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经典案例 >

案例分析:箱庭疗法与青少年教育

责任编辑:tspsy-流年  发布于2013-09-04 11:00   浏览次  
  
  心理导读:箱庭疗法(sandspiel, sandplay therapy),国内又称为沙盘疗法或沙盘游戏疗法,是指在治疗者的陪伴下,来访者从玩具架上自由挑选玩具,在盛有细沙的特制箱子里进行自我表现的一种心理疗法(张日昇,2006)。北京师范大学张日昇教授于1998年将这一发源于欧洲并在包括欧美及日本在内的众多国家产生重要影响的心理疗法介绍到中国,并将其多年研究、实践的结晶写成《箱庭疗法》一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www.tspsy.com
  
案例分析:箱庭疗法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应用

案例分析:箱庭疗法与青少年教育
 
  2007年至2009年,张教授亲自对北京市西城区中小学的德育干部、心理老师进行了三次培训。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德育心理部在张教授的亲自督导下建成三个箱庭室;几位研修员结合自身工作需要,广泛利用各种形式开展箱庭体验或游戏。至2009年底,在教委的支持、德育心理部的指导下,西城区80余所中小学除极个别的学校外,均建成箱庭室;每位负责箱庭室的心理老师均接受过张日昇教授的亲自培训。研修员田彤老师组织全区心理教师成立箱庭研讨小组。箱庭疗法在西城区获得大力推广。
  
  在推广箱庭疗法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箱庭疗法的理念与我长期从事的班主任工作的理念有着深切的互通;同时体会到箱庭疗法带给我自身成长的好处。以下将阅读《箱庭疗法》的体会中与班主任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与大家交流。不揣冒昧,见笑于各位同仁。
  
  一、母子一体性
  
  箱庭疗法的创始人瑞士的卡尔夫(Dora M. Kalff)非常强调这一疗法中治疗者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卡尔夫指出,要向来访者提供“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让来访者能够感到被保护,从而能够自由地表现。她把这种关系称为“母子一体性”。
  
  良好关系的建立是箱庭疗法得以开展的前提,也是这一疗法之所以能起到治疗作用的基本原理。
  
  巧得很,在德育工作研讨会上,我们也很容易注意到师生关系是个热门话题。“我把心掏给了学生,一度认为彼此关系‘极为融洽’;可渐渐地学生和我没大没小起来,班里的纪律成了大问题。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现在的学生啊,谁还敢管啊?!这不,期末评议老师,我得了不少D,真是好心没好报!”这是西城区首届班主任工作室中两位老师提供的亲身经历。其实,在教学工作的会议上,师生关系的话题也经常被提及。这在实践层面上证明了关系的重要性。良好关系的建立也同样是班主任工作得以开展的前提。
  
  1、什么是良好的关系呢?
  
  “母子一体性”是箱庭疗法治疗关系特点的真实写照。具体表现为“温暖”、“关爱”、“接纳”和 “信任”。对于儿童来说,在母亲的陪伴和关注下游戏,无疑是最惬意的一件事。他们感到安全、自由、被重视、被信任、被爱,于是就会在游戏中充分地表现,用游戏的语言与母亲交流,给母亲反馈。
  
  2、如何建立起这样良好的关系呢?
  
  张日昇教授在他的专著《箱庭疗法》中提到:
  
  “兰德瑞斯(Landreth,1993)认为,……必须向儿童传达四个方面的信息,即“我在这里”(I am here),“我在倾听”(I hear you),“我理解你”(I understand you),“我关心你”(I care about you)。”只有咨询师具备了这四种信息并且让儿童感到了来自咨询师的这四个方面的信息时,良好的关系才得以开始建立,治疗才成为可能。
  
  我们看到,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及其建立也是这样的:
  
  只有班主任本身具有对学生真切的情感,能够“透过学生的眼睛去看学生的世界”,能够倾听学生的需要,真正关心学生,并让学生感受到以上所有的这些,才会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做老师的,会感到与学生休戚与共、心手相牵。
  
  如果班主任老师本身不具备这些信息,或是具备却没有通过交流传递给学生,学生无所感觉,就会出现令班主任老师抱怨的“学生不理解自己”、“总是搞不好师生关系”这种情况了。
  
