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心理学堂 >

心理学堂:心灵成长的关键因素(下)

责任编辑:tspsy-张茵  发布于2018-02-01 08:08   浏览次  
  心理导读:假如心智仅仅去审视某个观念、某种教义、某个问题,那么它就无法超越自身肤浅的层面。但倘若你不去有意识地聆听,而是用处于静寂状态的心智去听、去观察,从而能够洞悉那蕴含在语词、符号、形象背后的事物,那么,我认为,你就有可能更快地实现直接的体验和认知了,而这并不是一种心智的分析的过程。    ---www.tspsy.com
 
心理学堂:心灵成长的关键因素

心理学堂:心灵成长的关键因素
 
  除非这个中心发生转变,不是替代,而是“我”的彻底的提升,否则不可能迎来根本性的变革。既然意识到了这个,那么一个人要怎样带来内在深刻的转变呢?对于一个抱持严肃认真态度的人来说—一而不是一个在寻求着那些让人慰藉的幻象,寻求着上师、老师以及其他无意义的事情的人来说—这便是问题的关键,对吗?那么,这个中心如何才能改变自身呢?先生们,那些领悟到必须要发生转变但却不知道应当如何带来这种改变的人们,很容易就为一些刺激、动机所困,不是吗?他们因为那些意识形态的乌托邦、大师、崇拜、教会、组织、救赎者等等弄得分了心。可一且我把这所有让人分心的事物抛到一旁,因为它们不会改变自我这一中心,我关注的只是中心的转变,转变的迫切与必需,那么,所有这些流于表面的变革都将意义甚微。
 
  当一个人把所有的刺激、追逐、欲望都抛到一旁,那么他是否就能转变那个中心了呢?你我是作为两个个体在思考这一问题,我并不是在对一群人发表演说。你看到了问题的所在,对吗?很明显,必须得有改变,不是在表层或抽象的层面,而是在根本、在中心:必须得有一种新的存在状态,这种状态不属于时间,不属于记忆:必须得有一种变革,这种变革不是来自于任何理论或信仰,不管是左翼的还是右翼的,这种变革不是信或不信的限定。我洞悉了这一复杂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让中心出现自发的改变呢?这种改变不是源于强迫、训戒——它们不过是替代罢了。我不知道你是否曾经间过自己这个问题,假如你有问过,那么你有何发现,你又要怎样带来这种转变呢?对这些分心的事物、刺激、追逐欲望的认知,究竟仅仅只是口头层面的、智力上的、表面的,还是真正形式的呢?—这里所说的真正的认知,是指那些刺激不再具有价值,于是也就能够被抛到一边了。抑或,即使懂得它们不过是些幼稚的刺激,你却依然在把玩着这些东西呢?
 
  因此,我首先应该探明的是,当我的心智洞悉了问题,努力寻求答案的时候,它会处于什么样的一种状态,对吗?我有把自己的意思阐释清楚吗?存在着某个问题,我们全都知道该问题,我们在自己生活的任何时候都充分觉察到了它,有些时候我们明白它的涵义与深刻性。在我们一起讨论的时候,在一个人审视问题的时候,他的心智会处于何种状态呢?这难道不重要吗?心智应对问题时所处的状态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心智的状态是要去找到答案。所以,我首先看到了问题,然后我必须明白当我的心智审视问题时会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请注意,这些不是第一和第二的步骤—问题是一个整体,将其拆分开来只是为了便于口头的表达。假如我们分阶段去解决问题,先看到问题,然后探寻心智所处的状态,诸如此类,那么我们就会迷失,就会距离中心问题越来越远。因此,在我看来,重要的是去充分地觉察到当我着手问题时心智的整个状态。首先,我不知道我是否希望有根本性的改变,我是否想要打破我所确立起来的一切传统、价值理念、希冀、信仰。我们大多数人显然都不知道这个,很少有人愿意如此深入地探究问题的本质,他们非常满足于替代物、改变信仰或更好的刺激。但是,要想超越这一切,我的心智该处于怎样的状态呢?心智的状态跟问题是分开的吗?问题难道不就是心智的状态吗?问题并不在心智之外,正是我们的心智制造出了问题,我们的心智是时间的产物,是记忆的结果,是“我”的基座,它永远都在渴望获得“更多”,渴望永生,渴望此生或来世的永恒。所以,心智能够让自己与问题分开然后去审视它吗?它可以凭借理性抽象地、逻辑地。但实际上,它能够让自己脱离那个被它制造出来、原本就是它的一部分的事物吗?这不是自相矛盾,不是一个诡计,这是事实对吗?我的心智洞悉了自身的不足、贫乏,于是便着手去获得财富、学位、头衔、永恒的神,于是它在“我”里面让自己得到了强化。心智是“我”的中心,它说道:“我必须改变”,因此它便为自己制造出了许多刺激、动机,追逐好的、排斥糟糕的。
 
