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催眠治疗师 >

催眠治疗:催眠现象产生的机制

责任编辑:tspsy-燕子  发布于2013-09-06 22:19   浏览次  
  
  心理导读:到目前为止,对催眠现象原理的解释并不令人满意。即使如此,我们仍试图努力地去作些尝试,希望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催眠现象作出更进一步的解释。很可能我们对催眠现象的基本原理的解释仍然是肤浅的,但我们相信,我们的努力一定会有益于对催眠现象的进一步探索。     ---www.tspsy.com
  
催眠治疗:催眠现象产生的机制

催眠治疗:催眠现象产生的机制
 
  暗示是催眠现象的心理机制
  
  自从法国的"南希学派"提出了"暗示感应说"以来,尽管医学界或心理学界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催眠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绝大部分学者都承认,暗示是催眠现象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前人的这种解释是有道理的。我们的实践经验也证实了这种解释的正确性。事实上,正是借助了暗示的力量,催眠师才能将被催眠者引入催眠状态,进而开展治疗疾病和开发潜能的工作,暗示是催眠现象的心理机制。为了使读者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们对暗示以及暗示与催眠的关系做一些介绍。
  
  第一,受暗示性是人类自身普遍具有的一种心理属性,这种属性与生俱来。人类心理世界之所以如此丰富多彩,光怪陆离,部分原因可归之于人类的这种接受暗示的能力。这种能力与人类的智力及想象力密切相关,并主要以第二信号系统为其客观基础。一方面,人类普遍具有接受暗示的能力;另一方面,世界上也存在着无数对人类构成暗示的不同刺激物。中国心理学工作者霜龛指出:"颜色、语言、声音、嗅味,都可以对我们构成某种暗示,形成某种观念,转化为一定的行动或产生某种效果,我们的心理就是受到这种暗示的刺激转化为能动的物质。这就是我们的可暗示性。"对于这种"可暗示性","南希学派"的倡导者贝恩海姆教授把它定义为:"是大脑接受并唤起观念的能力,它使这种观念倾向于实现,使之化为行动。"他称之为观念的动力学的规律。洛扎诺夫则说:"这是人类个体之中一种普遍的品质,由于它,才使人和环境的无意识关系发生作用。"
  
  生活中的许多实例都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国外曾有过这样的报道:有一个人,被误关进冷藏车里,冷气并没有开放,但他却被活活地"冻死"了。这显然是由于暗示的强大力量击溃了他的生物保护机制,造成了他的猝死。藤本上雄先生所着的《催眠术》一书中还记载了这么一件趣事:他的一个同学,有一年开车去瑞士旅行,车行至山中时感到口渴难耐,就在路边秀丽而清澈见底的湖中用手捧水喝。喝完水后,偶然一看,在告示牌上用法文写着什么。他不懂法文,但看到上面写的词中有一个词为poisson,与英文中的词poison(毒)很相似,他就以为这个告示牌上一定是写着"此湖水有毒,不能饮用"的字样。于是心情骤然变坏,整个人都觉得不对劲,头晕眼花,脸色苍白,直冒冷汗,呕吐不已。好不容易来到了附近的一家旅馆。他立即恳求旅馆老板去请医生,并向他叙述了喝过附近湖水的事。老板听了这番话,哈哈大笑起来,说那是不准捕鱼的告示,法文中的poisson一词是"鱼",比英语的"毒"(poison)一词多一个S。听完老板的说明,他的病马上就好了。
  
  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实验研究也表明,人在暗示的作用下,竟会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与他人保持一致。接受别人的劝说,赞同他人的演说观念,往往也不是纯粹的认知因素,即理性在起作用,而是由暗示打动情感,由情感影响认知的缘故。观赏艺术作品所产生的爱与恨,更是通过非理性知觉通道而实现的。可见,暗示是普遍存在和行之有效的。正是由于暗示的普遍性和有效性,催眠术才有了产生的可能。
  
  人类的这种受暗示性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并不是那些构成暗示的刺激对人产生暗示效应,只有在个体主动接受的条件下,暗示才能产生作用。所以,有人认为,暗示的本质是自我暗示,甚至有些学者宣称:暗示是没有的,有的只是自我暗示。细加分析,此言不无道理。从事催眠术实践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那些身患疾病、求医心切的人,较之那些想体验一下催眠状态的人,更易接受暗示,更容易进入催眠状态。
  
  一方面,人类天然具有可暗示性,另一方面,人们也经常有主动接受暗示的心向,在此基础上,催眠术的效应作用便应运而生,催眠现象便由此而出现。
  
  第二,整个催眠过程与暗示的规律之间具有高度的吻合性。只要催眠师严格遵照暗示的规律,催眠就能取得成功,否则就会招致失败。那么,暗示有哪些规律呢?下面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些有关暗示的基本知识:
  
