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心理学堂 >

心理学堂:红衣女郎的致命诱惑

责任编辑:tspsy-流年  发布于2014-07-27 09:09   浏览次  
  
  心理导读:从色彩心理学讲,男性会对身着自己喜欢颜色的女性产生好感。而一般男性偏爱的颜色是蓝色、白色和灰色等商务颜色。受欢迎的颜色往往具有干净利索、有能力、能胜任工作的印象。而粉色的感觉恰恰与之背离。人们看到自己不喜欢的颜色总是会产生反感心里,与男性颜色对立的粉色更加深了这种厌恶情绪。     ---www.tspsy.com
  
心理学堂:红衣女郎的致命诱惑

心理学堂:红衣女郎的致命诱惑
 
  1、穿红衣的女人容易被同性敌视
  
  在1939年经典电影《The Women》中,女人们红色的指甲油是异常诱人的存在,到今天为止红色在女人心中“诱惑”的定位还没有改变。
  
  近期发布于《人格和社会心理学学报(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的研究发现,一女性身上的红色装饰品确实散发着性信号,这信号不只是男人收得到,女人也有相应感知。研究主要成员、罗切斯特大学心理学家Adam Pazda在报告中写道:“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穿红衣不止是对男性的性暗示,女性也会感受到并给出她们的态度。”
  
  Pazda和他的同事在报告中列出了他们在两大洲所做的三个实验,显示出穿红衣会敲响了其它女子的警钟。
  
  首先,网上的196名参与实验的女性看了一张长相一般的、快30岁的女子照片,一半人看的是穿白色裙子照片,另一半看的是穿红色裙子。照片上的女子除了衣服换了之外,表情和动作都没变。后者看完照片给出的回复虽然表述不太一样,但都传达一个意思“这个女子有性趣”。正如研究人员所期望的一样,穿红衣果然给人一种更性感的感觉。
  
  另一个实验邀请的参与者是斯洛伐克大学的143名女学生。研究者先给她们看了一个20多岁女人照片,衣服分别为红色和绿色。除了问她们对她的性趣看法之外还加了一个问题:你愿不愿意把她介绍给你男朋友认识?看到女子穿红衣照片的实验对象都表示,该女子看起来对性的态度更开放,并且表示出更强烈的抗拒意愿,不希望自己男朋友跟她接触。
  
  研究员最后提醒道:“当然,不是所有穿红衣服的女性都在表明自己对性的开放度。对那些穿衣没有特别讲究的女士来说,有必要了解她们的穿衣风格在别人(不论男女)眼里的暗示意味。”所以当你看到男同事意味深长的眼神和女性的审视性目光时,请注意你的服装色彩(包括指甲油),或许你正在给别人传达一种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暧昧信号。
  
  2、日媒揭示男性最讨厌女生穿粉色衣服
  
  据日本livedoor新闻网7月11日报道,大多女性认为提高桃花运的颜色莫过于粉色。的确,身着粉色衣服会给人一种亲切可爱的感觉。但是另一方面,对男性来说也是最棘手的颜色。身穿粉色就会受到欢迎,恐怕也只是一种幻想。
  
  即便粉色会对初次见面产生积极影响,也必须要注意粉色的“度”。否则,使用过多粉色会被认为是“难缠”、“轻浮”“依赖性太强”的人,而加深负面影响。另外,近来男性更倾向“中性”“平等”的女性打扮,一味穿着粉色会令男性有种“太女人”的负担感,从而拉远了距离。
  
  从色彩心理学讲,男性会对身着自己喜欢颜色的女性产生好感。而一般男性偏爱的颜色是蓝色、白色和灰色等商务颜色。受欢迎的颜色往往具有干净利索、有能力、能胜任工作的印象。而粉色的感觉恰恰与之背离。人们看到自己不喜欢的颜色总是会产生反感心里,与男性颜色对立的粉色更加深了这种厌恶情绪。
  
  虽然过度穿粉色会弄巧成拙,但是如果恰到好处地运用“一点红”也会适当地营造“有女人味”的良好氛围。如果是约会着装,推荐最多只穿两件粉红,例如,如果穿粉色上衣,那手提包等饰物就用普通颜色。衣服颜色朴实的话,包包、鞋或者围巾就用粉色吧。如此,给人留下亲切加阳光的温柔女性的印象。
  
  虽说是粉色,但粉色也分很多种。比如粉红色,米色,深粉色,以及樱花瓣的淡粉色等。即便是反感粉色的人,遇见米粉色和灰色也会觉得自然。配合自身形象合理使用粉色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以下介绍了不同粉色所表现的人物形象:珊瑚粉——可爱善良;鲑鱼粉——成熟;玫瑰粉——优雅性感;墨红——活跃。调查一下你的他喜欢什么样的类型,选择合适的粉红色一定会增加好感度。任何粉色都是化妆的底色,所以不妨从唇膏和腮红着手。
  
  3、认真亲和的人,更可能伤害你?
  
