普遍遵循整体、序位、平衡、事实、流动的法则,这部分良知源于道的自然流动,属于先天具有,与人为无关,与道德、文化、传统、经验无关。
 
  2)经验良知:有些情况下,良知通常是潜意识对“生”的记忆。久远之前,因为某个认知或信念从险境中逃生,那么这个潜意识的经验会使个人或团体认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生存,这个经验就会演变出良知。这在当时是必须的,而时代变迁,环境变化后,这个良知很可能就成为伤害。比如清朝人留辫子,这个良知来自于草原部落在骑马战斗时便于格斗。当它成为一个民族良知后,和汉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的良知冲突,就导致了明末大量的人民无辜被屠杀。有些情况下,良知通常是潜意识对“生”的记忆。
 
  3)共振良知:群体中共振形成的共同的规范、认知、准则。有无形的,也有形成规范比如道德公约、法律法规的。这些良知随着族群、团体差异,可以有非常大的区别。
 
  良知是双刃剑,在于运用的人,是否审时度势。在家排中,有个“一切向生”的原则,能看到那些表象后对生存的渴望和动机,是家排师的基本能力。
 
  良知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有成住坏空。当时空变化,良知不再适用,它往往会成为社会进步的阻碍,是必须破除的。
 
  6、良知冲突
 
  良知之间会发生冲突。
 
  个体良知之间的冲突:
 
  个体良知和团体良知的冲突:
 
  团体良知之间的冲突:
 
  7、 超越良知
 
  超越良知相当于破除我执。破执的意义:极大的提升自由度,回归智慧。良知是僵化的,只适应于特定的时空和阶段。
 
  如果我执破除完全,那相当于成佛了。但在现实里,需要不同的应对良知的方法,因为良知在相当广阔的时空里是生存的必要条件:1、臣服(尊重事实)2、对抗、颠覆 3、抽离、跳出  4、和解 5、搁置 6、超越
 
  良知需要超越,回归于道是最好的选择,但良知本身有强大的能量,如果没有相当的内证功夫,挑战良知会付出惨痛代价。如海灵格说,如果他到别人家做客,他会第一时间学会那家人的良知以保证不会被扫地出门。如果我们到访一个宗教团体或另一个国家,必然需要适应对方的良知而不是以自己为主。
 
  臣服是尊重事实,有些人无法做到臣服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看到臣服这个词的时候,会和屈辱感连结。真正的臣服只是尊重事实本来的样子,尊重序位或其他的事实。有时候,臣服良知是必须的。比如如果孩子在对抗序位良知(父母大自己小)的时候,会付出疾病和失败的痛苦代价。
 
  僵化的良知会伤害很多人,比如方孝孺,因为一人的愚忠,导致十族被杀,连累几百人为自己的良知付出血的代价。这样的良知源自家天下的儒家的狭隘认知和忠君的“好的良知”,而符合道的良知是维护最多数人民的利益。中国历朝历代的革命和更迭,无非是这二者的冲突。僵化变质的良知必然要突破。
 
  在家排师的角度,最忌讳的是把良知和道混淆,甚至用“好的良知”强制案主和代表,听说过有家排案例,案主当场崩溃失控甚至精神分裂,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家排师自己内在清理不干净,用僵化的理念,做强制性的排列,后果是严重的。没有任何理由把道僵化为良知。比如有些二流的家排师,在标榜孝道,孝道是不可以标榜的,因为道不需要标榜,当你标榜的时候,它就固化成了良知,履霜坚冰至,千里溃于蚁穴,所以古人骂,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你自己标榜,也许只是满足自己的清白感,可是百年千年后会变质遗患。历史上死于愚忠愚孝的,可以说罄竹难书,血泪斑斑。这类家排师,最常见的是在排列中一见到“不孝”的案主,自己内在已经是黑云密布,这样如何站在中立的立场,如何发现那些隐藏的爱和真相,如何可以助人,不害人已经万幸了。
 
