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经典案例 >

案例分析:恐怖分子的动机是什么?

责任编辑:tspsy-张茵  发布于2015-11-17 15:08   浏览次  
  心理导读:社会环境促进了极端主义思想的产生和传播,但致使人从思想犯罪走向行为犯罪的,还跟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动机有关。一些研究者将恐怖分子的犯罪行为简单归之于人格的变态,早年生活受到极大的挫折等,其实这是片面的甚至错误的,那么恐怖分子有哪些心理特征呢?    ---www.tspsy.com
 
案例分析:恐怖分子的动机是什么?

案例分析:恐怖分子的动机是什么?
 
  一、新闻事件:
 
  当地时间2015年11月13日21点左右,法国巴黎发生了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遇难人数上百,还有7名袭击者因自杀式爆炸丧命,有人称之为法国版911。恐怖主义活动不仅是对物质的摧毁,带来财产和生命的损失,还可能搅乱政治和经济秩序,甚至诱发冲突与战争;它不仅使受害者遭受身体上的残害,还使得目标对象在精神上受到打击,蒙受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还可能给其他无辜的公民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恐怖事件的再次发生,我们哀悼,我们不解——为什么会出现恐怖分子?他们是如何被洗脑的?
 
  二、心理解读:
 
  “巴黎事件”让全世界人民震惊,恐怖主义更让所有人闻之色变。现代犯罪学认为, 社会文化因素并不一定是造成犯罪的最主要原因,犯罪行为的形成与诸如社会、生理和心理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相关。恐怖主义犯罪也是一样,社会环境促进了极端主义思想的产生和传播,但致使人从思想犯罪走向行为犯罪的,还跟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动机有关。一些研究者将恐怖分子的犯罪行为简单归之于人格的变态,早年生活受到极大的挫折等,其实这是片面的甚至错误的,那么恐怖分子有哪些心理特征呢?
 
  个体水平上,我们可以从认知、情绪、意志等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1)偏执的认知特征:恐怖分子的认知特点主要表现在认知过程的强烈偏执性和认知结构中强烈的对反社会的恐怖主义的合理化思维,而这与他们极端的民族意识和极端的宗教思想是分不开的。他们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受制于严密的组织机制,被形成了一种偏执狂式的宗教狂热,能达到漠视无辜生命的价值,坚信恐怖手段的合法性和必要性。巴黎事件枪击案有目击者称,在开枪前枪手高喊了“真主伟大”,随后扣动扳机。他们认为现存社会是罪恶的,必须被摧毁,他们相信暴力破坏可以救世,他们梦想在旧秩序的废墟上建立起一个全新的社会秩序。
 
  (2)麻木的情绪特征:对世俗社会的极端失望和自卑、对敌人的极端仇视和愤怒、对自己所追求目标的极端绝望,使得恐怖分子大多持有一种极端麻木冷酷的情绪状态,根本谈不上同情怜悯之心,再惨痛的结果,他们都认为是必要的。他们牺牲生命以引起社会恐怖,吸引全社会对他们所追求目标的注意。对此,他们不仅没有罪恶感,反而会有成就感、胜利感。巴黎事件有目击者这样描述道,“扫射过程持续了10分钟,恐怖分子很冷静镇定,他们什么都没喊,一句话都没说。”对思维的麻木和对受害人的冷酷是恐怖分子必备的心理素质,在接受任务之前,他们会受到长时间严苛的训练,以色列报纸曾报道,部分受训者会被带到“烈士”(指在所谓圣战中殉教的恐怖分子)墓地,在一个墓穴里躺上几个小时以克服对死亡的恐惧。
 
  (3)极端的意志特征:恐怖分子通常意志坚韧并残忍。受上述谈及的认知特征和情绪特征影响,实施恐怖活动之前,恐怖分子并无一般犯罪者常有的心理冲突,他们冒险心理极为强烈,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以保证恐怖活动实现预期目标。比如巴黎事件中引爆身上炸弹的恐怖袭击者,对他们而言,自杀是条件和手段,杀他是目的和意义。此外,恐怖事件绝无偶发性和临时起意的情况,大多经过严密的准备,一旦确定了恐怖活动的计划,往往就孤注一掷,绝不回头,即使遇到阻力,也会不断修正目标,实施攻击。
 
  群体水平上,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去个性化理论和道德脱离理论可以用来解释恐怖组织是如何使人们脱离道德约束,走向暴力之路的。
 
