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经典案例 >

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何时可以结束?

责任编辑:tspsy-念暖  发布于2018-06-20 13:16   浏览次  
  心理导读:就像人们不会指望抗生素能够保证病人以后永远不得感冒一样,助人者也不能假设一次治疗过程可以将当事人终身治愈。明智的做法是,在当事人当前的问题或危机得以解决时结束咨询,而以后当其他危机或生活变故发生时再次咨询。若采用这种模式,则结束咨询不再是那么困难,因为当事人知道当他们需要帮助时可以再回到助人者这里来。    ---www.tspsy.com
 
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什么时候结束?

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何时可以结束?
 
  治疗会谈不可能永远持续(即使是长程的精神分析治疗) ,因此分离在所难免。当助人者和当事人在他们的助人关系范围内达到了他们所能达到的最高目标时,终止治疗关系的时候就到了。在这个过程中,助人者和当事人可能经历了多次探索领悟行动的循环,处理了许多难题,当事人渐渐可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也准备好独立掌控自己的生活。治疗的一个目标就是让当事人准备好结束咨询并依靠自己。就像父母把孩子抚养长大,然后离家独立生活一样,助人者教会并且鼓励当事人自己独立应对。
 
  1、何时结束
 
  助人者如何决定什么时候结束治疗关系?有时是受时间限制不得不结束(例如,初学者通常只能对志愿当事人提供1~3 次会谈;有些大学的咨询中心只允许6 次会谈,而有些则允许12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当事人还需要帮助,助人者就要做好转介的准备。
 
  相反,在开放式的、长程的治疗中,将由助人者和当事人共同决定他们何时终止治疗关系。
 
  很少有所谓的“治愈”因为治愈意味着一种静态,而不是生命中持续的改变和挑战。最常见的情况是,当事人认定他们已经疲倦了,到了高原期,而且准备休息一下,当事人不再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需要谈,或者当事人与他的助人者已经达到了他们所能达到的最高点。有时当事人会直接告诉助人者,他们要准备结束治疗关系了。而其他时候,则是由助人者告诉当事人他们可以终止了。
 
  根据《心理学工作者的伦理原则和行为规范》 (美国心理学会, 2002) ,助人者应在他们觉得不再能有效地与当事人合作时结束咨询。有时候,治疗一直没完没了地继续,是因为助人者和当事人都不知道何时也不知道怎样结束。助人者要谨记,只有在当事人持续地有所获益并且改变正在进行中,才需要继续治疗会谈。
 
  巴德曼和格鲁曼(Budman & Gurman ,1988) 提出,助人者可以采取一个类似家庭医生的治疗模式。他们认为,就像人们不会指望抗生素能够保证病人以后永远不得感冒一样,助人者也不能假设一次治疗过程可以将当事人终身治愈。明智的做法是,在当事人当前的问题或危机得以解决时结束咨询,而以后当其他危机或生活变故发生时再次咨询。若采用这种模式,则结束咨询不再是那么困难,因为当事人知道当他们需要帮助时可以再回到助人者这里来(如果那个助人者可以再次提供服务的话) 。
 
  2、如何结束
 
  曼恩、(Mann,1973) 认为治疗的终止是一个重要任务,因为丧失是生命的一个存在性事实;每个人都必须面对丧失。他建议无论在短程还是长程治疗中,助人者都要花大量时间来计划和准备结束咨询。他建议助人者在每次会谈中都讨论结束的问题,以此来提醒当事人治疗的进展程度(例如,这是我们的第8次会谈,还剩下4次,你对于治疗快要结束有什么感受) 。
 
  当事人有时认为助人者夸大了对治疗结束的担心,因为他们没有预期到离开治疗关系时可能产生的感受。一旦治疗结束,他们才能体会那些感受,但那时助人者已经不可能再帮助当事人处理那些被抛弃和丧失的感受了。因此,在结束之前,助人者必须评估当事人在结束治疗关系时是否会有强烈的感受,从而适当地处理这些感受。
 
  有效地结束治疗关系包含三个步骤:回顾、展望和告别(Dewald , 1971; Marx &. Gelso ,1987; Ward, 1984) 。在回顾时,助人者和当事人一起总结他们学到了什么,他们是如何改变的。当事人还可以反馈治疗过程中最有帮助和最没有帮助的方面。对过程的回顾可以帮助当事人巩固他们的变化,并让他们产生一种成就感;还可以帮助助人者了解他们今后需要提高的技能。
 