  那么,这样的心智能够认识问题并对其展开行动吗?当它展开行动的时候,难道不依旧处在刺激、欲望、时间、记忆的领域之内吗?所以,在我看来,重要的是去探明我的心智是如何审视问题的,对吗?心智与同题是分开的,就像观察者与所观之物的分开那样,还是说心智本身就是问题的全部呢?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讲,这便是问题的关键,对吗?我在观察着如下问题,即怎样彻底地、从根本上消除“我”这一中心,于是心智说道:“我要去消除它。”也就是说,心智、“我”把自己划分成了观察者与被观察的对象,尔后观察者便对所观之物即问题展开行动。然而,观察者正是问题的引「发者,观察者与问题并不是分开的,他自己就是问题。那么,他该如何做呢?如果我们们能够真正探明这个问题,就只是跟问题共处:不要试着找到立竿见影的答案,抑或从某个老师或书本那里引用观点,或是去依赖我们过去的经验,如果我们能够简单地觉察这整个的问题,不做任何的评判,那么我以为,我们就将找到解答了不是口头层面的答案,而是非心智构想出来的解答。
 
  所以,我的问题便是这个,我希望这也是你的疑问—我意识到,根本性的变革应发生在中心,而不是在表面。表面的改变没有任何的意义,变得更好、更高尚,获得更多的美德,拥有更多或更少的财富,这些全都是一个肤浅的心灵所展开的表面的活动。我谈论的不是这些改变,我只关心中心的转变。我意识到必须要彻底消除“我”,于是我询问什么是“我”。我觉察到这个“我”并不是哲学上的抽象概念,而是“我”总是日常生活的真实存在。我时时刻刻意识到“我”是什么,在观察、察看、累积、获取、排拒、判断、憎恨、分解,或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安全聚结起来。改变必须要在这里发生,必须要完全地去除这个中心。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个呢?作为问题的制造者,心智能否让自己与间题分隔开来,然后为了某个乌托邦或是为了任何其他的理由,以神高等自我的名义对问题展开行动呢?它什么时候会这么做?这么做是否将中心消除了?显然没有。因此,我的问题是:通过辩证法或是通过对于历史进程的知识,心智能够带来根本性的变革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不是吗?因为,假如中心能够发生彻底的转变,那么我的整个生活就将拥有不同的意义了,尔后,将会迎来美、幸福,将会迎来创造力将会有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尔后,爱将会登场,而爱便是永远的。
 
  那么,心智能够带来这种状态吗?如果你回答不能,你就没有觉察问题,这是一种非常快速、肤浅的回答。如果你说:“我必须求助于神,求助于某种能够改变这一切的高等的精神状态”,你就会再一次地去依赖语词、符号、心智的产物。那么,一个人要如何做呢?这难道不就是你的问题吗?审视“我”这一复杂的间题及其所有的黑暗,它的阴影与光明、它的紧张与压力,那么,作为观察者的我能够影响被观察的事物吗?请仔细聆听问题,不要寻求答案或是试图去解决它,就只是去聆听,让它自已渗透进你的思想里,犹如细雨润泽大地一般。假若你真的与问题同在,假若你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关心的便是探明怎样才能带来转变,假若你以逆向思维的方式将那些正面的着手方式都抛到一边,那么我觉得,你将找到一种新的元素,它会在你不知道的情形下静悄悄地到来。这并不是虚幻的愿景,请不要一笑了之,就仿佛你已经懂得了这一切。
 
