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心理学堂 >

心理学堂:咬指甲是习惯还是疾病?

责任编辑:tspsy-张茵  发布于2016-05-23 15:20   浏览次  
  心理导读:孩子咬指甲向来是广大家长既不喜闻也不乐见的一种现象;事实上,很多成人也存在这一问题。有人认为,咬指甲不过是一种坏习惯;也有人认为这是病,得治。    ---www.tspsy.com
心理学堂:咬指甲是习惯还是疾病?

心理学堂:咬指甲是习惯还是疾病?
 
 
  针对咬指甲这一现象,Rim M. Taleb博士等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原文5月19日发表于Medscape。以下为内容要点:
 
  1、咬甲癖概述
 
  咬甲癖(onychophagia)是一种口部机能异常,表现为用嘴进行讲话、吃喝以外的行为,如磨牙、吮指、咬铅笔、口式呼吸等。咬指甲的习惯通常起源于童年期,青春期明显加重,可延续至成年。青春期咬甲癖加重可能与该时期个体所面对的困境及不稳定感相关。
 
  DSM-5中,咬指甲被归类为“强迫及相关障碍”;在ICD-10中,咬指甲被归类为“其他指定行为及情绪障碍,通常于儿童及青春期发作”,如吮吸拇指、过度手淫、挖鼻孔。
 
  2、咬甲癖的成因
 
  咬指甲的确切成因仍存在争议,可能与心理、后天习得及家庭因素有关。有趣的是,有咬指甲习惯的父母生出的孩子也更可能咬指甲,即使父母已在孩子出生前戒掉该习惯。
 
  咬指甲通常是个体面对困难时失控的征兆,与之相关的心理因素包括压力、紧张、焦虑及心境低落。咬指甲实际上是人面对压力时的一种应对机制,但当患者咬指甲成瘾时,则可体验到更大的痛苦。另一方面,兴奋感缺乏(活动较少、无聊)也可引发或加剧咬甲癖,饥饿与低自尊也是可能的成因。
 
  咬甲癖是一种自发的、无意识的行为,在成年期常以吸烟和嚼口香糖的形式代替。一种理论认为,咬甲癖是拇指吮吸习惯的延续。
 
  3、相关精神疾病
 
  多数情况下,咬甲癖是孤立的问题,仅仅影响观瞻。然而,当咬指甲与其他疾病共同发生时,则构成了精神科问题。精神科门诊中,超过2/3咬甲癖的儿童同时伴发至少一种精神障碍;这些孩子的父母中,有超过一半罹患至少一种精神科疾病,尤其是重性抑郁障碍(MDD)。
 
  儿童及青少年中,与咬指甲相关的常见精神疾病包括:ADHD(74%),对立违抗性障碍(36%),分离性焦虑障碍(20%),及遗尿(15%),抽动障碍(12%),强迫症(11%),精神发育迟滞(9%),重性抑郁障碍(6%)。记录显示,存在咬甲癖的儿童及青少年中,有超过1/4存在抽动秽语综合征。此外,超过60%的咬甲癖儿童存在刻板行为,如咬唇、撞头、撕皮、拔毛等。
 
  4、并发症
 
  咬指甲特别严重时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交方面,咬指甲可引起自卑、情绪痛苦和社交受损,并被认为是一种自我毁容(self-disfiguring)行为。咬指甲也不利于身体健康,可引起指甲周围出血,导致甲沟炎、继发性细菌感染、疱疹性瘭疽,严重时可导致指骨骨髓炎及瘢痕等。
 
  咬指甲的其他躯体后果还包括口腔及胃肠道问题。严重咬指甲可引起门牙细小裂缝、牙龈炎和牙龈脓肿;若形成感染,则可反过来传染到指甲上。咬指甲还可导致颞下颌关节紊乱症,并升高胃肠道蛲虫和贾第鞭毛虫感染风险。
 
  5、管理原则
 
  咬指甲行为通常可自行消退,轻微状况下无需治疗。咬指甲行为不频繁时,不会引起明显的躯体及社会后果,但当与其他合并症同时存在时则需格外留意。此时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问诊(包括心理方面)及详细的身体检查。管理旨在帮助患者减轻压力,为抑制行为提供情感支持,最关键的是鼓励儿童或青少年消除这一问题。
 