  在展望中,助人者和当事人一起设定一个结束的日期,讨论未来的计划,以及考虑是否还需要另外的咨询。助人者和当事人一起总结他们还想探讨的问题。没有一个治疗过程是绝对完整的,在以后的生命中我们是会一直变化的(变得更好或更差)。助人者的任务是协助当事人识别当前的问题,确认如何讲述这些问题,以及澄清如何在生活中寻找支持以帮助自己改变。如果这些计划不现实,那么助人者要面质当事人,以避免治疗以失败收场。最后,道别时,当事人会向助人者表示感谢,两个人共同分享他们对于结束的感受并道别。
 
  结束咨询对助人者和当事人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一旦两个人探讨了很多深入且个人化的问题之后,让他们想到以后将不再见面常常会感到很困难。结束通常会给助人者和当事人都带来有关丧失的问题。一些证据显示,那些对结束感到困难的助人者和当事人,都曾经有过痛苦的丧失经历(Boyer &. Hoffman , 1993; Marx & Gelso,198 7) 。如果曾经的丧失很痛苦,则要再次经历丧失会很困难。还有一些当事人可能没有经历过强烈的悲伤,但是可能不知道如何感谢助人者,不知道如何表达对助人者在他们的改变过程中所起作用的感激。此外, 一些当事人可能会因为没得到“神奇的疗效”而失望,或因为仍然有未解决的问题而沮丧。助人者要坦诚地和当事人就分离进行沟通。此外,他们还要将分离的预期提前一点,这样才有时间来处理当事人因结束关系而产生的感受(以及在治疗或督导中处理他们自己的丧失问题) 。
 
  3、转介
 
  当事人的需要有时会超出助人者的能力。例如,当事人有进食障碍、物质滥用问题,或者严重的心理疾病,而助人者对该领域并不擅长。有时助人者和当事人在一起已经达到了他们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而当事人还需要另一种不同的帮助方式。例如,当事人需要婚姻和家庭治疗,而助人者只受过个体治疗的训练,此时可能需要转介(注意:如果当事人是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有问题,则家庭治疗比个体治疗更有效Haley,1987; Minuchin, 1974; Nichols & Schwartz ,1991; Satir, 1988) 。另外,当事人可能因为需要药物治疗、长程治疗、学习困难评估、经济支持、房屋信息、信仰引导或法律建议而要转介。
 
  助人者要向当事人解释转介的原因。否则,当事人可能很容易感到自己没希望,需要永无止境的治疗,或者是“不好的当事人” 。如果助人者完成了上述结束治疗的三个步骤,就会减少当事人对转介的负面情绪。
 
  (作者:克拉拉·E·希尔 | 来源:《助人技术》)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心理导读:从性心理学角度讲,每个幼儿在3~6岁期间都会有一个把自己的异性家长当作性对象的时期。若由于种种原因,性心理停滞不前,不能超越以异性家长为性对象的阶段,那...
  •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心理导读:痛失亲人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早期的适当干预能帮助居丧者顺利渡过悲哀过程,使他们能正视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www.tspsy.com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
  •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心理导读:和国内不一样的是,日本民间或人们私下里对那些不伤害当事人且不危及他人的乱伦事件是保持比较宽容的态度的,这样一来乱伦行为的私密性就不是特别强,不少日本人...
  •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心理导读:母子乱伦源于俄狄浦斯情结,这个希腊传说说的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象征着人类在特定成长阶段的心理规律,人类在2、3岁左右是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由于与...
  • 母子乱伦,谁之错? 母子乱伦,谁之错?
    心理导读:在浴室里母亲告诉我,我是吃她的奶长大的,并让我的手按在上面,还让我看了她的下身并抓着我的手摸了那里,告诉我说那是我的生命之门 ---心灵花园 案例描述: 我...
  •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心理导读:在大多数乱伦案例中母亲的反应都很类似:她的心理防线开始一点点松懈,对儿子的过激行为往往只是嗔骂,温情的责备,或者默认、容忍,往往都没有严厉地惩罚和教育...
  •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心理导读:你有没有做过性梦?人们经常在梦里得到非常美妙的性感受,梦幻中的性体验,其实跟性生活本身一样自然又平常。女人为什么会做性梦?性梦会不会导致出轨呢? ---www...
  •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心理导读:你可以说这是重口味,也可以说人脑子坏了,但是事实真正的如此少女遭到警察的强奸后,发现自己怀孕,于是辍学与这个警察同居。这件事让很多人不能理解,也想不明...
  •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心理导读:所谓控,大意就是指对某一种事物的过度喜欢和关注,在现实生活中,自然也会有丝袜控,究竟是被丝袜控得不行,还是对丝袜没过多的兴趣?自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