  你的人格特质是什么类型的?在心理学上,五因素模型(Five Factor Model)通过宜人性、认真性、外向性、神经质和开放性五个维度描述大多数的人格特质。在大五人格中,“亲和(Agreeableness)”和“认真(Conscientiousness)”都是广受赞许的好品质。然而,法国格勒诺布尔—阿尔卑斯大学(University of Grenoble-Alpes)的劳伦特·贝格(Laurent Bègue)和同事发现,在权威者向亲和、认真的人布置违背良心的任务时,他们更容易服从命令,对他人施予电击。
  
  “服从”在社会性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它既可以维持社会秩序,也可能导致悲剧的社会疾病。心理学对服从现象的探究起源于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Milgram)的疑问:纳粹分子是否仅仅出于对权威的服从而犯下凶恶的大屠杀罪行?他设计了服从实验的经典范式“米尔格拉姆实验”——让被试在权威的威严下给他人施予电击。在1963年米尔格拉姆进行的第一次实验中,40名参与者中有26人对实验人员假扮的受刑者施加了最大的(450伏特)电击惩罚。米尔格拉姆实验展示了情境因素(他人)对服从行为的强大影响,社会心理学家们也普遍认为伤害性的服从是环境的复杂力量作用的结果。
  
  然而,参与者在实验中的反应并不一致,行为的变异很大。事实上,正如米尔格拉姆写到的:“我确信服从有着复杂的个人倾向,但我没有找到它。”因此,人格因素对服从的影响在行为科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中依然十分火热。
  
  在贝格的研究中,80名被试由一个进行民意和市场调查的独立公司选出,其中4名由于熟悉Milgram范式被筛除。最终,40名男性和36名女性(平均年龄39.7岁)在一个电视演播室进行实验。被试被告知自己将与另一位参与者(实为研究人员)一起拍摄一档电视游戏节目。被试作为“提问者”,另一名参与者作为“选手”。“选手”每回答错一个问题,“提问者”要向“选手”施加电刺激,电刺激的强度从20伏开始,每次增加20伏,直至460伏。按照事先计划的,“选手”会答错27道题中的24道。
  
  规则宣布后,“选手”被绑在电击椅上推入“提问者”不可见的小房间,“提问者”则坐到20~460伏的电击把手前。如果被试表现出犹豫,“主持人”(权威)会进行5次干预,例如对被试说“继续你的问题。”、“继续,不要让自己不安。”等等。与米尔格拉姆范式一样,达到80伏时,“选手”事先录制好的反应——先哼哼,然后大声哭泣要求停止实验——会被被试听到;达到380伏时,“选手”将拒绝回答问题;如果超过420伏,“选手”会完全沉默,不发出任何声音。当问完全部问题,或者被试仍坚持终止游戏时,实验结束。
  
  大五人格的早期研究者,国家卫生研究院的科斯塔(Costa)和麦克雷(McRae)把“服从”视作亲和性的一个本质方面:有亲和性倾向的人会避免打破规则或使他人不安,同时也极易受到他人影响、服从社会期待。在研究者的假设中,另一个与服从有关的特质是“认真性”——一种表现自我管理、责任感和成就动机的倾向。认真的人具有很好的冲动控制能力,偏好秩序和规范,但灵活性较差,这可能使他们走向教条主义。曾报导纳粹罪犯艾迟曼(Eichmann)受审讯的德国记者艾伦特(Arendt)提及,艾迟曼对亲人和朋友的态度“不仅是正常的,而且还令人称赞”。包括艾伦特在内的不少观察者眼中的艾迟曼都是“亲和”和“认真”的。而以往的研究表明,大五人格模型的另外三个维度——衡量想象力、思维开放程度和艺术敏感性的“开放性”、衡量经历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的“神经质”以及“外向性”都与预测服从没有什么关联。
  
