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经典案例 >

从孙正雯事件看自我成长

责任编辑:tspsy-思思  发布于2012-08-06 11:02   浏览次  

  
  心理导读:受主观全能感的驱使,婴儿会倾向于无情地使用客体,他创造它、利用它,完全出于自己的快乐,在完全侵吞时又毁灭它。     ——美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
  
  你们使唤我,你们虐待我,在这个家我没有隐私也没有自由,请问我到底是不是你们生的?
  
  13岁的青岛女孩孙正雯自杀前,写了一份遗书,质问她“亲爱的父母”。
  
  这份遗书有四页,三页遗书正文,写给父母,一页遗嘱,像是写给父母的他人,强调将她拥有的一切“能捐了都捐了吧”,器官和组织捐给需要的人,压岁钱给山区的孩子,还有图书与课本,“会有人喜欢的”。
  
  这三页遗书和一页遗嘱,既令人触目惊心,又透露着一份淡然与幽默,这种风格,我也曾在四个月前自杀的女大学生走饭的微博中见到过。
  
  这份淡然与幽默,骨子里是无奈,是“小蚊子(孙正雯网名)”与走饭对她们未看清楚的命运的认输。
  
  所谓命运,对一个人而言,首先是,你投生于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孙正雯遗书

  小蚊子的遗书首页。

  
  走饭的家庭,应该是最常见的中国家庭那种,而孙正雯的家庭,则达到了残酷级别,一如她的微博所写,“你们使唤我,你们虐待我,在这个家我没有隐私也没有自由。”
  
  她的遗书第一页首先写的是“没有隐私也没有自由”。她刚上初中才1年零1个月,被拆的信件和日记,“有词典那么厚了”。爸妈为此搜她的房间,搜她的书包,妈妈称个人隐私是“掩饰错误的手段”,爸爸则说,想有隐私是因为“揍得轻”。
  
  遗书第二页写的是“被使唤”,很小的时候,就要给父母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稍有不对,就会招致拳打脚踢。一次作业做的晚,妈妈罚她光着腿在水泥地上跪了一夜,还“好心”地在她膝盖下放了许多玻璃渣。爸爸则因为丢了一个800元的小相机,迁怒于她,将她打得几度昏死过去。
  
  遗书第三页写了最近的事情。因中学老师的告诫,爸妈不再用手打女儿,而改用杂志扇用圆镜砸。令人发指的是,就在几天前一次家长会当晚,爸爸把她往墙上抡,妈妈则一个劲地揣她的头。这一刻,小蚊子明白了,父母是想让她死。
  
  几天后,她真的死了。
  
  她可以不死吗?
  
  当然可以,孙正雯父母的虐待方式在一些人听来骇人听闻,但我从朋友、读者和来访者中听到太多这等级别的虐待,这些人都活了过来。
  
  我自己估计,假若说孙正雯的父母没有资格做父母,那么中国至少有十分之一的父母该被剥夺抚养权。他们虐待孩子的手法尽管堪称残酷,但绝非罕见。
  
  可以不死的方式很多,譬如离家出走,譬如抗争,譬如向外人求助,而最常见的,是使用种种心理防御机制,例如遗忘、隔离、压抑等。总体来说,这都是自欺欺人的方法。
  
  童年自欺欺人,假装受到的痛苦并不大,长大了,有力量了,再去面对。
  
  孙正雯之所以走到自杀这一步,或许原因是,她太清楚了。作为13岁的孩子,她清楚地知道,“我不是你们亲生的”这个问题不是真的,所以她问了一个真实很多的问题——“你们究竟有没有拿我当人看?”
  
  当然,太清楚绝非是关键原因,关键原因许多人都看到了——无助。
  
  无助有两个层面的含义:
  
  第一层,孙正雯发现,无论如何,她怎么做,都不能避免父母虐待她。父母的虐待似乎不是为了达到某一个目的,而就是为了虐待。她做家务无效,她温顺无效,她考好成绩也无效……
  
  第二层,是她发现,社会给不了她任何支持。同学们早就知道她被虐待,初一的一位老师还给她的父母打了电话做干预,但这些支持不能阻断父母的残酷行为。
  
  遗书中,孙正雯丝毫没谈及她的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其他亲人或邻居等。这都可以想象,大多数成年人都会使用雷同的语言“安慰”孩子——父母打你是为了你好。大人们脑子都被“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种话弄糊涂了,所以很难警醒,除非这种打骂到了真正变态的级别,例如一位叫燕志云的妈妈将女儿苏丽的嘴缝上,原因是她偷吃了鸡食。
  
  成年人的糊涂也反映到媒体和专家身上,报道和分析父母对孩子的家暴时,媒体和专家都习惯性使用“暴力教育”“教育方法不当”这一类词语。
  
  拜托!这根本不是教育,这是赤裸裸的虐待!
  