  其一,暗示的定义。
  
  所谓暗示,即指用含蓄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直接而迅速影响的过程,这种影响是深刻而有效的。
  
  其二,暗示的种类。
  
  暗示的种类均系人为划分,一般可分为直接暗示与间接暗示,无意暗示与有意暗示,他人暗示与自我暗示,言语暗示与非言语暗示等等。
  
  其三,暗示的特点。
  
  暗示的特点很多,主要有以下五点:
  
  特点之一:暗示的双重加工性。最佳暗示效果的获得,往往是在双重加工的基础上实现的。一方面,暗示刺激经由理性知觉通道,将符合实际情况以及个人的价值、个性、伦理的信息纳入知觉范围,从而引起受术者心悦诚服的实际体验。如,催眠师将手置于受术者头顶,同时暗示他(她):现在你的头顶会感到微微有点发热。这是一个真实的情况,受术者势必会产生相应的体验。另一方面,暗示刺激也可通过非理性知觉通道的情感渗透去建立心理共鸣的感应关系,特别是广泛采用非言语的操纵功能来扩展这种效果。譬如,用肯定句以增加自信;用附加疑问句如:"你感到很舒服,一定是的,是不是?"给被催眠者温情、敏感的体验;采用鼓励性的评价以促成良好的合作,如催眠过程中夸奖被催眠者的领悟力强、体验正确等等。这种情感的渗透性达到最佳状态时,可产生强烈的移情作用,即视催眠师如亲人,对其格外信赖而钝化了自身的意识。总之,这种双重加工的配合默契,可产生最佳暗示效果。
  
  特点之二:暗示的直接渗透性。一旦催眠师的意志战胜了被催眠者的意志,受术者的反暗示防线被突破,暗示刺激便能直接渗透到受术者的潜意识中。这种渗透似乎是自动产生的,其实现过程极为迅速、灵活、明确,充分体现了活动的"经济性"。
  
  特点之三:暗示效果的累加性。暗示是一种能力,经由训练而敏感化。因此,多次接受催眠术,会使受暗示刺激发生作用的时间缩短,影响加深,效果累进。个人的受暗示性由于不断地接受暗示的实践活动而得到提高,使个人对某种暗示的反应越来越敏感。于是,使得暗示的效果具有累加的特性。
  
  特点之四:暗示的从众性。人类具有受社会影响而采取与他人保持一致的基本心向。这种从众性在暗示中同样存在并且更加明显。具有惊人效果的集体快速催眠,原因就在于他人进入催眠状态足以刺激自己的可暗示性。尤其对于个性中缺乏独立性,而智能平常的人更是如此。
  
  特点之五:受暗示的差异性。虽然人类普遍具有受暗示性的本能,但这种本能却呈现出巨大的个体差异。据统计,经暗示而能进入深度催眠的人不足30%。另有15%的人几乎无法进入催眠状态。在性别上,女性比男性更易接受催眠暗示,这无疑是女性依赖和缺乏自信所致。在年龄上,7~14岁的人最易接受催眠暗示,而成人则较难进入,老年人几乎无法进入。
  
  其四,暗示的生理表现。
  
  当个人接受暗示的程度达到最大时,逻辑意识和批判意识的最高机构--大脑皮层基本处于抑制状态,仅剩下某个"警戒点"的部位尚保持兴奋性。处于这种状态下,个人的大脑生物电活动呈4-4赫兹的θ波,当"警戒点"活动时,又出现高频的α波。
  
  其五,暗示的条件。
  
  暗示之所以产生效果,应具备以下起码的条件:被暗示者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某一明确的对象;催眠师(或施行暗示者)应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该权威性的程度与暗示的效果成正比;催眠师(或施行暗示者)要以温和、含蓄、间接而又坚定的言语与手势等来实施暗示;在被暗示者与施行暗示者之间应具有一个融洽、轻松的心理氛围。
  
  其六,暗示的障碍。
  
  人类具有本能的受暗示性,同时也具有普遍的反暗示性。这种反暗示性可能来源于自我保护的本能、自由的意识、个人的习惯、个性特征以及各种理性的思考等等。主要表现为个体对暗示刺激具有认知防线、情感防线与伦理防线。暗示能否奏效,取决于能否克服这些防线的阻碍。克服的办法不是强行突破,而是与之取得协调。
  
  第三,催眠过程是受暗示性与反暗示性能量对比的过程。要使被催眠者进入具有高度受暗示性的催眠状态,需要催眠师有极大的耐心和坚强的意志,以此促成被催眠者受暗示性的开放与增加,并借助于这股力量克服反暗示性。这种较量的形式是温和的,但实质上却是异常激烈的。在催眠过程中,催眠师始终要以坚定有力的肯定句和语调进行反复暗示,同时不间断地要求受术者放松,即使一时不能进入催眠状态,也决不气馁后退。一旦催眠师与受术者进入心理极度相容状态,一旦催眠师的意志战胜了受术者的意志,那么就意味着受暗示性与反暗示性的能量对比发生了倾斜,受暗示性占了上风。此刻,受术者的意识场显着缩减,对外界毫无知觉,表情呆滞,只是与催眠师保持着牢固的、建筑在心理共鸣基础上的感应关系。受术者将无条件地接受催眠师的任何指令,这样,就很容易进入较深的催眠状态。
  