  (4)去个性化: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勒邦提出,指个体在群体压力和群体意识的影响下,感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之中并丧失了自己的个人身份和责任感,从而出现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非典型的、反规范的行为。曾震惊心理学界的米尔格曼权威服从实验也说明了这一社会心理现象的存在。
 
  (5)道德脱离理论:自我约束在残忍行为的调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会逐渐掌握一些道德准则,当人际控制能力发展起来后,人们就会用约束力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克制那些违背他们的道德标准的行为,因为这种行为会导致自我谴责。然而,自我约束能够有选择地被“激活和脱离”,使之有利于那些违背自己道德标准的行为,这个打破行为障碍的过程被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称之为“道德脱离”。实现的方法有:1)道德辩护,即对恐怖行为进行合理化,认为犯罪有理等;2)责备或丑化受害者,即认为所攻击的对象是应该受到惩罚的、是罪有应得的等等。
 
  恐怖事件的社会心理危害是一种连锁反应,从个体到社会、从局部到更大范围,逐步地蔓延和扩散。国际反恐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地区合作,更加有效地打击恐怖组织,除此之外,反恐组织还需要研究恐怖分子的心理、社会、文化、宗教根源和形成机制。我们自身也要提升心理灵活性,从而消解恐怖事件的心理危害、疏导不良情绪。尤其是面对孩子时,尽量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把焦虑、恐慌等带给孩子,当孩子感觉到周围人都在害怕时,他们也会感到害怕。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是说要让孩子与这些恐怖事件的信息完全隔离(恐怕也不可能做到吧),不妨坦然地解答孩子的问题和疑惑,不要太复杂太深奥,简单说明事实即可。同时,维持原来的正常生活规律,不要停下来。
 
  参考文献:
 
  Bandura, A. (2003). The origins and consequences of moral disengagement: A social learning perspective. Understanding Terrorism: Psychosocial Roots, Consequences, and Interventions.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Crenshaw, M. (1988). The subjective reality of the terrorist: Ide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 terrorism. Current Perspectives in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edited by RO Slater and M. Stohl. Basingstoke, Hampshire: Macmillan.
 
  McCauley, C. (2004). Psychological issues in understanding terrorism and the response to terrorism. Psychology of terrorism: Coping with the continuing threat, condensed edition, 33-65.
 
  (文/王分分,祝卓宏 | 来源/中科院心理所)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心理导读:从性心理学角度讲,每个幼儿在3~6岁期间都会有一个把自己的异性家长当作性对象的时期。若由于种种原因,性心理停滞不前,不能超越以异性家长为性对象的阶段,那...
  •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心理导读:痛失亲人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早期的适当干预能帮助居丧者顺利渡过悲哀过程,使他们能正视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www.tspsy.com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
  •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心理导读:和国内不一样的是,日本民间或人们私下里对那些不伤害当事人且不危及他人的乱伦事件是保持比较宽容的态度的,这样一来乱伦行为的私密性就不是特别强,不少日本人...
  •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心理导读:母子乱伦源于俄狄浦斯情结,这个希腊传说说的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象征着人类在特定成长阶段的心理规律,人类在2、3岁左右是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由于与...
  • 母子乱伦,谁之错? 母子乱伦,谁之错?
    心理导读:在浴室里母亲告诉我,我是吃她的奶长大的,并让我的手按在上面,还让我看了她的下身并抓着我的手摸了那里,告诉我说那是我的生命之门 ---心灵花园 案例描述: 我...
  •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心理导读:在大多数乱伦案例中母亲的反应都很类似:她的心理防线开始一点点松懈,对儿子的过激行为往往只是嗔骂,温情的责备,或者默认、容忍,往往都没有严厉地惩罚和教育...
  •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心理导读:你有没有做过性梦?人们经常在梦里得到非常美妙的性感受,梦幻中的性体验,其实跟性生活本身一样自然又平常。女人为什么会做性梦?性梦会不会导致出轨呢? ---www...
  •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心理导读:你可以说这是重口味,也可以说人脑子坏了,但是事实真正的如此少女遭到警察的强奸后,发现自己怀孕,于是辍学与这个警察同居。这件事让很多人不能理解,也想不明...
  •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心理导读:所谓控,大意就是指对某一种事物的过度喜欢和关注,在现实生活中,自然也会有丝袜控,究竟是被丝袜控得不行,还是对丝袜没过多的兴趣?自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