  张教授同时还引用了比埃克斯勒(Bixler,1949)“限定即治疗”的观点。比埃克斯勒认为,儿童受到的限制应尽可能少,却是非常必要的。没有限定,世界就无所谓安全感、界限感和保护感;不受限制的儿童就是一个被放纵的儿童。放纵的母亲是不合格的。张教授将其浓缩为“爱必管教”。
  
  实际上,一个对学生不加限制的班主任是绝对做不好班主任工作的。无限制就不能建设好班集体,无限制的班主任最初可能会让学生觉得“自由”,但很快学生就会觉得“被忽略”,体会不到“爱”;或是认为老师“无能”、“软弱”,遂变得无法无天。一个混乱的班级,首先是不良的师生关系的结果。
  
  二、自我治愈力
  
  箱庭疗法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治愈创伤的力量。张教授在《箱庭疗法》中也特别强调这一点。同时,张教授认为这一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及禅宗的基本思想是共通的。
  
  禅语有云:“智慧本具”、“答在问处”。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本身即具有种种智慧,也就是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为什么显现不出来?因为被后天加在心上的各种框框限制住了。禅修的作用是“解粘去缚”,把生命固有的一切活力释放出来。由此,“明自本心,见自本性”也就成为禅修的最高境界了,正所谓“见性成佛”。
  
  中医的基本原理也是这样的。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根本的方法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样仅仅针对症状用药,而要去固本培元——也就是激活、增强机体自身具备的免疫力,以此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张教授基于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归纳出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精髓为:“人文关怀,明心见性。以心传心,无为而化”。在阐释“明心见性”时指出:“我们相信,我们每个个体内界都有巨大的自我治愈力和发展的潜能,这些力量和潜能可以促使人去达到自我理解并调整自我概念、人生态度和自我发展的方向。”(《咨询心理学》2009)也就是说,“智慧,如同自我治愈力,不是从外在的哪里寻找到的,而是一直存在于自我中,此为本具!”(张教授语)
  
  这种观点对于班主任工作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我们做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能否相信学生自身具有积极的向上的力量呢?能否相信这种力量完全可以实现学生个人的巨大提升呢?又做了多少工作激发这种力量呢?
  
  我经常建议班主任老师反思:当学生们有了苦闷,遇到了疑难问题时,做为一个教育者,是个什么角色呢?万能的上帝?智慧老人?给出个招数,立刻就能用,用了就见效?不是。因为我们做不到,没那么多招儿。而且,就算是给出了招数,下一次,问题变化了,学生岂不是又要来问?这种居高临下的指导者形象不会很好地促进学生成长。
  
  智慧是每位学生本具的。“答在问处”,首先意味着相信我们的学生,相信他们有足够的智慧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其次,一个人的困扰,只有自己最清楚,如何解决问题,其实自己最有发言权。再次,一个人的能力极限也只有自己最明白,所谓专家、师长的招数,是不能盲目照搬的。很多办法,这个人用可以,换一个人,要不用不了,要不用了后南辕北辙。
  
  当然,相信智慧本具并不意味着班主任自此之后无事可做。解粘去缚、扶正祛邪的工作正是我们的本职。禅宗历代祖师无一不是历经辛苦修行,在紧要关头得到大师指点,完成“向上一悟”的质变的。所以,班主任要清楚学生们的思想、学习、生活,修养到什么程度了。如此这般方能把握好火候,于关键处给与点拨。至于点拨的时机把握,点拨的具体方式方法的选择,很大程度上要靠班主任自身的智慧。
  
  如果班主任正为自己“智慧不足”而困扰,也同样是“答在问处”,也要从自己的身上寻找力量,并相信自己能够也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求得解脱。
  
  自我治愈力是如何被激发的呢?
  