  在服从实验进行8个月后,贝格和同事联系了曾参与服从实验的其中69名被试,询问他们是否愿意接受20欧元的奖励参与一个调查。这些被试没有意识到这项调查和之前服从实验的联系,89%的被试接受了调查。调查测量了大五人格特质、政治理想和政治行为三方面的内容。政治理想测试会调查被试如何看待自己的左派和右派观点(1=极左,10=极右);政治行为测试则调查被试参与签署请愿书、参加合法的游行示威、参加非官方罢工、占领建筑或工厂四种行为的情况,参与者需要选择“已做过”,“可能做”或“一定不会做”。
  
  研究结果表明,被试所施加的最大刺激的确与亲和性和认真性有关,与大五模型中剩下的三个因素则并无关系。此外,研究者发现,人们在政治上越左,他们所给的电刺激强度越低。反叛性的社会活动与服从行为在女性中负相关,在男性中互不相关。贝格表示,虽然相隔了8个月,但人格的测量往往是稳定的,而8个月的时间也足以消除实验造成人格测量的变化,因此人格倾向对服从行为的影响的结论应该是可靠的。
  
  这些结果都提示,尽管情境性环境对行为起着重要作用,但并不能掩盖个人特质对行为的影响。有趣的是,被广泛认为会带来积极结果(如健康的心理状态,亲社会行为,减弱的攻击性)的人际领域适应性特征,如“亲和”和“认真”,也会有黑暗的一面,比如更容易做出毁灭性和不道德的服从行为。
  
  另外,政治行为和服从行为的相关性,暗示着游行示威等有可能扰乱社会功能的行为,事实上表现的恰是一种对整个社会至关重要的个人倾向——至少在一些重要的关头如此。在权威的压力下,亲和、认真的“好人”们可能更容易服从不人道的命令。反过来,我们也许也要重新审视“暗黑三合一”:马基雅维利主义者、自恋癖和非临床精神病的人。社会服从倾向的酱缸,或许需要这些具备“坏”特质的人来打破。
  
  4、如果完全没事做,人会无聊到什么程度?
  
  你喜欢啥也不干,独自琢磨事情么?如果是,那么你挺特别的。弗吉尼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的一项联合研究发现:大多数人并不喜欢独处思考。和独处思考相比,人们更喜欢做点什么——就算是做伤害自己的事情。研究结果发表在《科学》上。
  
  “我们的初衷是去探究独处思考是不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休闲活动。”文章的作者、弗吉尼亚大学心理系的戴维·莱因哈德介绍道,“但我们做完初期实验后惊讶地发现,一般而言,人们并不享受思考的时光,并觉得独处思考本身是件困难的事情。”
  
  实验要求参与者独自待在房间里6-15分钟,全程必须坐在椅子上,并且保持清醒。对照组的被试独自待在小房间里,可以选择看看书、听听音乐、看看照片等不需要与外部沟通的娱乐活动。如果你被分入实验组,那么恭喜了:实验组里——什么都没有!在没有笔没有纸没有手机没有任何娱乐设施的情况下,唯一的“娱乐方式”便是思考。有的房间里甚至都没有钟表,被试需要自己估算时间。
  
  首批被试为413名在校大学生,其中男性211名,女性162名,未做具体说明的则有40名。在事后报告中,他们大部分都说独处思考的时间并不愉悦,而且“很难集中精力思考”。会这样觉得的也并不只有年轻人。研究人员随后调查了61名18 -79岁的参与者,结果与对在校大学生做的实验并无差异。年纪大的人同样不喜欢独处思考。事后调查也显示,智能手机的使用习惯对结果同样没有显著影响。
  
  也许是实验室的环境让人不自在,在进一步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让被试在自己的家里完成实验。在收集到的169个有效数据中,“我们发现,实验组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参与者承认他们在家里偷偷地开小差了,比如听听音乐四处走走。”蒂莫西·威尔逊(Timothy D. Wilson)指出,“不管在家还是在实验室,人们都不乐意独处思考。”
  
  “我们尝试了各种干预方式,例如让被试想象自己有超能力、去海边度假等有趣的话题,期望可以帮助他们更加享受思考过程。但是遗憾的是,这些都并没有奏效。”莱因哈德说,“不过根据事后报告,思考社交活动和未来生活的人拥有更愉快的体验。社会关系对幸福感至关重要,所以在脑海中建立虚拟社会联系的人似乎更喜欢思考一点。”
  