  第四,不仅由觉醒状态导入催眠状态要依靠暗示的力量,而且从深度的催眠状态迅速恢复到清醒状态同样是暗示的效应作用。通常,催眠的觉醒方法是这样实施的:催眠师对被催眠者说:"你已经历了一次成功的催眠,一次有效的治疗,醒来以后,你一定感到很愉快……""现在我要把你叫醒,马上我就数数字,从一数到三,当数到'三'时,你就会突然醒来。"在给予明确的指令,并反复暗示以后,受术者会突然醒来。这个过程,显然也是借重于暗示的力量。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催眠现象本来就是由暗示造成的,当个人一旦进入催眠状态时,又非常容易接受暗示。从某种意义上说,催眠术就是施行暗示的技术,没有暗示,就没有所谓的催眠!由此看来,催眠现象并不是一种完全神秘莫测的现象,催眠术也不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巫术。从暗示这一催眠的心理机制入手,可以使我们对催眠现象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当然,迄今为止,对催眠现象的科学研究还是很不充分的,其中的奥秘还远未被完全提示出来,在许多方面还停留在经验阶段。所以,要想使催眠成功,催眠师还必须善于观察被催眠者每一时刻的心理表现,并迅速作出反应。在对被催眠者实施暗示的过程中,既不超前也不滞后。在施行催眠的任一时刻,指导语的选择,节奏轻重也很重要。所有这些,只有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应付自如。
  
  (文/邰启扬 吴承红 心灵花园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人们对催眠的误解和担心 人们对催眠的误解和担心
    心理导读: 你可能会很惊讶地发现,许多人,包括你的同事,乃至那些自称为催眠师的人,都会对某些有关临床催眠的误解的观点信以为真。在每一个误解讲解完之后,我会进行一...
  • 催眠唤起的回忆可靠吗? 催眠唤起的回忆可靠吗?
    心理导读:如果来访者没有自称有虐待史的话,就不要推断有这样一段历史的存在:不要在催眠中给来访者做出具有引导性质的暗示,暗示他们该回忆起什么或如何回忆起某些记忆:...
  • 催眠治疗:怎样瞬间催眠一个人? 催眠治疗:怎样瞬间催眠一个人?
    心理导读:当催眠师瞬间催眠个案时,嘴巴是停不下来的,他会一直的给予个案指示,不断的引导个案进入一定的催眠状态中,始放慢引导步调。整个程序很快速,但却包含了所有催...
  • 催眠应用:催眠在刑事侦查上的运用IV 催眠应用:催眠在刑事侦查上的运用IV
    心理导读:催眠技术撷取更多潜意识下记忆的资讯,不仅可以犯罪现场的各项迹证相验证,避免因身历犯罪现场,受感官、知觉认知上主观意识的偏差而产生错误的证词,致使警方侦...
  • 催眠应用: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 催眠应用: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
    心理导读:懂得欣赏孩子的家长往往不会提出为什么我的孩子不如别人这样的问题。正确的问题是我的孩子与别的孩子相比,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如果只会问我的孩子为什么不如别人...
  • 催眠应用:催眠在刑事侦查上的运用V 催眠应用:催眠在刑事侦查上的运用V
    心理导读:催眠技术撷取更多潜意识下记忆的资讯,不仅可以犯罪现场的各项迹证相验证,避免因身历犯罪现场,受感官、知觉认知上主观意识的偏差而产生错误的证词,致使警方侦...
  • 案例分析:我眼中的马维祥和催眠术 案例分析:我眼中的马维祥和催眠术
    心理导读:我很少听懂他们的方言,凭借察言观色,可以断定男孩多次出言不逊,其母面带尴尬,时作周旋,而马教授座在那里总是面带笑容,谈吐自如,一副大家风度。 ---www.ts...
  • 催眠戒除烟瘾,酒瘾,赌博的方法 催眠戒除烟瘾,酒瘾,赌博的方法
    心理导读:催眠疗法(Hypnotherapy)是指用催眠的方法使求治者的意识范围变得极度狭窄,借助暗示性语言,以消除病理心理和躯体障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催眠方法,将人诱...
  • 催眠应用:催眠真的能治病吗? 催眠应用:催眠真的能治病吗?
    心理导读:经常听说催眠可以用来治疗疾病,有经验的人将之说的活灵活现的,让人油然生起「杰克,那太神奇了」的感觉;没有经验的人认为那是江湖术士骗人的技俩,千万要小心...

热门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