  卡尔夫认为当来访者感到自己正处在一个“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中,就会“在沙箱里自由地表现”,来访者潜在的自我治愈力便会得以发挥。
  
  张教授在阐释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精髓之一“人文关怀”时指出:“心理咨询的效果体现在咨询者陪伴来访者宣泄心中的痛苦和悲伤,在此基础上帮助来访者直面现实,以自身本具的自我治愈力实现摆脱困境和苦难的可能性”,这“是心理咨询与治疗得以成立的基础。”。
  
  其实这里说的还是关系的问题。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来访者才能自由地表现,治疗才成为可能。
  
  如果师生关系是健康的、良好的,学生在我们面前就会自由地表现、探索,他们不会畏惧失败,不会担心被嘲笑。而我们透过学生的眼睛,去看待学生的问题,会和学生共同去探索学生的世界,耐心而充满信心地等待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小心呵护并要求他们在规定的范围内活动,给予必要的限定。
  
  如此,母子一体性的师生关系一旦建立,学生的自我治愈力就会被激发。
  
  三、静默的见证人——箱庭治疗者的角色
  
  张教授在《箱庭疗法》的《后记》里,以“心·无意识·箱庭”为主题,阐明了“箱庭疗法不是单纯的心理咨询技术或心理治疗技法,也不仅仅是是深层心理学的临床应用,而是一门人生哲学”这一重要体悟。
  
  班主任工作也绝不仅仅是“怎么命令学生扫地”、“如何组织班集体”、“如何教育问题学生”等等具体问题的解决;而是班主任个人人生智慧、人格魅力的展现。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就会带出什么样的班。
  
  班主任应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我们可以从箱庭治疗者的角色定位中获得启发:
  
  游戏疗法认为,治疗者在游戏疗法中的角色应该是观察者,一般不干预来访者的游戏过程,不指导来访者游戏。箱庭疗法完全继承了这一思想,治疗者在箱庭疗法中只是默默地观察来访者的制作过程,静静地倾听,不解释、不指导。提供一种关爱、尊重接纳的态度。同时,治疗者又不仅仅停留在观察层面,还要证实这一过程,即详细地记录,充分地理解,不断地修正,直到可以将箱庭作品进行准确的说明。所以,箱庭治疗者的角色是“见证人”。
  
  张日昇教授在其另一本专著《咨询心理学》(第二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中专门论述了咨询者的条件和要求,其中包括:
  
  心理反应的敏感力和钝感力,即一方面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非常敏感;另一方面又能“难得糊涂”;
  
  能认真倾听;
  
  相信人具有成长的可能性;
  
  具备丰富的生活及咨询经验。
  
  基于此,我认为班主任亦应是:
  
  1、学生成长的“见证人”

    更多的时候,班主任像一个喋喋不休的讨厌鬼,在学生耳边不停地命令、指导、评价。我们把这种喋喋不休视作“敬业”,想着“没有功劳还有苦劳”。但这是很不专业的表现。学生往往因此而超限逆反。而班主任因为得不到想得到的反应而更加倍地唠叨,如此陷入恶性循环。
  
  事实上,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些错误是必须要犯的,有些弯路是必须要走的。成长是自己的事,别人无法替代;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试错”的过程。班主任如果不把自己当做“见证人”,缺乏足够的定力,总想扎进学生的生活,“预防”学生的问题,或是干脆把自己当成救世主,妄想“解决”学生的问题的话,会遭遇到很多的挫败;也会阻碍学生的成长。箱庭治疗者在箱庭制作的整个过程中与来访者是没有语言交流的。其实,这种“不说什么”、“不做什么”的静默的陪伴才是最难的事。
  
  同样的情形我们也经常见到,即在更多的情况下,班主任的静默是更有力量的。这取决于我们是否相信学生愿意并且能够向善,有着强大的自我治愈力;也取决于我们是否能用教育的方法解决教育的问题,让学生在磕磕绊绊的自我成长过程中完成蜕变;当然更取决于我们是否足够自信,确信学生的行为能在自己的掌控范围内。
  
  因此,我更希望班主任老师做一个“注视着,但并不急于出手”的守护人。
  
  当然见证不仅仅是一言不发地旁观,班主任要密切观察每一名学生,把他们的问题了然于胸,设计好自己出现在学生探索之路的时机和面貌。
  
  正所谓“该出手时就出手”,班主任要在关键的时刻帮助学生完成质变。
  
  2、自身幸福的“践行人”
  
  箱庭疗法认为,来访者内心的自由与受保护的感觉最重要的是来自于治疗者的心理空间。如果治疗者能够为来访者提供足够的自由和保护,来访者的内心世界的运动就会前行,否则,这种活动就会停止。箱庭虽然仍然可以做,但来访者内心的成长却停止了。
  
  因此治疗者必须坚持接受教育分析或个人分析,不断进行内心世界的实践,丰富自己的慈爱和宽容之心,用自己的心理空间给来访者安全、受保护的感受。
  
  由是观之,班主任的个人修养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果班主任的内心世界丰富而和谐,就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美好的内心体验。否则,班集体仍会运行,可能某些方面还会做得不错,但学生的内心成长会停止,甚至是受到限制、伤害。
  
  如何拓展自己的心理空间呢?
  