  既然不是教育,为何孙正雯的父母如此残酷地折磨自己的女儿,而且是唯一的女儿?
  
  不使用“暴力教育”这个词时,我们还容易想到两个原因:重男轻女,不是亲生的。
  
  孩子不是亲生的所以才虐待,这也是一个自欺欺人的说法,就好像是,假若孩子是亲生的,中国父母就会多么疼爱似的。实际上,绝大多数残酷虐待孩子的,就是亲生父母的所作所为。
  
  非亲生,或许是我们自己小时候遭受虐待与忽视时,所使用的一个自我欺骗的常见手法吧。
  
  至于重男轻女,在孙正雯的事件中尚未看到一点苗头。
  
  那么,孙正雯的父母为何虐待女儿?或者说,中国无数的父母残酷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女时,他们的心理是怎么回事?
  

 

孙正雯的一篇作文

  孙正雯的一篇作文

  
  在我看来,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发明的一个术语可以解释——客体使用。
  
  客体使用,意思即,婴儿可以自由地使用妈妈、妈妈的乳房、玩具或其他人与物,而不必担心该客体的反击,更不必担心这个客体会与自己断绝关系,并且,这个客体会承受住婴儿的攻击而不会毁灭。他说道:
  
  受主观全能感的驱使,婴儿会无情地使用客体,他创造它、利用它,完全出于自己的快乐,在完全侵吞时又毁灭它。这种体验需要母亲交出自己并能在被使用后存活。
  
  如果母亲经过婴儿的使用不能存活,如果她退缩或崩溃或反击,婴儿一定会以他自己欲望的完整体验为代价,过早在意外在性。结果是婴儿害怕需要,害怕使用他的客体,并伴随着对欲望的不合理抑制。
  
  简而言之,在妈妈这个最重要的客体那里,婴儿需要获得一种自由感,他可以自由地对待妈妈,而不必担心被反击,也不必担心失去妈妈。
  
  有了这样一种自由感,婴儿才敢于以自己的感受为中心,发展自己的个性,从而形成真自我。
  
  相反,假若婴儿发现,这样做不行,他会被妈妈反击,或至少会被妈妈讨厌,更严重的是,他会被妈妈抛弃。那么,他就会恐惧自己的人性,并倾向于以妈妈的感受为中心,从而发展出假自我。
  
  以前我的文章也多次讲过真自我与假自我,也讲过婴儿对妈妈的攻击性,但总想对此披上点温情的面纱,而温尼科特的说法,很严重。
  
  对于一个儿童来说,要成长起来以便能够发现他本性的最深刻的部分,必须有人受到蔑视甚至有时受到憎恨,而无须担心关系有彻底破灭的危险。
  
  无情地使用客体,这一点在两部电影中刻画得很深,一个是《长江七号》中,先是小狄的爸爸百般折磨七仔,接着是小狄,后来是小狄的同学,但不管遭遇什么样的折磨,七仔仍然忠于小狄。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新少林寺》。电影中,已出家的前军阀侯杰,被自己的小兄弟曹蛮背叛,并有辱妻失女之仇,但他即便在与曹蛮的生死搏斗中,都救了曹蛮一命,最终令曹蛮醒悟,浪子回头成为一个好人。
  
  希望有一个人,无论我怎么对待他,他都对我不离不弃。
  
  这样的话,我在太多人那里听到过,而七仔对小狄,侯杰对曹蛮,则可以说验证了这一点,结果是,小狄全身心地爱上七仔,而曹蛮的蛮性得以化解,成为一个好人。
  
  客体使用,在温尼科特这里,是婴儿对妈妈的需求。
  
  孝道,表面上,像是孩子的一种自我安慰——“父母一切都是为了我好”,更深层的地方,则像是客体使用这一愿望的逆转,我们不能在自己父母身上实现这一点,就转而在孩子身上追求这种感觉——“我可以对你做一切,而你不会反击,更不会抛弃我。”
  
  所以可以说,孝道,是对人性的逆转。
  
  但这种逆转是极具破坏力的。毕竟,客体使用这一点,最好是婴儿对妈妈,因婴儿的需求容易满足,而婴儿的“无情”,因其力量太小,杀伤力也非常有限,妈妈或其他人容易承受。
  
  然而,一个成年人的“无情的客体使用”,就会变得太有杀伤力。
  
  最有杀伤力的,是成年的父母对自己弱小的孩子的“无情的客体使用”。孙正雯真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她清晰地概括出了父母对她的“客体使用”需求——“你们使唤我,你们虐待我,在这个家我没有隐私也没有自由。”
  
