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心理学堂 >

心理学堂:心灵成长的关键因素(上)

责任编辑:tspsy-张茵  发布于2018-02-01 07:07   浏览次  
  心理导读:假如心智仅仅去审视某个观念、某种教义、某个问题,那么它就无法超越自身肤浅的层面。但倘若你不去有意识地聆听,而是用处于静寂状态的心智去听、去观察,从而能够洞悉那蕴含在语词、符号、形象背后的事物,那么,我认为,你就有可能更快地实现直接的体验和认知了,而这并不是一种心智的分析的过程。    ---www.tspsy.com
 
心理学堂:心灵成长的关键因素(上)

心理学堂:心灵成长的关键因素
 
  我认为,在这些谈话期间我们或许能够揭示自我以及一个人内心的想法,假如今晚我们可以做到这些的话,或许将会是很有价值的。因为,尔后,这就不会是一场你只需要去聆听的简单的演讲、谈话了,而是会揭示出一个人在探究那不可或缺的内心转变时将面临的种种问题和困难。我们发现周围的世界到处都是分裂,并且觉察到,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们在走向衰退精力的丧失,陷入既定的习惯的窠臼之中,追逐各种各样的幻象,等等。这一切全都妨碍了我们去认识自身根本性的、彻底的转变。
 
  在过去的三周时间里,我们一直都在思考有关改变的问题,在我看来,探明其动机分外的重要。对我们大部分人而言,改变意味着一种刺激,我需要某种刺激才能改变,大多数人都需要一种刺激、推动、动机、目的、愿景或是跟某种信仰、鸟托邦、意识形态进行认同,不是吗?刺激会带来根本性的转变吗?刺激难道不只是一个人自身欲望的投射吗?这种欲望的投射被理想化了、具象化了,我们指望着,通过追逐这种自造出来的产物,就能在将来带来改变了。有关改变的问题,难道不是十分的深奥吗?通过那些团体、那些宗教组织在我们面前晃来晃去的肤浅的刺激就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了吗?那些革命的意识形态为改变提供了富有逻辑的理由,提供了美好的激励,比如一个更好的世界、尘世里的天堂、一个没有阶级划分的社会,那么,这些意识形态能够带来根本性的转变吗?我们去认同这些刺激、激励,献身于他们所许诺的那些事情,但这是否会带来彻底的变革呢?这便是问题所在,对吗?
 
  我不知道你们在多大程度上思考过这一问题,抑或你们对改变自我的问题探究得有多深入。然而,除非我们认识了转变必须从哪个中心、哪个视角开始,否则,依我之见,单纯流于表面的改变,无论在社会或经济层面有多大的益处,都无法解决我们那些复杂到棘手的难题。刺激、激励、信仰、许诺、乌托邦——一在我看来,这些全都是非常表面化的东西,只有在中心才会有根本的变革,只有当我们彻底摒弃了自我、忘却了自我,将“我”、自我完完全全抛到了一边,才能实现根本性的改变。除非做到了这个,要不然,我不明白如何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某种刺激,能够让中心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吗?显然不能,可我们全部的思想都是建立在刺激之上的,不是吗?我们总是努力去得到某种奖赏,去行善,去过一种高尚的生活,去进步、去达至。所以,重要的是去探明那个渴望提升、进步的自我是什么,对吗?
 
  “自我”是什么呢?假如你被询问这一问题,你对此会做何反应呢?有些人会说,或许这是神的体现,是那被包裹在物质形式里的高等的自我,是用个别来表现出的无穷。其他人或许会坚称并不存在任何的精神实体,人不过是一系列对环境的影响的反应,是种族、气候、风土、社会限定的产物。不管自我可能是什么,我们难道不应当去探究它、认识它,弄明白如何才能从中心转变它吗?
 
  何谓自我呢?它难道不就是欲望吗?请注意,我建议你去观察这些事物,而不是去反驳或者接受。因为我感觉,一个人越是能够去聆听,不是有意识地去听,而是无意识地、不费力地去听,那么我们就越能够产生交集,一起对问题展开更加深入的探究。假如心智仅仅去审视某个观念、某种教义、某个问题,那么它就无法超越自身肤浅的层面。但倘若你不去有意识地聆听,而是用处于静寂状态的心智去听、去观察,从而能够洞悉那蕴含在语词、符号、形象背后的事物,那么,我认为,你就有可能更快地实现直接的体验和认知了,而这并不是一种心智的分析的过程。我觉得,只要我们不用观念去迎接观念,就可以做到这个了我所说的,并不是一套要去学习、重复、一再阅读或者传达给他人的观念。但如果我们能够不在心智的层面、理性的层面交流—这个我们可以稍后再去做—而是在心智既不去反对也不去努力认知的状态下,那么,在我看来,我们对于事物的洞悉就不会仅仅只是在口头或智力的层面了。那么,那个需要根本性变革的自我究竟是什么呢?很明显,必须要发生转变的正是此处,而不是在表层。要想让自我发生彻底的革新,我们难道不应该去探明这个自我、“我”究竞是什么吗?那么我们能否弄明白这个“我”是什么呢?是否存在着永恒的“我”?抑或我们永远都在渴望某种把自己界定为“我”的事物呢?
 