  首先,班主任要对自己的幸福感保持一种体察,必要的时候借助个人或团体箱庭的形式获得个人成长。
  
  不过,“道在寻常日用间”,日常生活的每一件琐事都可以成为资源,时时涵养我们的内心。比如中午吃法的时候坐在了自己喜欢的人的身边,大家开心地说说笑笑,一顿饭吃得身心愉悦,就是获得了一次成长。再比如参加了一个极无聊的会,能够用心体察一下无聊的感觉,想个办法把无聊的时间打发了,也是对心灵的一次营养。
  
  一本书、一个人、一次眼神的对视,一杯茶、一首歌,一次阳光下的漫步,都可以成为我们陶冶身心的契机。与家长谈话,体察家长或豁达、或计较,或开明、或愚钝的不同风格类型,也可以成为一件有趣的事。不管对方我们是不是喜欢,如能将其中有利于我们的部分吸收,不利于我们的部分忽略或转化,都可以成为有助于我们自身成长的资源。正所谓“浓妆淡抹总相宜”嘛!
  
  张教授在《咨询心理学》(第二版)中,列出了“写自传”、“记咨询日记志”、“九分割统合绘画”、“纸上自我理解促进”等内省体验的方法,还建议大家可以寻求督导、接受继续教育、增加生活体验,以完成咨询者的个人成长。
  
  其次,教师本来做的是成就他人的事业,当然也能在利他的同时或之后利己,但主要是利他的事业,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颗真诚心,真诚地对待我们的学生;有一颗分享心,无私地把自己的心得与学生们共享,把学生们的成就看做自己的幸福;还要有一颗平常心,不在乎个人的得失。
  
  当我们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为他人服务的基础上时,其实自己的心也得到了更多的滋养,体会到了更多的幸福。我们自身的专业成长也悄然精进了。对我们的服务对象充满感谢,如此,便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
  
  利人并不意味着损害自己而利他人。事实上,如果我们不爱自己,也很难体会幸福感,很难将这种幸福带给他人。因此,西城区德育心理部从2009年开始,在每年的5月25日举办心理教师/班主任节,取“我爱我”之意。但只爱自己的人,必是心中执著一己私利之人,因存了自私、计较的心,无从开悟,最终也无法真正有利于己。这也是关于爱的辩证法吧。
  
  最后,要学会舍弃。
  
  张教授在培训中提到“入静定心”,还曾题写这四字赠给北师大实验中学、西城区涭水河小学等学校。对这四个字,我是深有感触的。
  
  做教师的,尤其是做班主任的,有几人能入静呢?大多都忙着应付上面的,对付下面的,整日里忙碌不堪。有愁眉苦脸的,有焦头烂额的,有脾气火爆的,有大打出手的……我做德育副校长期间,形象就极差,属于“忙乱无度”、“轻重不分”、“牢骚满腹”的那种。当然身边也有平心静气、智慧无边的同事,但实属凤毛麟角,亦不知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只好归于“性格使然”。
  
  其实现在想来,还是自己的修养不够。这里指的不仅是人品上的修养,更是心性上的修养。我从小受到的教育中,极少有关于养心的。入静?从小就没做过这种功课,现在也很难达到如此境界。但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不能入静,少想一些总可以吧?不能时时入静,偶一做到也还行吧?
  