  6、非药物治疗
 
  2011年的一项meta分析显示,习惯逆转(habit reversal),即行为治疗的重要基础,对咬甲癖治疗效果显著。习惯逆转训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意识训练、放松训练及替代行为,通过替换为其他动作来消除咬指甲的习惯。相反,当孩子咬指甲时,取笑、惩罚和制止是无效的。此外,厌恶疗法(在指甲上涂味道不好的东西)则存在争议,可能增加焦虑感。
 
  下面的策略也可有效减少咬指甲行为:
 
  ▲ 指甲上涂橄榄油软化,降低指甲对他们的吸引力
 
  ▲ 将指甲边缘修剪整齐
 
  ▲ 戴上手套
 
  ▲ 代之以嚼口香糖
 
  ▲ 让双手忙于做其他事,如演奏乐器,进行体育活动或球类运动。
 
  7、药物治疗
 
  咬甲癖相关治疗研究中最常用的是SSRIs,且已被证实有效。氯丙咪嗪及地昔帕明也可减轻咬指甲行为,且耐受性较好。在一则病例报告中,一名有咬指甲习惯的抑郁症患者接受锂盐治疗后克服了该习惯。目前处于研究中的其他治疗咬指甲的药物还有N-乙酰半胱氨酸。此外,镇静剂也可缓解患者焦虑从而减少咬指甲行为。
 
  如需采取药物治疗,应注意滴定增量,且进行定期随访。
 
  信源:Nail Biting: A Habit or a Disease  Medscape.
 
  (编译/医脉通 | 来源/medlive)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女人做春梦的真相 女人做春梦的真相
    心理导读:心理学家认为,当某个人突然出现在你的春梦里时,这未必就意味着你想与这个人有亲密关系。 相反,这个人可能具有某种值得你敬仰的人格特征(比如领导能力,仁慈...
  • 心理学堂:母子乱伦的社会性思考 心理学堂:母子乱伦的社会性思考
    心理导读:一个年仅十八岁的男孩和自己的母亲通奸达两年多时间,并且和母亲合谋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粘贴在街头的《布告》因为篇幅所限只能简述他的罪行。他的姓名被打上...
  • 朋友的父亲去世了,如何安慰? 朋友的父亲去世了,如何安慰?
    心理导读:生命是人类无法左右的,死亡是我们不想去面对的。可是,当我们的朋友突然失去亲人的时候,我们除了悲伤之外,该做些什么?去帮助和支持那个比我们更伤心的朋友?...
  • 心理揭秘:女人渴望被强奸? 心理揭秘:女人渴望被强奸?
    心理导读:她穿得那么暴露是想引人犯罪吧?!强奸和其它形式的性暴力对许多人来说是个难以启齿的话题。对性暴力的认识不足和缺乏讨论,使得人们对它充满迷思和误解。 www.t...
  • 为什么有人喜欢揭伤疤? 为什么有人喜欢揭伤疤?
    心理导读:每个人都有过去,每个人都受过伤。在生活中遭遇揭伤疤是很常有的事儿,比如夫妻吵架专挑对方的痛处说,职场明斗暗斗互掐对方的把柄和旧疮,以及社会公众人物是最...
  • 心理揭秘:母子乱伦心理分析 心理揭秘:母子乱伦心理分析
    心理导读:乱伦发生后,双方的心理已经彻底改变。恋人关系取代了母子关系,他们除了沉迷于肉体上的刺激和满足外,还用种种理由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从而让双方的心理得到平衡...
  • 心理学研究:黑暗三性格 心理学研究:黑暗三性格
    心理导读:在极端情况下,这些性格特征会对传统的人类社会造成伤害,因此其他人会避开这类人,令他们离群、孤独、饥渴而易受攻击。令人意外的是,也有研究发现,这些邪恶会...
  • 社会热点:韩亚空难与权力距离指数 社会热点:韩亚空难与权力距离指数
    心理导读:一个国家的人们,如果越注重等级、尊卑,会越容易导致飞机失事,这不是开玩笑的。为什么会这样?这和最近发生的韩亚航空空难又有什么关系?看完这篇文章你会豁然...
  • 心理学堂:冥想能重塑大脑的结构 心理学堂:冥想能重塑大脑的结构
    心理导读:佛教中的禅坐不是毫无意义的瞎坐,走进来你就知道禅坐对于人们有哪些好处。它不仅可以让你平静身心,还可以改变你的大脑结构,等等等等。 ---www.tspsy.com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