  真正能超越良知的人,必然是悟道的人,性天朗朗,晴空万里无片云。良知如浮云来去,与我何有哉!按《楞严经》成长进度表而言,至少有超越行阴区域的见地,才能做到。
 
  7、怎么样检验良知
 
  良知伴随着感受:觉察自己内在,如果有清白感或愧疚感,说明自己有可能在良知的支配下。《圆觉经》:“若知我空,无毁我者,有我说法,我未断故。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济度。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嗔恨。则知我相,坚固执持,潜伏藏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只要有良知,就可能有阻抗,有阻抗就会有人在感受上产生负面能量,然后在场域中呈现。
 
  需要区别的是,当这个良知是本有良知的时候,当它能被遵循,通常排列会非常顺畅,如果是经验良知或共振良知,则需要界定是否还在良知的生命期。当家排师被“好的良知”所迷惑,排列场上会有非常诡异的气氛或者会发生冲突和伤害。即使家排师所领悟的是合理的,有时也需要视场的需要、案主的需要而采用迂回或延迟满足的方式或运用一些技巧,以确保自己跟随道的流动,而不致陷入“好的良知”的陷阱。(文/一鹤禅师)
 
  (文/沐沐| 来源/心灵花园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家排治疗:亲子关系中断的影响 家排治疗:亲子关系中断的影响
    心理导读:母亲用双臂抱着孩子,满怀爱心地紧紧拥抱着孩子,直至孩子因中断了与父母的联系而产生出的悲哀和愤怒发生转变,使孩子流露出对母亲的爱,这时,孩子也会在母亲的...
  • 家庭系统排列:疾病与健康的关系 家庭系统排列:疾病与健康的关系
    家族中严重疾病、意外和自杀事件,有可能与家族成员孩子般不成熟的信念有关,即使他们受着命运之苦,生重病或即将死去,仍然会有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例如他们以为通过资源...
  • 家排治疗:假离婚引发的信任危机 家排治疗:假离婚引发的信任危机
    心理导读:一个家族系统,只有属于系统的人给予他们应该的位置,不属于家族系统的人将其排除系统之外,这个系统才是完整的。完整的系统才能让系统中的人不会出问题或疾病,...
  • 家排治疗:堕胎对婚姻关系的影响 家排治疗:堕胎对婚姻关系的影响
    心理导读:当堕胎成为一个普遍的事情,人们似乎对此已经习惯了!然而,堕胎的伤害有多大?您真的清楚吗?大量的系统排列事实告诉我们-----堕胎是引起伴侣关系破裂的主要因...
  • 家排治疗:自闭症的男孩 家排治疗:自闭症的男孩
    心理导读:家庭系统排列 (Family Constellations)是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领域一个新的家庭治疗方法,由德国心理治疗大师伯特海宁格(Bert Hellinger)经30年的研究发展起来...
  • 家排治疗:认识父亲的角色(上) 家排治疗:认识父亲的角色(上)
    心理导读:血缘关系里面的人,有时候我们小孩出生没多久,可能两、三岁就过世的孩子;或者是发生一些事情、可能他的行为不被家里面接受、或是发生一些命运上不寻常的痛苦事...
  • 家排治疗:家排师的自我修炼 家排治疗:家排师的自我修炼
    心理导读:学习家庭系统排列并不复杂,和其他很多学习一样,包括理论和实践这两个部分。系统排列包括家庭系统排列、组织系统排列和事故系统排列,但我们这里只谈最核心的部...
  • 正念冥想的三个步骤 正念冥想的三个步骤
    心理导读:正念冥想是提升专注力、减轻心理压力和激发创造力的好办法。你完全可以自学正念冥想,但需要花时间来修习,不是一朝一夕就可速成的。通过正念冥想,你能学会如何...
  • 家排治疗:系统排列中语言的运用 家排治疗:系统排列中语言的运用
    心理导读:治疗师必须同时要跟当事人、整个团体、认知场、保持接触,随时感应当下的变化,否则治疗师就像鹦鹉学语一样,只不过是重复海灵格的话语,背诵应用手册里的标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