  入静的前提是能够舍弃。我们的心里有着太多的二元判断。“是非以不辩为解脱”。张教授的这句话似乎是专为过于执着的我们而说的。
  
  当我们不再执著于“你不应该”,“为什么不该”,“这个世界就应该”,“这样就不对”,“绝对不可以”等等这般以后,心就会轻松很多。学着说“也好”,“这也很有趣”,“这样也行”,“除此以外,还可以”;学着认为“不同不等于不对”;学着看“在黑与白之间,还有程度不同的灰;在黑白灰以外,还有五彩斑斓的色”,会让我们的心变得很大,很有力量。
  
  当我们不再纠缠于“就怪他”,“都怨你”,“谁叫这个世界……”,“干嘛非得……”,“我怎么偏偏就……”等等这般以后,我们的心就会快乐很多。
  
  如此一来,心会慢慢自觉安静。
  
  张教授在培训时曾说,一些人是培训专业户,什么疗法的培训都要去。这就是心不静的表现。不静的心如何能定呢?定不下来又如何能专呢?守一不移这个方法是传统禅法里边的精髓所在。禅修中,这种方法被叫做“心一境性”,即心专注在一个对象上,境就是对象。(《入禅之门》净慧老和尚著述)当我们专注于一个对象的时候,会产生很大的力量。
  
  我们的班主任现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会高期待以及日益复杂的学生思想、心理状况,很多老师很惶惑,什么都想干,什么都不敢放弃。其实,人只能做自己能做的事。这并不是消极的态度。禅修六度中即有“精进”,即“不放逸,勤奋、努力、忍耐、奋发图强”。但前提是选定一个对象,守一不移,再“集中精神力”,专心精进。用王宝祥老师的话说,就是“凭着良心做能做的事”。
  
  所以,当我们接手一个乱班的时候,一般的班主任看到的全是问题,妄图大刀阔斧、重整河山;优秀的班主任看到的是希望,选择最可行的方向,迈出最可能的一步……
  
  班主任不完全等同于咨询者,关于箱庭疗法的理念、咨询者的条件要求与个人成长等内容不能简单照搬到班主任领域。但我们看到,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咨询师的工作都是极其复杂、微妙的;考量的都是人生智慧,在人性观、方法论上有着深切的互通。希望有更多的老师关注心理学;有更多的班主任老师走进箱庭世界,体验“睁着眼睛做梦”的美好,在快乐的游戏中成长自己,用更结实的心去面对工作和生活。
  
  感谢张日昇教授,因他的《箱庭疗法》,使我得以用另一种视角、另一种语言去看待、去诠释我所熟悉的班主任工作,从而获得了不一样的体悟,丰富了我的内心。
  
  (文/侯玮  心灵花园)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心理导读:从性心理学角度讲,每个幼儿在3~6岁期间都会有一个把自己的异性家长当作性对象的时期。若由于种种原因,性心理停滞不前,不能超越以异性家长为性对象的阶段,那...
  •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心理导读:痛失亲人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早期的适当干预能帮助居丧者顺利渡过悲哀过程,使他们能正视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www.tspsy.com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
  •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心理导读:和国内不一样的是,日本民间或人们私下里对那些不伤害当事人且不危及他人的乱伦事件是保持比较宽容的态度的,这样一来乱伦行为的私密性就不是特别强,不少日本人...
  •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心理导读:母子乱伦源于俄狄浦斯情结,这个希腊传说说的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象征着人类在特定成长阶段的心理规律,人类在2、3岁左右是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由于与...
  • 母子乱伦,谁之错? 母子乱伦,谁之错?
    心理导读:在浴室里母亲告诉我,我是吃她的奶长大的,并让我的手按在上面,还让我看了她的下身并抓着我的手摸了那里,告诉我说那是我的生命之门 ---心灵花园 案例描述: 我...
  •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心理导读:在大多数乱伦案例中母亲的反应都很类似:她的心理防线开始一点点松懈,对儿子的过激行为往往只是嗔骂,温情的责备,或者默认、容忍,往往都没有严厉地惩罚和教育...
  •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心理导读:你有没有做过性梦?人们经常在梦里得到非常美妙的性感受,梦幻中的性体验,其实跟性生活本身一样自然又平常。女人为什么会做性梦?性梦会不会导致出轨呢? ---www...
  •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心理导读:你可以说这是重口味,也可以说人脑子坏了,但是事实真正的如此少女遭到警察的强奸后,发现自己怀孕,于是辍学与这个警察同居。这件事让很多人不能理解,也想不明...
  •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心理导读:所谓控,大意就是指对某一种事物的过度喜欢和关注,在现实生活中,自然也会有丝袜控,究竟是被丝袜控得不行,还是对丝袜没过多的兴趣?自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

热门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