  既然和无事可做相比,人们更喜欢做点什么,那么,他们会为了找点事干而选择做不愉快的事情吗?在后续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设计了新的实验:在实验开始前,参与者会体验到一定强度的电击。电击强度使参与者表示宁愿付钱也不愿被电。在此前提下,参与者再次被关进小房间。这一次,除了思考之外,他们起码有了一点别的选择——电自己。结果发现,在独处思考的时间里,45名参与者中,有27名会主动选择自我电击。电击自己的人中男性居多,占男性总数的67%,女性参与者中只有25%会这样做。研究人员推测,产生这种性别差异的原因之一也许是男性比女性更寻求“感觉”。
  
  人们有时享受自由自在的白日梦或者幻想,但这似乎只有在他们的思考是自发的情形下才比较愉悦。威尔逊认为,大脑天生为与世界沟通而设计。即使独处,我们的注意力依然放在外部世界。冥想或思维控制训练可以改善这一处境,但对一般人而言,思考仍然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
  
  目前,研究人员还未发现人们不愿意思考的确切原因。这是人类本性还是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的产物?“二者也许是相互影响的,”莱因哈德表示,“一方面,人们总是想找点事做促成了电子设备的流行发展;另一方面,习惯了智能设备的现代人失去了自我娱乐的能力,这让思考变得更加困难。”
  
  (文/佚名   来源:唐山心理咨询网 )

 

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有部分资源来自网络,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处理。

相关人气资讯 :

  • 女人做春梦的真相 女人做春梦的真相
    心理导读:心理学家认为,当某个人突然出现在你的春梦里时,这未必就意味着你想与这个人有亲密关系。 相反,这个人可能具有某种值得你敬仰的人格特征(比如领导能力,仁慈...
  • 心理学堂:母子乱伦的社会性思考 心理学堂:母子乱伦的社会性思考
    心理导读:一个年仅十八岁的男孩和自己的母亲通奸达两年多时间,并且和母亲合谋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粘贴在街头的《布告》因为篇幅所限只能简述他的罪行。他的姓名被打上...
  • 朋友的父亲去世了,如何安慰? 朋友的父亲去世了,如何安慰?
    心理导读:生命是人类无法左右的,死亡是我们不想去面对的。可是,当我们的朋友突然失去亲人的时候,我们除了悲伤之外,该做些什么?去帮助和支持那个比我们更伤心的朋友?...
  • 心理揭秘:女人渴望被强奸? 心理揭秘:女人渴望被强奸?
    心理导读:她穿得那么暴露是想引人犯罪吧?!强奸和其它形式的性暴力对许多人来说是个难以启齿的话题。对性暴力的认识不足和缺乏讨论,使得人们对它充满迷思和误解。 www.t...
  • 为什么有人喜欢揭伤疤? 为什么有人喜欢揭伤疤?
    心理导读:每个人都有过去,每个人都受过伤。在生活中遭遇揭伤疤是很常有的事儿,比如夫妻吵架专挑对方的痛处说,职场明斗暗斗互掐对方的把柄和旧疮,以及社会公众人物是最...
  • 心理揭秘:母子乱伦心理分析 心理揭秘:母子乱伦心理分析
    心理导读:乱伦发生后,双方的心理已经彻底改变。恋人关系取代了母子关系,他们除了沉迷于肉体上的刺激和满足外,还用种种理由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从而让双方的心理得到平衡...
  • 心理学研究:黑暗三性格 心理学研究:黑暗三性格
    心理导读:在极端情况下,这些性格特征会对传统的人类社会造成伤害,因此其他人会避开这类人,令他们离群、孤独、饥渴而易受攻击。令人意外的是,也有研究发现,这些邪恶会...
  • 社会热点:韩亚空难与权力距离指数 社会热点:韩亚空难与权力距离指数
    心理导读:一个国家的人们,如果越注重等级、尊卑,会越容易导致飞机失事,这不是开玩笑的。为什么会这样?这和最近发生的韩亚航空空难又有什么关系?看完这篇文章你会豁然...
  • 心理学堂:冥想能重塑大脑的结构 心理学堂:冥想能重塑大脑的结构
    心理导读:佛教中的禅坐不是毫无意义的瞎坐,走进来你就知道禅坐对于人们有哪些好处。它不仅可以让你平静身心,还可以改变你的大脑结构,等等等等。 ---www.tspsy.com 心理...