  既然是“客体使用”,自然是“使唤你”“攻击你”,并且,你要在我绝对控制之中,否则,我会担心你的反击,更会担心失去你,所以,不能有隐私与自由。
  
  使唤与攻击,使得“客体使用”有了残酷意味,但父母对孩子的客体使用,也有看似不错的。
  
  一次我在一个电视节目上做评委,大家问一个妈妈,说说你的儿子的三个优点吧。
  
  这位妈妈想了想说:第一,他无条件地爱我;第二,他包容我,我怎么发脾气,他都能包容;第三,他可以为我做一切。
  
  她说完,台下几十个师奶激动得一起鼓掌。
  
  这是很荒诞的一幕。这位妈妈三十来岁,她的儿子六七岁,瘦瘦小小的,怎么看都像一个发育不良的少年,然而,他却像是自己妈妈的“好妈妈”。
  
  再问下去,发现这位妈妈的家族有这样一个传统:做孩子时,脾气都很好,对大人很能善解人意;做了父母,脾气就变坏,为所欲为。
  
  可以说,这个家族,大人们都是乱发脾气缺乏控制力的孩子,而孩子,却被迫做了好父母,去承载大人们对好父母的客体使用功能。
  
  “我是不是你们亲生的?”这个问题不对。
  
  “你们究竟有没有拿我当人看?”这个问题是对的。
  
  更对的问题是:“你们究竟有没有拿我当孩子看?”
  
  一个受虐待的孩子,他对于父母未必就是不重要的。相反,他可能是极重要的,仅仅因为他承载着父母“客体使用”的功能,就无比重要了。至于孙正雯,她的父母并非不重视这个女儿,他们将她送到一所昂贵的中学了,还为了上学方便,一家人在学校附近租房住。
  
  但孙正雯父母的心理发展水平太低了,他们还停留在婴儿程度,他们没有能力将自己的女儿当人看,他们将女儿纯粹地当作了一个“客体”,通俗的说法,即一个物,哲学一点的说法,即,“满足自己欲望与目的的一个对象或一个工具”。
  
  既可以说这是基本人性,也可以说,这是她的父母自身心理发展水平有限。
  
  这绝对不是一个受教育水平的问题。据网上消息,孙正雯的父亲孙云东,毕业于山东大学外语系,自己还开办有一个企业咨询公司。(武志红/文)

 

   本文来源于唐山心理咨询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www.tspsy.com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女儿想和我发生性关系
    心理导读:从性心理学角度讲,每个幼儿在3~6岁期间都会有一个把自己的异性家长当作性对象的时期。若由于种种原因,性心理停滞不前,不能超越以异性家长为性对象的阶段,那...
  •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心理导读:痛失亲人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早期的适当干预能帮助居丧者顺利渡过悲哀过程,使他们能正视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www.tspsy.com 朋友亲人去世怎么安慰? ...
  •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案例分析:揭秘日本的母子乱伦现象
    心理导读:和国内不一样的是,日本民间或人们私下里对那些不伤害当事人且不危及他人的乱伦事件是保持比较宽容的态度的,这样一来乱伦行为的私密性就不是特别强,不少日本人...
  •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案例分析:母子乱伦引发的思考
    心理导读:母子乱伦源于俄狄浦斯情结,这个希腊传说说的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象征着人类在特定成长阶段的心理规律,人类在2、3岁左右是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由于与...
  • 母子乱伦,谁之错? 母子乱伦,谁之错?
    心理导读:在浴室里母亲告诉我,我是吃她的奶长大的,并让我的手按在上面,还让我看了她的下身并抓着我的手摸了那里,告诉我说那是我的生命之门 ---心灵花园 案例描述: 我...
  •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家庭变故诱发母子乱伦
    心理导读:在大多数乱伦案例中母亲的反应都很类似:她的心理防线开始一点点松懈,对儿子的过激行为往往只是嗔骂,温情的责备,或者默认、容忍,往往都没有严厉地惩罚和教育...
  •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案例分析:女人为什么会做春梦?
    心理导读:你有没有做过性梦?人们经常在梦里得到非常美妙的性感受,梦幻中的性体验,其实跟性生活本身一样自然又平常。女人为什么会做性梦?性梦会不会导致出轨呢? ---www...
  •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案例分析:为何少女会爱上强奸犯?
    心理导读:你可以说这是重口味,也可以说人脑子坏了,但是事实真正的如此少女遭到警察的强奸后,发现自己怀孕,于是辍学与这个警察同居。这件事让很多人不能理解,也想不明...
  •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丝袜控属于心理疾病吗?
    心理导读:所谓控,大意就是指对某一种事物的过度喜欢和关注,在现实生活中,自然也会有丝袜控,究竟是被丝袜控得不行,还是对丝袜没过多的兴趣?自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

热门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