  请不要做笔记,就只是去聆听,当你做笔记的时候,你就没有真正在聆听,你更多关注的是记下你所听到的内容,如此一来你就可以在明天阋读它或者把它说给你的朋友们听,或者在什么地方把它打印出来。我们试图去做的则是截然不同的事情,对吗?我们要努力去探明这个被我们叫做自我的事物究竟是什么,它是“我”的中心,一切活动似乎都是从它这里开始的。因为,假如自我没有发生改变,那么单纯的外部的、外围的、表面的变化是没有多少意义的。因此,我希望去探明这个中心是什么,以及是否真的能够冲破它、转变它、消除它。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何谓自我呢?它是欲望的中心,它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持续,不是吗?它是欲望,是想要获得更多,想要让体验永续下去,想要通过获取,通过记忆,通过感觉,通过符号、名称、语词来获得充实。只要你仔细地审视,就会发现,并不存在永远的“我”,有的只是记忆,对于我曾经怎样、如今怎样以及应当怎样的记忆,是想
 
  要获得更多的渴望—想要得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经验,想要得到一种永远的认同,与身体、房子、土地、观念、人的认同。这种过程不仅在意识的层面上演着,而且还在潜意识的层面。所以,作为“我”的中心,自我通过时间得以维系,受到滋养。但是,从持续的意义上来说,上述这一切都不是永久的,除了经由记忆以外。就本质而言,它不是一种永恒的状态,但我们却试图通过依附于、执着于某种体验、关系或信仰来让它变成永久性的—或许不是有意为之,然而,我们在无意中出于各种欲望、推动、强迫、经验而被驱使着这么做,所以,这一切便是“我”,对吗?正是自我、“我”在不断地渴望“更多,它从来不曾满足过,它永远都在渴望更多的体验、更多的感觉,它不断地培养着美德,以便在中心强化着自身,于是它从来不是美德,只不过是披着美德的外衣的自我扩张。因此,这便是“我”,它是名称、形式,它是符号、语词背后的感觉,它努力想要去获取、拥有、扩张抑或是变得更少。在这种努力下,它建立起了一个贪婪的社会,这里面满是争斗、竞争、无情、战争以及其他相关的一切。

    未完待续。。。
 
  (作者:克里希那穆提 | 来源:心灵花园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女人做春梦的真相 女人做春梦的真相
    心理导读:心理学家认为,当某个人突然出现在你的春梦里时,这未必就意味着你想与这个人有亲密关系。 相反,这个人可能具有某种值得你敬仰的人格特征(比如领导能力,仁慈...
  • 心理学堂:母子乱伦的社会性思考 心理学堂:母子乱伦的社会性思考
    心理导读:一个年仅十八岁的男孩和自己的母亲通奸达两年多时间,并且和母亲合谋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粘贴在街头的《布告》因为篇幅所限只能简述他的罪行。他的姓名被打上...
  • 朋友的父亲去世了,如何安慰? 朋友的父亲去世了,如何安慰?
    心理导读:生命是人类无法左右的,死亡是我们不想去面对的。可是,当我们的朋友突然失去亲人的时候,我们除了悲伤之外,该做些什么?去帮助和支持那个比我们更伤心的朋友?...
  • 心理揭秘:女人渴望被强奸? 心理揭秘:女人渴望被强奸?
    心理导读:她穿得那么暴露是想引人犯罪吧?!强奸和其它形式的性暴力对许多人来说是个难以启齿的话题。对性暴力的认识不足和缺乏讨论,使得人们对它充满迷思和误解。 www.t...
  • 为什么有人喜欢揭伤疤? 为什么有人喜欢揭伤疤?
    心理导读:每个人都有过去,每个人都受过伤。在生活中遭遇揭伤疤是很常有的事儿,比如夫妻吵架专挑对方的痛处说,职场明斗暗斗互掐对方的把柄和旧疮,以及社会公众人物是最...
  • 心理揭秘:母子乱伦心理分析 心理揭秘:母子乱伦心理分析
    心理导读:乱伦发生后,双方的心理已经彻底改变。恋人关系取代了母子关系,他们除了沉迷于肉体上的刺激和满足外,还用种种理由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从而让双方的心理得到平衡...
  • 心理学研究:黑暗三性格 心理学研究:黑暗三性格
    心理导读:在极端情况下,这些性格特征会对传统的人类社会造成伤害,因此其他人会避开这类人,令他们离群、孤独、饥渴而易受攻击。令人意外的是,也有研究发现,这些邪恶会...
  • 社会热点:韩亚空难与权力距离指数 社会热点:韩亚空难与权力距离指数
    心理导读:一个国家的人们,如果越注重等级、尊卑,会越容易导致飞机失事,这不是开玩笑的。为什么会这样?这和最近发生的韩亚航空空难又有什么关系?看完这篇文章你会豁然...
  • 心理学堂:冥想能重塑大脑的结构 心理学堂:冥想能重塑大脑的结构
    心理导读:佛教中的禅坐不是毫无意义的瞎坐,走进来你就知道禅坐对于人们有哪些好处。它不仅可以让你平静身心,还可以改变你的大脑结构,等等等等。 ---www.tspsy.com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