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经典案例 >

心理咨询师:暴力语言也能杀人

责任编辑:tspsy-张茵  发布于2014-08-01 09:59   浏览次  
  
  心理导读:网络欺凌、网络暴力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标志。什么是网络欺凌,它会带来哪些影响?根源又是什么?    ---www.tspsy.com
  
心理咨询师:暴力语言也能杀人

心理咨询师:暴力语言也能杀人
 
  网络欺凌的蔓延:青少年群体中的虚拟骚扰
  
  这又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2013年末,一位12岁的女孩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波尔克郡的一家废弃的水泥厂跳楼自杀。这是为什么?她在学校遇到了难题?不能面对家人的离世?还是自己被诊断出癌症而无法接受?都不是。她遭遇的问题更凶险,更隐匿——但是可预防,这就是网络欺凌。
  
  年轻的丽贝卡赛德维克之所以自杀是因为她长期以来受到同龄人骚扰,一个12岁,一个14岁。家长们通常认为他们处于青春期的女儿使用社交工具仅仅为了谈论漂亮衣服和帅气的男孩子,或者用来交换贾斯汀比伯的最新照片。那么,在这起案件中,年轻的罪犯发送了什么消息呢?“喝漂白剂去死吧。”
  
  丽贝卡的妈妈把她从在读的学校转到另一所新学校,但网络的影响随之而来。尽管别人已经不能当面嘲笑她,欺凌却仍在继续。
  
  通过诸如Kik,Ask.fm这类利用网络发送信息的社交工具和手机应用,丽贝卡收到的信息源源不断。有人问她“咦,你怎么还活着?”不久,丽贝卡就自杀了。
  
  2013年9月,丽贝卡把她的用户名改为“那个死掉的女孩”。不久之后,惨案发生。
  
  打开身边的电脑:网络欺凌成为这个时代标志
  
  当然,感到出离愤怒的并不只有你一人。我处理骚扰案件多年,但是网络骚扰近年来才出现。年轻人群体中的网络威胁和恐怖已经失去控制,而且呈现低龄化趋势。年仅12岁的孩子就开始实施网络暴力?这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
  
  网络欺凌是一种罪行,佛罗里达州已有相关立法。当我们就适用的法律和合理的惩罚争辩不休时,我们应意识到更重要的问题是找出悲剧产生的根源以及如何避免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
  
  校园里的嘲笑讥讽,甚至抄起自行车停放架打架斗殴,这些现象早已屡见不鲜。然而,现在又有了新型暴力:利用网络将恐吓威胁信息不分昼夜地直接发送到你的孩子的智能手机上。家庭不再是孩子们的堡垒。孩子在学校的死对头随时随地都能联系到他。
  
  网络欺凌这种恶劣的罪行是这个时代的标志。它是如何开始的呢?有时候,网络欺凌源于看似无害的网上交友,但是当双方产生分歧或者感觉受到冒犯,情况就会开始恶化。突然之间,最初的友谊演变成心碎悲伤,威胁恐吓,甚至更糟。
  
  此外,网络欺凌还可能是生活中欺凌行为的延伸,欺凌者待在家里就可以轻松实施。
  
  互联网:解除压抑的地方
  
  互联网能赋予力量,带来解放。平时羞涩内敛的人在网络中有了交朋友的勇气。不擅长社交的年轻人可以通过网络与人交流,他们在网络中获得鼓励,他们的价值也得到了承认和证实。不幸的是,网络同样能带给他们恐怖和威胁。
  
  在网络空间,自由解放的快感往往伴随着责任缺失。很多人觉得他们的现实生活和网络行为相距甚远——就好像是赌城拉斯维加斯一样。因为网络环境与现实环境有一些差别,又有一定的距离,所以会让人误以为网上发生的一切仅仅存在于网上,所以当然要放肆一番——平时可没这好运气啊。
  
  是什么蒙蔽了人们,使他们产生这种错误的安全感呢?可能是因为卧室舒适的环境,或者是上网时放松的心态,有些年轻人意识不到他们在电脑前打出的文字会带来多大的力量,对别人造成怎样的影响。
  
  这种教训往往要付出惨痛的代价。丽贝卡案表明,枪支不是唯一的致命武器。
  
  语言也能杀人
  
  在这个时代,枪支已经不是唯一的致命武器,语言也能杀人。这也是教学重点。教育界已经处在这场关于青少年是否应该使用社交工具的争论的风口浪尖。暂且不提色情短信,自拍综合症,还有报复性色情视频这些话题,我们目前需要消除人们的误解——在网络上,语言不会带来伤害。
  
  网络信息传递所拥有的可怕力量等同于现实生活,语言也能致命。丽贝卡案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只要舒舒服服躲在电脑后面就可以轻易毁掉他人。
  
  还记得你生气时父母提出的建议吗?——停止生气,数到十,然后再说话。无论是网络上还是生活中,这条建议都很适用。我们希望丽贝卡案能为其他青少年敲响警钟,她的案子告诉我们,有时不仅仅说过的话无法收回,对他人造成的影响也往往是难以弥补的。
  
  (文/Wendy L. Patrick, Ph.D.,译/东北育才李海妹)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心理导读:从性心理学角度讲,每个幼儿在3~6岁期间都会有一个把自己的异性家长当作性对象的时期。若由于种种原因,性心理停滞不前,不能超越以异性家长为性对象的阶段,那...
  •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心理导读:痛失亲人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早期的适当干预能帮助居丧者顺利渡过悲哀过程,使他们能正视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www.tspsy.com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
  •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心理导读:和国内不一样的是,日本民间或人们私下里对那些不伤害当事人且不危及他人的乱伦事件是保持比较宽容的态度的,这样一来乱伦行为的私密性就不是特别强,不少日本人...
  •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心理导读:母子乱伦源于俄狄浦斯情结,这个希腊传说说的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象征着人类在特定成长阶段的心理规律,人类在2、3岁左右是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由于与...
  • 母子乱伦,谁之错? 母子乱伦,谁之错?
    心理导读:在浴室里母亲告诉我,我是吃她的奶长大的,并让我的手按在上面,还让我看了她的下身并抓着我的手摸了那里,告诉我说那是我的生命之门 ---心灵花园 案例描述: 我...
  •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心理导读:在大多数乱伦案例中母亲的反应都很类似:她的心理防线开始一点点松懈,对儿子的过激行为往往只是嗔骂,温情的责备,或者默认、容忍,往往都没有严厉地惩罚和教育...
  •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心理导读:你有没有做过性梦?人们经常在梦里得到非常美妙的性感受,梦幻中的性体验,其实跟性生活本身一样自然又平常。女人为什么会做性梦?性梦会不会导致出轨呢? ---www...
  •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心理导读:你可以说这是重口味,也可以说人脑子坏了,但是事实真正的如此少女遭到警察的强奸后,发现自己怀孕,于是辍学与这个警察同居。这件事让很多人不能理解,也想不明...
  •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心理导读:所谓控,大意就是指对某一种事物的过度喜欢和关注,在现实生活中,自然也会有丝袜控,究竟是被丝袜控得不行,还是对丝袜没过多的兴趣?自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

热门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