  因此,很明显,我们必须要去做的便是觉察这个问题的全部,不仅是在意识的层面,而且尤其是在潜意识的层面,我们必须在内心深刻地觉察它。表层的心智能够提供理由、解释,它可以用逻辑来解决某些问题,可一旦我们关注的是某个深层的问题,那么流于表面的应对方式就将没有任何价值。我们关注于某个非常深刻的问题,即怎样带来中心的转变革新。若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单纯的表面的变化就没有丝毫的意义,变革之后还会需要更多的不断的变革。只要我们能够把问题当做一个整体去看待,感受它、体验它,不知不觉中将其吸收,那么我们就会对“我”的所有活动和把戏了如指掌了,我们将会明白观察者是怎样把自己跟被观察的事物划分开来的,是怎样抵制这个、接受那个的。我们对这整个的过程越是了解,表层的心智就会越少活动。思想无法解决问题,相反,思想必须要终止。正是观察者在做着判断,在辩护、接受、排拒,这一切便是思想的过程。正是思想导致了我们的问题—一想在财产、外物、关系、观念、知识里面寻求得到更多。我们试图带着这样的想法去解决问题。思想是记忆,平静的记忆依然属于心智。心智越是安静,就越能深入地认识问题,从而将那一中心消除。
 
  (作者:克里希那穆提 | 来源:心灵花园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女人做春梦的真相 女人做春梦的真相
    心理导读:心理学家认为,当某个人突然出现在你的春梦里时,这未必就意味着你想与这个人有亲密关系。 相反,这个人可能具有某种值得你敬仰的人格特征(比如领导能力,仁慈...
  • 心理学堂:母子乱伦的社会性思考 心理学堂:母子乱伦的社会性思考
    心理导读:一个年仅十八岁的男孩和自己的母亲通奸达两年多时间,并且和母亲合谋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粘贴在街头的《布告》因为篇幅所限只能简述他的罪行。他的姓名被打上...
  • 朋友的父亲去世了,如何安慰? 朋友的父亲去世了,如何安慰?
    心理导读:生命是人类无法左右的,死亡是我们不想去面对的。可是,当我们的朋友突然失去亲人的时候,我们除了悲伤之外,该做些什么?去帮助和支持那个比我们更伤心的朋友?...
  • 心理揭秘:女人渴望被强奸? 心理揭秘:女人渴望被强奸?
    心理导读:她穿得那么暴露是想引人犯罪吧?!强奸和其它形式的性暴力对许多人来说是个难以启齿的话题。对性暴力的认识不足和缺乏讨论,使得人们对它充满迷思和误解。 www.t...
  • 为什么有人喜欢揭伤疤? 为什么有人喜欢揭伤疤?
    心理导读:每个人都有过去,每个人都受过伤。在生活中遭遇揭伤疤是很常有的事儿,比如夫妻吵架专挑对方的痛处说,职场明斗暗斗互掐对方的把柄和旧疮,以及社会公众人物是最...
  • 心理揭秘:母子乱伦心理分析 心理揭秘:母子乱伦心理分析
    心理导读:乱伦发生后,双方的心理已经彻底改变。恋人关系取代了母子关系,他们除了沉迷于肉体上的刺激和满足外,还用种种理由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从而让双方的心理得到平衡...
  • 心理学研究:黑暗三性格 心理学研究:黑暗三性格
    心理导读:在极端情况下,这些性格特征会对传统的人类社会造成伤害,因此其他人会避开这类人,令他们离群、孤独、饥渴而易受攻击。令人意外的是,也有研究发现,这些邪恶会...
  • 社会热点:韩亚空难与权力距离指数 社会热点:韩亚空难与权力距离指数
    心理导读:一个国家的人们,如果越注重等级、尊卑,会越容易导致飞机失事,这不是开玩笑的。为什么会这样?这和最近发生的韩亚航空空难又有什么关系?看完这篇文章你会豁然...
  • 心理学堂:冥想能重塑大脑的结构 心理学堂:冥想能重塑大脑的结构
    心理导读:佛教中的禅坐不是毫无意义的瞎坐,走进来你就知道禅坐对于人们有哪些好处。它不仅可以让你平静身心,还可以改变你的大脑结构,等等等等。 ---www.tspsy.com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